现在,有很多老板都有这样的一个疑问:到底应该如何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这个问题几乎困扰着每一个老板,自认为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骨干员工,一声不响就跳槽到竞争对手的公司。 明明觉得自己给的待遇还不错,但依旧拦不住员工频繁递上来的辞职信。 天天搞企业文化,搞团队建设,吃饭喝酒的时候看起来大家兴致都挺高,可每隔几天就听到员工还是在抱怨公司。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忠诚度"成了一个无解的难题,给钱、授权、做文化,什么方法都试过了,但偏偏就是收效甚微。 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员工忠诚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忠诚度"一词,也许已经过时 其实,在我看来,在现代的员工与企业的关系中,用"忠诚"这个词其实并不太合适。因为一般情况下, 人际关系中忠诚往往出现在"依附关系"里,而现代的企业与员工,更多的是"合作关系"。 当我们提到"忠诚"一词的时候,往往会联想起另外一个词语,那就是"同甘共苦"。 但是,同甘共苦真的是忠诚么?在我看来并不尽然。 所谓的忠诚,其本质是:即使只有"共苦",我也会无条件的支持你。 例如不食周粟的伯夷,他对商王朝抱有的就是绝对的忠诚,哪怕商王朝已经没了,他依旧要用自己微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态度与气节。 再例如春秋时期的豫让,就因为智伯瑶对他有知遇之恩,于是不惜吞炭漆身自残身躯也要刺杀赵襄子为智伯瑶报仇,甚至在"投奔赵襄子"这样一个更"好"的选择面前,依旧决然赴死。 毫无疑问,这才是我们传统定义的"忠诚"。 对于企业来说,老板当然希望能有伯夷、豫让这样的员工,可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绝大多数的忠诚其实是源自于一种"依附关系",依附者的一切都来源于被依附者,所以他必须对自己依附的对象付出100%的认同,否则他自身存在的价值根基就会动摇。 不用说得太远,即使是在几十年前,我们的父辈对于他们的"单位"也都是绝对"忠诚"的,因为单位就代表着他的一切,收入、生活、社交圈子,甚至包括家里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统统离不开自己的单位。 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人只能对单位表现出绝对的忠诚,因为单位是他们实现个人价值的唯一途径,从本质来说,那时候的职工并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单位的附庸。 但是,到了今天,事情已经变得完全不同。一个人的价值已经回归了他自己的身上。 一个人可以有无数种途径去实现个人的价值,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公司与行业的选择。 他最大的价值来源于他自身的能力,而非他"在哪"。因此,当一个变得更加"自由"的时候,所谓"忠诚"的基础就已经消失不见。 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合作关系",仔细思考一下,在商业环境下,我们会希望自己的合作伙伴"诚信",但是不会有任何人去要求自己的合作伙伴"忠诚"。 而在现代的职场上,员工本质就是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去换取公司给予的回报,这早就不是什么"依附"而是非常明确的"合作"。 所以,在这种时候,谈"忠诚"本身就已经找错了方向,真正需要考虑的,其实是如何让"合作"长久的保持下去。 所谓的员工忠诚,其实就是双方利益的高度统一 如果真的想要维持员工的稳定,首先要放弃的一个念头就是让员工"损己利公"。 事实上,我们真正需要做的,不是"损害"谁的利益,去满足另一边的需求。如果一个公司内始终用这种思路去经营,那么永远也不可能获得稳定优质的团队。 如同前文所说,现代的企业中,员工与企业其实是平等的合作关系,企业随时可裁掉不合格的员工,而员工对企业不满的时候,自然也就会毫不犹豫的离开。 这时候再去强调什么"忠诚度"其实毫无意义,因为说到底,员工就是出来把自己的劳动力变现的,为公司产生了价值,从公司获取报酬,原本就是这么简单。至于在哪干,跟谁干,真的有那么重要么? 所以说,现代企业当中,所谓的"忠诚"其实根本就不是主流。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看到的那些疑似"忠诚"的东西,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长期合作的预期"。 如何让员工产生与企业长期合作的预期?答案就很明显了,那就是保持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的高度统一。 当员工知道,自己的利益与公司利益高度统一,完全捆绑在一起时,员工自然就会为了公司利益而努力。 仔细观察一下那些员工"忠诚度"很高的企业,你会发现他们最起码都做到了让员工相信企业做好了,他们也能得到收入上的提升,其次就是在这个企业工作,能让他们感到自豪。 这一点说起来轻松,但做起来的确很难,因为道理很简单,当一切向好时,企业可以从外部比较轻松的获取足够的利润,这时候自然也就对员工比较温存。 可是一旦环境变化,当企业感受到外部的压力时,第一时间的选择往往是从"内部"下手,因为对付"内部"的员工,总要比应对外部的环境容易的多。 一家公司,连年发展顺利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很好。可是当市场预冷,为了更好看的财务报表,是加大投入开拓新的市场,还是内部裁员加班,平衡收支? 身为局外人,我们都知道应该选择前者,但是局内人迫于现实显然会选择后者。 毕竟如果你是公司总裁,开拓市场意味着更多支出与风险。裁掉一些人,让剩下的人加班则一定能让利润报表变得更好看,也就意味着即使遭遇寒冬,你仍能拿到不菲的年终奖。这时候你会如何选择? 在这种现实面前,员工连"安全感"都没办法保证,又如何指望员工对公司有着长久的合作意愿? 所以,很多人觉得"给钱"能够解决员工忠诚度的问题,但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新兴的科技企业中,尽管他们有着丰厚的薪资,有着响当当的名号,但是人员流动依旧频繁,而内部管理上,往往也存在着大量的积弊,甚至要成立专门的"监察"部门来应对频发的损公利己行为。 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公司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其实并不一致,绝大多数人在公司都是来挣快钱的,也许我干到35就走了,那20年后公司会如何,跟我有什么关系? 所以,真正想要提高员工"忠诚度",给钱、给权、说教,其实都没有触及本质,本质是在于从薪资、人事、文化等多个角度,让员工与企业的利益和愿景保持一致,这才是提升所谓"忠诚度"的核心要素。 而这种忠诚,往往意味着:公司愿意为了员工牺牲到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