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厌学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对学习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行为中的不良表现方式。在高校中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厌学现象,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不利于高校良好校风、学风的建设。因此,对新时期大学生厌学现象进行分析与探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厌学;情绪 随着就业、竞争等压力的增加,大学生厌学现象日趋严重,一些学生因为厌学而不能获得学位而留级,甚至被退学,这种现状让我们感到担忧和不安,也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所谓"厌学"即厌恶学习或不愿主动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是一种不健康的学习心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厌学的影响因素 1、缺乏学习动机。动机是个体外显行为的内驱力,与外显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密切相关,动机的激发来源于需求的满足,学习动机是学习的主要条件和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大学生厌学行为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满足其内在需求因而缺乏学习动机。马斯洛在其修订的七个需求层次版本中,认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与爱的需求、自尊需求、求知需求、审美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目前由于中国人才的结构性过剩,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学习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低层次需求的关联性大大降低。而大学生更强烈学习动机的产生在于自我的自尊需求、求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高层次需求在学习中得到的满足。在中国目前浮躁的社会环境以及教育功能异化的情形之下,很多大学生读大学的目的是为了良好的工作前景、个人的出人头地,大学生对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缺失,其高层次需求的觉悟并没有建立,因而没有激发出强大的学习动机,导致了厌学情绪和行为的产生。 2、自我效能感低。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自我把握与感受。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高低直接影响着个人的能动作用,当个体的自我效能感高时,个人能动作用就强,其所能取得的工作绩效就高;相反,当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低时,个人能动作用弱,其所能取的的工作绩效就低。大学生厌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其自我效能感低。当大学生对自我信心不足,感觉自己无力胜任大学学习任务时,会引发大学生的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我国学者马利军、黎建斌进行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通过学业倦怠而对厌学行为产生影响。大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由自尊、自我效能、神经质和控制点四个因素组成,这四方面的因素构成了个体对自身能力和价值所持有的最基本的评价。当大学生个体对自我的核心评价较低时,就会产生学业倦怠(情感枯竭、讥诮态度和低专业效能感),进而使得大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在这里,自我效能感是核心自我评价的重要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厌学的重要内在原因。 3、社会异化价值观念的冲击。目前中国正处于全面社会转型时期,大规模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多元化的利益关系使得社会的价值观念出现了巨大的分化和冲突。大学生是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其自身的价值观念还没有建立成型,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对其有很深刻的影响。尽管目前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是自强不息、自力更生、创造、奉献、服务社会等人类文明的先进思想,但"拼爹"、"关系"、"后门"等不良社会风气还是强烈地冲击着大学生的观念,使得他们不再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可以获得光明的前途,失去学习的兴趣;社会上的享乐、拜金、攀比等思潮同样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不再以学习为乐,以知识为友,相反却庸庸碌碌,挥霍时光或者忙于经商等事无暇学业。 二、解决厌学心理问题的对策 鉴于以上对厌学原因的分析,我认为解决厌学心理问题,应采取如下相应的对策。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情感的融洽,不仅能保证教学顺利进行,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者若能与学生正确相处,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为平等、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缩短心理上的距离,变课堂上接触学生为主动接触学生,真诚关心和尊重学生,与他们建立相互坦诚、彼此信任的良好感情,充分挖掘其闪光点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们生活在情感丰富的学习生活中,这样紧紧吸引学生而使学生回归学业阵地。 2、提高教师素质。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教师不仅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而且能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完善,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同时要求教师身教重于言教,大学生们听其行,更是观其行,因此教育者不仅学会以理服人,更要以模范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带动学生。教育者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知识上、能力上等各方面更高学生一筹,以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 3、加强正确的引导。大多数学生都是有很强的求知欲,厌学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消极"状态。事实上,现在的学生比以前学的东西要多得多,他们接触的社会信息比较多,很容易接受和吸收新事物,这也是一种学习,相应的娱乐活动多了也是正常现象。对于大学生中出现的这些现象,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不要一味打压,引导大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这些象征社会进步的事物,并把这些吸收新事物的能力用于学习和创新中,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对学习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行为中的不良表现方式。在高校中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厌学现象,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不利于高校良好校风、学风的建设。因此,对新时期大学生厌学现象进行分析与探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冬梅,吴静.中国高校学生厌学情绪问卷调查与分析――以连云港某二本高校为例,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4. [2] 王玉锋.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分析及对策.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