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教师职称都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许多地区由于编制内的高级教师人数已经溢出,导致职称晋升的指标非常有限,甚至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形。许多年轻的优秀教师因为资历不足被挡在了职称晋升的大门之外,美其名曰"排队",久而久之,教师对教育的一片热忱被不断地消磨着。 与之相对,也有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通过拼搏赢得高级职称之后,一下子失去了动力,"正高"遥不可及,高级已是囊中之物,他们正遭遇着教育生涯的"高原危机",据一个曾担任校长的朋友告知,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主课教师评完高级之后转带副课的情况。干劲十足的老师上不去,滥竽充数的下不来,职称成了年轻教师顶不破的"天花板",也成了一些骨干教师的"英雄冢",教育生态逐渐变成了一潭死水,丧失了应有的活力。 更糟糕的是,职称早已不是单纯的一项荣誉,在教师体制内,按"衔"分配的现象司空见惯,更是许多地区进行薪资分配的重要依据,凡是有经济学、社会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为社会经济的有效运行提供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当下这种分配方式就会给教师们带来了一个错误的导向——"教师头衔"比"教育劳动"更加重要。此举导致了基础教育之中,潜心育人者少,汲汲于证书、奖状的老师多,教风浮躁,要想专心教学需要极强的定力。 日前,浙江省教育厅、省人力社保厅印发《2018年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改革试点方案》,确定了30所中小学校开展高级教师及以下教师职称自主评聘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分类评价、分级管理、学校自主评聘和政府宏观监督管理的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推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与岗位管理、竞聘上岗、聘期考核和绩效分配等人事改革的深度融合,打破聘任终身制,进一步调动和激发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浙江省的"评聘改革"探索确实为一线的老师们打造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景。浙江省教育厅、省人力社保厅印发《2018年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改革试点方案》不光对教师工作溯本求源,而且评聘标准清晰,操作过程透明。先"设岗"再"评聘"、"按岗发薪"的方式,不仅能够有的放矢地安排好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优化教育资源配备,还充分尊重了教师的劳动成果,让每一名教师劳而有获,避免"吃空饷"或"多劳少得"的不良现象,能够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鼓励大家勇挑重担。 方案中提出了"重师德、重业绩、重能力"的政策导向,淡化资历、学历,将一线教学水平、学生管理能力和教育教学业绩摆到了重要位置,这绝对算得上是对教师工作的质性定位。在评聘过程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聘任之后依据考核进行续聘、晋升、低聘和解聘。随着评价者将目光重新聚焦于教师最基本的日常工作之中,一线教师平时的点滴付出终于被充分重视起来,这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都是巨大的动力来源。积极上进的优秀教师们能有机会实现自己光辉灿烂的职业理想,并更明确地去寻找行动路径,而低聘、解聘也会像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高悬在每一位老师的头顶,督促大家用心做好日常工作。 职称评定历来为老师们所诟病,原因无非在"公平"二字上,不光因为很多地区的职称晋升不够严谨,甚至出现了大打感情牌的现象,给投机取巧者钻了空子,更重要的是在晋升标准上与"教师"的自身工作存在一定的距离,我认为这也是浙江省职称改革最大的价值所在——让教师回归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