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明朝和宋朝军制有什么区别为何宋朝军队壮大实力却很


  每当提起宋朝为何军事疲软,大家都会想到这四个字"重文轻武"。不过历史上并不是只有宋朝重文轻武,明朝同样也很注重文化发展,但就军事实力来说,明朝比宋朝明显更加强大。实际上,还是因为两个朝代军制不同所造成的差异,当然和"人"也有很大的关系。那今天就借此机会跟大家讲讲,明代和宋代在军制上的区别,以及各自面临难题时都是如何解决的,这要从多个角度来了解。
  两朝的皇帝给人的印象不同
  这和这两朝的帝王,给人的印象有关。宋朝的皇帝,给人文弱的感觉。比如宋真宗,在澶渊之盟前,宋军打了败仗,辽国都要打到家门口了。如此危难之境,寇准请他去战场给战士们鼓鼓劲,结果,他死活不去,一心想的是迁都避祸。最后,还是寇准硬把他拉去了,最后宋朝军队大受鼓舞,打赢了。
  只是,历来打仗的目的,都是为了给双方一个坐下来和谈的机会罢了。可是,澶渊之盟前,明明是宋朝打了胜仗的情况下,宋真宗却还是给了谈判的大臣,一百万两银钱的赔偿标准,让人感觉过于怯懦。另外,宋仁宗儿子死了,还没难过够呢,却被一帮大臣逼着马上立储君。可见,宋朝的皇帝给人的感觉,过于文弱,这对于宋朝军队给后世的印象有所影响。
  那,明代呢?与宋代的皇帝相比,明代的皇帝就强硬的多。比如,不被人喜欢的明英宗朱祁镇,混是混了点,但是他好歹敢带兵亲征,这在宋代中期的皇帝中并不都见。甚至是,给人的印象一直是沉迷妓院、养豹子的正德皇帝,也是个喜欢上战场的人,而且是在群臣硬拉着他不让他去的情况下,非要去的,结果呢?打了个胜仗回来。可见,明朝的皇帝,比较强硬,这对于明朝军队给后世的印象有所影响。
  再者,同样是皇帝被俘,宋朝被抓的虽然是两个昏庸的皇帝,但是,这两位皇帝终其一生都未在返回故土,靖康之变对宋朝造成恶劣的影响,也让后世对宋朝的印象不喜。而明朝的明英宗朱祁镇呢?同样是被俘,但是,他被抓的地点是战场,不是靖康二帝那样,在自己国家的都城之中被人所抓,虽然也不值得欢喜,但是,相较于宋朝,情况稍微好些。这区别,也让宋朝军队的印象相较于明朝军队而言,稍有逊色。
  宋明两朝军制的不同
  1、宋朝军制过于强调分权
  除了帝王的形象给军队强弱所造成的影响,两朝的军制所造成的影响,才是重中之重。而宋朝军队的战斗力不能说算差,胜仗也打了不少,甚至是军队的武器装备配置也不差,比如当时闻名的大宋步兵也算是顶尖兵种。可,宋朝的军队给人的印象,却是弱,原因是因为宋朝的军制过于强调分权,所谓,"权任轻而法制密" 。
  这和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有关,在此之后,宋朝禁军的领导机构被重组,由: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三帅)统领。可是,这三位军事大将,却没有发兵的权力。因为,宋朝的建立是武将夺权,为了限制武将的权利,另置了枢密院来管理军务。而枢密院的顶头上司,只有皇帝本人,任何官员都没有资格过问。
  可是,枢密院虽然是管理军务的,却没有统帅大军之权。如此一来,宋朝军队的发兵权和调兵权,就被完全分离开了。为了防止军队出现第二个赵匡胤,宋朝的军队中,将领更换的频率非常高,战争时战区司令皆由文官或太监担任,甚至,作战时的战略决策更换也得皇帝同意,为的就是防止将领专权,形成兵士只知将领而不知帝王的局面。可,这样严重影响了行兵打仗时的灵活性,毕竟打仗时讲的是"兵贵神速",遇事先请示,不利于作战时将领对军队的指挥,干啥不都晚了?
  更让人无语的是,由于将领更换的太频繁,将军甚至不知道跟随自己的将校所擅长的是何种作战方式,将校也不知道自己手下的兵士,谁才是真正的勇士。"元戎不知其将校之能否,将校不知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以谦让自任。"谁也不了解谁,谁也管不了谁,这怎么打胜仗呢?
  而这样的情况,也导致,历史上宋朝打的胜仗,虽然不少,但是因为将领换的太频繁,结果,胜利的果实不知道安到谁头上,没有出现太出名的大将,自然也对后世对宋朝军队的印象造成了影响。这一现象,还是南宋后期出现私兵后,才有所改观,出现了岳飞这样闻名于世的大将,可是,当时的大宋江山,都被金人割去了多少?岳飞一人对整个宋朝军队的印象分没有改观。
  2、宋朝文官怯懦
  还有,宋朝的政治政策使得文臣的地位增高,因为军制问题,军队被过分分权,这使得文臣担负了军队的高级职位,因为将领无权决定军事策略的更换,只能提出建议。而拥有最后决定权的人,只有文弱的皇帝和文官。宋朝皇帝的形象,上文已经简单提到,而宋朝文官们比起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范仲淹的名言:"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
  比如,澶渊之盟签订前,辽国的大军长驱直入,宋朝举国震惊,结果呢?大臣们关心的不是如何上阵杀敌,而是何时迁都南京?要不是寇准力挽狂澜,逼着宋真宗亲赴战场鼓舞士气,还说谁胆敢再提迁都,就拿他人头祭旗。最后,因为宋真宗的到来,宋朝军队的士气大受鼓舞,打赢了这场仗,只用了每年赋税的百分之一的钱,就换来了两百多年的平安,宋朝说不定就提前偏安南方了。这也是宋朝军队给人的感觉很弱的原因。
  3、明朝的军制,皇帝独掌大权
  而明朝的军制,和宋朝不同,虽然也进行了对将领权利的限制,甚至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了卫所、都指挥使司,并通过军卫法的立法方式,管控全国范围内的卫所,由皇帝独揽大权。同时,也在明朝的中央设置了五军都督府,是当时大明最高的军事机关,掌管全国的军地户籍,全国范围内的军官任免,军士训练,以及国家边疆的镇守军士的安排,都由它任命,和地方的卫所相对应。
  如果一旦有战争发生,由皇帝个人的意见作为最重要的参考,经过兵部,任命对应的将领,并且发给他们调兵的印信。然后,由领取到印信的将领,从分布在全国范围内的卫所领到兵马,然后出发御敌。但是,战争一旦正式告终,就需要领兵的将领,立刻回朝上交皇帝分发的调兵印信,从卫所领到的兵马也需要各自归队。
  这样的制度,和宋朝的军制有相似性,因为都是随机派遣军队。但是,将领在作战时的灵活性,就没有宋朝的将领那么大的限制。有利于获得战争的胜利,也预防了将领专权,所谓:将不专军、军不私将,提高了明朝军队的胜利几率,也不比宋朝时将领获胜时,无法得到名声。对后世对明军的印象有很大的加持作用。
  4、明朝文官善武
  同时,因为明朝时期,科举制已经大大规范,人才数量相比于前朝大大增加。可是,国家需要的人才数量、官职却没有增加,所以很多人才另辟蹊径,开始投军建功立业。如此一来,就导致明朝的军队将官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甚至文人从军,也屡见不鲜。更重要的是,明朝虽然重文轻武,但是,不是大将没地位,而是大家瞧不上那些没文化的大将。
  对于那些本身既有文化、有功名的人,去上阵杀敌,明朝人还是很喜欢的。所以,明朝的文官,并不文弱,比如土木堡之变时,站出来挑起重任的人,就是大明的文官们,他们甚至拿起了刀枪去和敌人拼刺。这也导致了,明代的一些武将还会专门练习作诗词文章,以显示自己并非不学无术。明朝一些有名的大将,比如,戚继光,本身甚至可以吟诗的人!这也为后世对于明朝军队的印象,有加持作用。
  宋明两朝面临的边关情况不同
  同时,宋明两朝面临的边关情况不同,导致两朝的军队制度不一。宋朝的边关,多是由和邻国签订盟约来保持和平的,毕竟宋朝钱是真的多。比如,光是澶渊之盟的签订,就让宋朝的边关有了两百多年的和平。只是这种花钱买太平的做法,不太被后世的人喜欢,总有些委曲求全的意味在。
  而明朝呢,本身的经济条件很差,因为"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海上商贸的停止,使得明朝少了一大笔的税收。更重要的是,建国后,朱棣又为了宣扬国威,通过"郑和下西洋"大把大把的往外撒钱,好不容易攒下的家底都被他败光了。要不是朱高炽即位九个月内,快刀斩乱麻停止自己亲爹的一系列做法,拯救大明于危难,就没有后来的大明了。而没钱的大明,只能用拳头说话了,比如朱棣,就喜欢亲自上阵。这种方式,虽然更费钱、费人,但是来的有底气,很被后世的人喜欢。
  总结
  宋明两朝,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君主统治,加上不同的军制改革,使得两朝的军队战斗力、军队文化都受到了影响。同时,宋明两朝,因为经济条件的区别,在解决边境问题时,所采取的不同方法,也是后世对其军队战斗力印象的原因。这才,形成了宋明两朝都重文轻武,明朝军队很强,宋朝军队却很弱的固化印象。
网站目录投稿: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