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道德经中最重要的大处世法则读到的人


  《道德经》的著述,标志着道家思想的真正确立,成为百家之学的重要一支,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基础。在此之后的二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中,中国文化以儒、道并称,二者共同影响着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选择。而"修身"是每个人一生中的一堂必修课,老子的《道德经》,恰恰就是在教会我们如何"修身"。
  如老子认为,"修身",一定要坚守以下三大法则:
  第一:知雄守雌
  雄,指的是事物刚强和凸显的一面;雌,指的是事物谦逊和含蓄的一面。就一般人而言都喜欢雄起,喜欢彰显自我,喜欢收获鲜花和掌声。
  但是,老子认为,真正的高人虽然知道怎么做可以收获荣耀,但是,在关键的时候,却能够主动退后一步,把光鲜留给别人,自己保持一种沉默和淡定的姿态,这是一种人生的大修为。
  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如同山间的河溪一样,徜徉于青山绿草之间,不以低下而卑,不因静谧而烦,悠然自得,既能得天地之灵性,而又不害人伤物,最终亦可归于大海,成就翻波涌浪的大业。这其实就是道家一贯的功成身遂之理。
  人的一生,有能力有机遇,是为了做事,而不是为了做官;是为了让天下走上坦途,归于大道,而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存在。如果一个人达到了这种境界,就是常德,也即天地大德,就如同婴儿一般,保持纯真心性,不伤人不害物,而人也莫之能伤。
  第二:知白守黑
  如果说,前面的雄雌是指的人的处世状态,要保持低调,不能过于张扬,这里的黑白则指的是对事物的判断。
  道家认为,人世间的很多纷争就是缘于是非之心,其实,是非之间穿插了很多个人的好恶,很多时候,世间并没有绝对的真理,都是利益在作怪。人们都说对的,未必就真对,人们都说错的,未必就是真错。
  得道之人立于天地之意,心怀宇内,无是无非,面对人世间的这种嘈杂,不可过于偏执,有的时候,简单的退让可能会化解很多矛盾和问题,所以,在黑白之间能够做出客观的判断和选择,不能较死理,有的时候,甚至受一点屈曲,说几句违心的话,也是必要的。
  真理不辩自明,大道无为自通,不可逞于口舌之强。如果一个人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具备了天下共同学习的范式,而自己就会达到一种无忧无虑,无烦无恼,无得无失的无极状态。
  第三:知荣守辱
  荣辱就其实质而言,也就是对得失的判断,人往往喜得患失,以得为荣,以失为辱,在得失中惶惶不可终日,甚至丧终身之躯。
  知荣守辱,是老子再一次劝告世人,要正确面对得失,有很多时候,得不一定是好事,失也不一定是坏事,该放下的时候,一定要放下。
  在荣与辱面前,要真正有一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展云舒"的胸怀,同时,更要有一种"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大度与睿智。
  有了这样的胸怀,就如同万壑之间的峡谷一样,博大空旷,无所不包,小水成川,大水成渊,云来迎宾客,花开自春天。
  达到了这种境界,就是德行饱满,无可复加,正因为如此,所以,才表现得更加质朴、单纯、厚重、宁静,也就是"朴"的状态。
  历史上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萧规曹随"。
  刘邦打下天下之后,论功行赏,文武百官都认为第一功臣应该是曹参,曹参脱下衣服后,身上有七十多处伤痕,都是在战斗中留下的。
  但是,刘邦力排众议,认为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没有萧何这个后勤部长,就不可能保证持续的兵源和粮草供应,所以,萧何才应是第一功臣。
  于是,萧何就成为了大汉朝的第一任宰相,而曹参被封到齐国,做了齐国的宰相。后来,萧何去世,曹参到朝中为相,曹参为相后,其行为让人难以理解,《史记》记载如下:
  参代何为汉相国,兴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之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脱,以为常。(《史记·曹相国世家》)
  本段文字的大意是,曹参代替萧何做了相国之后,萧何部署的事情坚持做下去,萧何制定的法规完全遵照执行。在选择官员的时候,主要选择那些不善言辞,扎实做事的人。那些动不动就出新点子、新想法,爱慕虚荣的人,皆遭到批评或不重用。从早到晚与家人和朋友畅饮高歌。朝中文武见到这种情景很不理解,有很多人都想规劝曹参,但是,见到现曹参之后,曹参总是热情招待,常常将这些人灌醉,最终该说的话都没有说出来,而曹参一如继往地保持这种工作状态。
  当然,这种情况必然会传到皇帝耳朵里,当时刘邦已经去世,汉惠帝执政,汉惠帝听到这种情况自然也不高兴,就和同在朝中为官的曹参的儿子曹窋讲:你回去问一下你的父亲,天下这么多事情,他也提不出自己的工作思路,只知饮酒,怎么对得起去世的先皇和天下苍生?
  于是,曹窋回家后就把皇帝的意思转达给曹参了,当然,没有说是皇帝的意思。曹参听了儿子的话后大怒,于是把儿子打了二百鞭子。惠帝听后非常震怒,在上朝时就责怪曹参不应该鞭打儿子,并说那是他让曹窋去进谏的。曹参听后免冠谢罪,为了让皇帝放心,语重心长地讲了自己所作所为的背后真实想法,《史记》记载如下:
  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
  上曰:"朕安敢望先帝乎!"
  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
  上曰:"君似不及也。"
  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曰:"善,君休矣!"(《史记·萧相国世家》)
  曹参的意思很明白,开门见山地问汉惠帝,是你厉害还是你爹刘邦厉害?汉惠帝说了,我怎么能和我爹比呢,我爹是开国皇上,我不行。曹参接着问,从能力来看,我与萧何丞相比,谁更强呢?汉惠帝也直言不讳地说,你曹参可能要弱一些。听到这个回答,曹参很满意,他接着说了,既然你不如高祖皇帝,我不如萧何丞相,他们二位已经对如何治理天下指明了道路,制定了严明的法纪,社会正在沿着他们指明的方向健康前进,我只是抓好落实,防止有人歪曲他们的执政路线就可以了,难道这么做有什么不对的吗?汉惠帝听后,突然顿悟,一切疑惑皆消除干净,而文武百官也完全明白了曹参的选择。
  实际上,老子就是通过雄与雌、黑与白、荣与辱,来劝告世人,一定要保持谦下的精神和灵魂的宁静,正确对待进退和功过得失,不要过多地搬弄是非。治理天下,也千万不能通过打压、利益的驱动来完成,一定要站在绝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基础上来考虑问题,这才是真正大智慧。
网站目录投稿:幼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