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风湿多因"不荣"或"不通" □ 考希良 周太荣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产后风湿症状亦称"产后身痛"、"产后关节病"、"产后风湿痹痛"等,是一个发生于产后(包括流产、小产)百日内出现的肢体、肌肉、关节等不适、疼痛、酸痛、重着、麻木,或功能轻度受限的常见病证,常因遇冷、受潮、劳累及天气变化加重。本病是产褥期的高发病,对产后女性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未经及时治疗或不规范治疗者,病情常迁延日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古籍论述并不多,治疗多从血痹、气血亏虚、祛邪通瘀论治,现代学者对本病的研究报道也不多。本病的发病率很高,但患者和医者对本病的重视都不够,致使本病对生育期女性的健康构成很大的威胁。下面简要谈谈该病的发病机制。 禀赋不足 先天不足,形体失充,加之后天失调,肢体、血气及筋脉失养,则脏腑功能薄弱。孕期养胎、分娩耗气伤血、产后劳倦等因素,可导致肾元亏虚更甚。因"肾为先天之本",禀赋不足,体质虚弱,外邪易侵,稍感外邪便可发病。一旦外邪入侵,又不易摒除,往住病情较重,治疗效果不佳,复原也较慢。 正气亏虚 产褥期正气虚弱是产后风湿症状发病的重要因素。产后气血不足,脏腑功能低下,致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发病。 产后身体虚弱、气血不足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内在因素。《妇科玉尺》曰:"产后真元大损,气血空虚。"致虚与孕产有关,妊娠期大量的气血孕育胎儿,易致孕妇气血不足;产时及产后由于失血、产伤、产程过长,耗损精气,加重气血不足;产后恶露不净,气血再伤,更加重气血亏虚及脏腑功能损伤,导致产褥期"百节空虚",肌肤筋脉、关节骨胳、脏腑经络等失于濡养发病,即"不荣则痛". 气血虚弱,易致营卫失调,加之起居不慎,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留于肌腠、筋脉、经络及骨节,痹阻经络,阻碍气血运行,肢体筋脉失养,导致发病,即"不通则痛".《妇人大全良方·产后中风筋脉四肢挛急方论》曰:"为风邪冷气初客于皮肤经络,则令人顽痹不仁,羸乏少气,风气入经脉,挟寒则拘急也。"《太平圣惠方》曰:"夫产后中风,筋脉四肢拘急者,是气血不足,脏腑俱虚,日月未满起早劳役,动伤脏腑。虚损未复,为风邪所乘,风邪冷气初客于皮肤经络,则令人顽痹不仁,羸乏少气,风气入于筋脉,挟寒则挛急也。"正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寒、湿邪极易乘虚而入,形成"内风易生,外邪易至"之局面。《灵枢·五变》曰:"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诸病源候论》曰:"……产则劳伤肾气,损伤胞络,虚未平复,而风冷客之。"明确指出了产后气血俱虚,虚损未复之时,防护不慎,风寒湿邪易引发本病。 外邪入侵 产褥期感受风寒湿邪,是本病发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产妇分娩季节是决定产妇感邪的先决条件。初春、晚秋及隆冬季节,室内过冷或过暖,衣衾被褥增减失宜;或虽生产于盛夏,天气炎热,但室内过用空调、冷气及风扇等消暑降温设施等,在产后"百节空虚"之际,也易感寒受邪而发病;产后居住条件潮湿阴冷等,亦是导致风、寒、湿诸邪入侵的外在条件。风寒湿邪为病,可单独为病,亦可互相兼见,症状可见单一的痛症,亦可出现虚实夹杂的复杂证候。 劳倦内伤 产褥期是机体生理功能恢复的重要时期,气血耗损及脏腑功能尚未完全复原。正气未复,血气未充之时(产后<3周)过早操劳,疲劳汗出,耗气伤血,可加重气血耗损及减缓脏腑功能恢复。《素问·举痛论》曰:"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素问·宣明五气》曰:"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劳倦可加重气血虚损,招致风寒湿邪气外侵,痹阻阳气,血行不畅而发病,正如《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治》曰:"……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七情致病 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肝郁气滞均为七情致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水谷精气化生不足,则正气亦虚,气血乏源,加重气血虚弱,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患者情志不畅,则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气滞则血行不畅,脉络瘀阻,不通则痛。《中藏经·五痹》曰:"气痹者,愁忧思喜怒过多……久而不消则耗伤肺,肺伤则生气渐衰,则邪气愈盛……注于下,则腰脚重而不能行。" 产后留瘀 分娩后,因产伤、外邪入侵及产时元气大伤无力送胞,以致恶血或胎衣胎胞滞留胞宫,不能及时排出,瘀阻为患,可引起恶露不净,致产褥期少腹疼痛。《陈素庵妇科补解》曰:"产后遍身疼痛,因产时损动,气血升降失常而留滞关节,筋脉引急,是以身疼痛也。然即遍身作痛,则风寒瘀血十有五六。"《产育宝庆集·卷上》指出:"产后遍身痛者何?答曰:产后百节开张,血脉流散,气弱则经络间血多留滞,累日不散则筋脉引急,骨节不利。故腰背不能转侧,手脚不能动摇,身头痛也。"因此,产后身痛,固然以气血亏损为其主要原因,但瘀血为害亦不鲜见。这是因为产后气血虚弱,血为寒凝或瘀血未尽,留滞经脉,气血运行受阻,则产后遍身疼痛。可见,瘀血留滞,亦是产后身痛的主要病理特点之一。 综上所述,产后风湿症状发病是由于产后体虚,复外感风寒湿邪、瘀血留滞而出现的一系列疼痛症状。病位在肌肤,在筋脉,其次在血脉。病机可概括为"正虚"、"邪侵"及"血瘀",三者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为因果。病理性质以虚为本,同时兼有风寒湿瘀阻肌肤筋脉之实,故"不荣则痛"、"不通则痛"为其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