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人们辞旧迎新的重要日子。 除夕最初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周、秦时期每年年底,皇宫里都要举行"大傩"的仪式,敲锣打鼓以驱逐病疫之鬼,称为"逐除"。传说在大年夜这一天,天界的各路神仙都要下凡来到人间,与民间的凡人同乐。同时,地狱里面的各种疫鬼、魅魅魍魉也纷纷出动,混入人间,"出入宫室、善惊小儿"。为了确保新年祭祀活动顺利进行,全家的老小都平安无事,古人就举行"大滩逐除"的仪式。参加仪式的人们带着各种各样的假面具,披着各色各式的兽皮,手里拿着矛戈盾牌,扮成鬼兽的模样,沿街串户,挥戈跳舞游行,直到深夜,这就是所谓的"傩仪",意在"驱逐疫病和疫鬼"。根据《吕氏春秋》中的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敲锣打鼓用来驱逐"疫痊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东京梦华录》中说: 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面具,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青,装门神。教均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钟馗、土地、灶神等类,共千余人,自禁中驱祟出南薰门外转龙弯,谓之"埋祟"。 这里所谓的"埋崇"就是现代仍然流行的"压岁"(压祟)的前身。意思是在新春喜庆到来之前,压住邪祟和埋掉邪祟,让人们在新年里顺利平安地度过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