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评课是学校教研活动的一种主要方式。在评课阶段,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场景:教师们的评课尚未充分展开,校长或业务副校长就忙于开始总结或指导,评价这堂哪里做得不够好,应该怎样做;领导讲毕,再让教师发言,大多都缄闭其口,即便是说,也多是对领导的随声附和,不再发表不同意见。这样的评课给人的感觉是,这所学校只有校长或副校长懂教学,教师永远也达不到领导的高度。 校长真的比教师懂的更多吗?我想并不尽然。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且不说校长不可能每门学科知识都精通,单就本专业的课堂教学而言,校长的见解也不一定就比教师的高明?校长的一番否定性指导,对讲课教师而言,可能是致命的一击,使其一蹶不振,对教学失去自信心;对其他教师而言,则可能套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锁,使其缩手缩脚,不敢再在教学上寻求新的突破。 这一现象引发的思考是:校长在领导学校业务方面应扮演一个什么角色?是时时处处显示自己比教师高明,还是与教师平等相处,助推教师更好地成长? 做为一校之长,既使自己是某一学科教学的行家里手,也要甘愿退到后台,为教师创造一个施展才能的前台,激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用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的话说,就是校长要学会为教师"赋能"。 如何为教师"赋能"?具体到对学校的业务领导,无论是校长还是业务副校长,不要总是以高人一等的姿态对老师进行指导,而是要充分相信每一位教师的能力。 在参加教研活动或听评课时,校长不要随便发表意见,要学会倾听,对于自己了解不深的学科,更要主动"示弱";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校长要尊重教师的意见,并与老师们一起研究和解决问题,成为教师研究的伙伴,与老师们共同成长。 由此可见,聪明的校长不是时时处处表现自己比教师强,而是以自己卓越的领导才能,创设一个适合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让每位教师人尽其才,各展所能。 校长可以不是名师,但要让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名师;校长可以不是教学能手,但要努力把每一名教师都培养成为教学能手;校长也可以不是特级教师或教学专家,但要创造特级教师或专家型教师成长的土壤……我以为,能培养出一大批名师、教学能手、特级教师或教学专家的校长,才是最睿智的校长,"懂得最多"的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