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隆中对的战略设想,刘备一方的战略规划是跨有荆益,然后两路出兵,一路是从荆州北伐,直指宛洛,一路是从以汉中为基地,进取关中。同时还要联络东吴,在东线出兵策应,使曹魏首尾不能相顾。这三路中,作为主力的,实际上是荆州方向的这一路,东线和西线都只是策应和牵制。事实上,割据四川如果要在战略上保持进取能力,荆州和汉中两个区域也是必须始终牢牢掌握着的。失去其中任何一个,这个计划都要失败。但这两个战略要点又有缓急先后,失去荆州只是失去了北伐的主要战略支撑点,如果失去汉中,四川就完全陷入被动了,对北方政权来说,四川就是一头待宰的肥猪。 诸葛亮"隆中对"的设想:两路出击 荆州在当时的重要性不仅是战略位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荆州的开发程度是比较高的。不要说已经跨有荆益的蜀汉,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仅仅只占据荆州的刘表对东吴的优势都非常之大,让东吴君臣坐卧难安。所以,吴蜀双方谁能占据荆州,谁就在长江以南地区的争夺中占据优势。 东吴偷袭荆州得手后,蜀汉在战略上就已经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了。东线对东吴的防线,夷陵之战之前还在今天的襄樊、荆州一线,而在夷陵之战后,就已经后撤到了今天的三峡一带。根本无力出兵策应北伐。那么,剩下的以汉中为基地的北伐,其实胜算很小。所以,先主在失去荆州后,是很希望夺回来的,这才有了夷陵之战。先主争夺荆州失败后,蜀汉对东吴的防线就已经后退到了白帝城,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东吴的战略进攻能力。 所以,诸葛亮生前为蜀汉规划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激进,也就是像刘邦一样,集中全部主力,出秦岭,在关中与曹魏主力寻求决战。这当然是军事冒险,是孤注一掷,用全部国力来赌北伐的成败。如果成功,就可以拿下关中,北伐就已成功了一半。但战争的风险在于,不光可能赢,还有可能输。如果输了,那么就全盘皆输,连防御都没有能力了,曹魏顺势席卷而来,蜀汉根本无力组织有效防御。中策持重,不出秦岭,而是绕开秦岭出天水、陇西,争夺雍凉。因为那边的魏军相对较少,取胜机会更大一些,而魏军在西线的主力都放在长安。这条路线最大的好处是,就算失败,也还可以退回汉中,不会全线转入被动。更重要的是,从这条路线进退,没有秦岭那么危险,不太可能全军覆没,进退都有余地。以弱攻强,全师为上,这是必须的。 下策就是出陇西,向雍凉方向进取,因为这里不是曹魏重兵囤积的地区,所以可以在战略上牵制敌人,迫使曹魏在关中的部队救援雍凉地区,从而减轻汉中防线的压力。这实际上就已经是以战术进攻来进行的战略防御了。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积极防御。 其实,这不只是诸葛亮一个人的想法,也是任何具备战略规划能力的将帅和领袖所必然具备的眼光。 纵观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实际上只有两次是真正有进取关中的决心的,也就是走陈仓道那次和最后一次。其它三次都是以主动进攻来进行战略防御,包括最接近胜利的第一次。因为只有在关中和魏军进行战略决战,只要成功,雍凉二州就被切断了联系,传檄而定是完全有可能的。不去关中进行战略决战,而是在天水,陇西一带敌军侧翼用力,显然不是真心实意的北伐。 兵法云,虚虚实实,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发动五次大规模军事行动,要说每次都是以和曹魏关中重兵集团决战,那不现实,也不可能。但是,同样的,要说每次都只是以战术性的进攻来进行积极防御,毫无进取关中的决心,那也不可能。最后一次北伐所走的路线,很显然就是要准备稳扎稳打,在关中和曹魏进行战略决战的架势,只不过出师未捷身先死,他的战略意图未能实现而已,并不是没有决心。 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时期,蜀汉在对魏国的态度上基本上就是战略相持阶段,而且是被动防御。这是和诸葛亮时期的战略路线完全不同的。姜维统兵以后,并没有掌握蜀汉全部军队的指挥权,而且也没有得到后主的完全信任。所以他在汉中取守势,而且是以主力在汉中,他自己也在甘南陇西一带进行战略牵制。别说他在那里没有取得什么决定性的胜利,就是能取得,战略意义也是要大打折扣的。他就算能夺取雍凉二州,对曹魏来说战略损失也是很有限的,关中根据地还在手里,还可以反攻,并不会全面转入战略被动局面。所以,姜维的几次主动出击不要说不能算真心实意的北伐,就连具有战略意义的主动防御都算不上。 这一点,其实也可以参考南宋的态势。一开始,南宋占有汉中和关中,荆州地区,所以在战略上是比较主动的,始终保持着北伐的能力。但是,在张浚领导下,失去了汉中和关中地区,南宋在西南就变成了完全彻底的被动防御,甚至连战略牵制作用都发挥不上。 失去了在关中进行战略策应的能力,岳飞所处的荆襄地区实际上也是孤掌难鸣。就算能真的北伐成功,克复两京,也守不住,因为关中和太原的金军只要出动增援,对岳飞军就是绝对性而且是压倒性的优势。不过,岳飞好歹算是为南宋争下了襄阳,拿下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要点,并且经过长期经营,使襄阳成为长江中上游地区宋军防线的核心。 在更早一些时候,甚至是在五代十国时期,仅仅占据了中原和关中地区的后唐南征四川也能顺利成功,也是因为前蜀政权始终未能有效控制汉中地区作为战略屏障,也没有任何能够进行战略策应和牵制的能力。宋初南征四川同样如此,王全斌仅帅五万人就能顺利消灭后蜀,平定四川,也是一样的。这两次都是从汉中出兵,一路势如破竹,"四十万人齐卸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所以说,就像守江必守淮一样,割据四川,如果要保持战略进取能力,就必须始终将汉中和荆襄地区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失去荆襄地区就失去了进取能力,失去汉中,就等于失去了有效防御能力,连自保都做不到了,灭亡是早晚的事,只是靴子何时落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