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物与好奇》是一本由[英]劳拉·穆尔维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4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恋物与好奇》精选点评: ●写作全无条理,大杂烩。翻译得也很差劲。总之一个字——烂。不过我会看完的,囧。 ●这翻译完全读不下去 ●读完发现梅梅的女性主义影像课就是一本演绎版的《恋物与好奇》 ●穿裘皮的维纳斯。 ●为了买这本书单付了三十多的邮费,还是挺值得的。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的手法,挺犀利,看得很畅快。只是个别地方翻译校对希望再仔细点(大树我受你影响了……) ●太佩服译者了 说的都不是人话… ●大名鼎鼎的书,在没看之前先膜拜一下 ●学术…历练之后在看吧…… ●复印扫描版质量很差。内容很有启发。 ●不知道是翻译太渣还是因为这个是作者的论文课题所以相当晦涩,读起来很隔阂。可惜了这么好的想法和角度。 《恋物与好奇》读后感(一):现代的卡门 印象最深的是对芳名卡门的分析. 因为正好也在读梅里美的卡门. 喜欢关于女机器人的比喻. 也喜欢夏娃和潘多拉相似性的比较. 这样的书,用心读,是能够读到一些东西的. 《恋物与好奇》读后感(二):一本女权主义的书 从佛罗依德的阉割理论发展出来的,恋物是女性受阉割后变得对"xx"的恋物,好奇指男性受"xx"的驱使有钟偷窥的欲望. 在从市内坐车到松岗,睡了一个钟头后,剩下的时间用来看了一半的书,从一个女性的角度出发来看,很难想像一个女性可以这么理性,据作者介绍他想结合佛罗依德和马克斯的思想来解读电影,看到分析戈达尔的<人人为己>的那段很好玩的4p的时候,竟然解释成一部机器,工厂的机器.<!--人人为己--> 轰隆隆的机器.... 待续..... 《恋物与好奇》读后感(三):啥都可以成学问 一个有吸引力的书名,一本完全读不下去的书。原来是一本研究电影的论文集。 书的腰封摘要文字如下:我一直把恋物视为否定知识、支持信念的一种心理和社会结构,把好奇——即去了解的欲望,视为恋物盲点的对应物。我不是把恋物和好奇看做不可调和地对立的两极,而是试图发现它们之间一种更加辨证的关系。 理解得让人头疼,一点都不好玩。 举个例子,昨天推荐王世襄著《明式家具研究》,王世襄就是明式家具的大玩家,恋明式家具狂,如果他恋物却不好奇,不琢磨,不研究,只是图物质占有之快,没有上升到一个精神境界的满足,他的玩物就是丧志。 但他恋物且好奇,玩物玩出了一种学问,于是就成了受人尊敬的大家。 《恋物与好奇》读后感(四):遮蔽与解码 看过此书,简单的说,我把恋物不理解为执着收集某物,当然收藏也是恋物一个具体的表现方式,在书中穆尔维分析<公民凯恩>的时候也有分析这个表现.但是恋物应该从更深的心理机制上来理解,是赋予物以它原本没有的意义而掩盖一些原初的恐惧等,佛落伊德认为是阉割恐惧,也是因为支持信仰去压制真正的知识的过程.从马克思生产角度讲,就是商品拜物教,以形象掩盖商品的生产过程.而好奇相对的是一种解码的欲望,说它和恋物是辨正关系,我最偷懒的说法就是因为恋物的掩盖,才会产生好奇,好奇导致追问,是一种解密的乐趣.<!--公民凯恩--> 说这本书是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书,大概是因为恋物在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作为恋物对象尤有代表性.但恋物和好奇绝对不简单是女性主义独有的理论. 《恋物与好奇》读后感(五):第七章的误译汇总 其它几章翻译的还可以,尤其是米静的那几章翻译得非常好。 第七章可能是一个不了解电影的译者翻译的,里面有些译词存在不准确的地方,这里汇总一下。 译者可能没读过弗洛伊德,这对于翻译劳拉穆尔维作品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她是一个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理论家。 1.原初场景(这个不用解释了,翻译成"根本场面")是不应该的,P142 2.闪回(电影界都译成闪回,这里没必要自己造一个新译词),P141 3.幕(scene,场景,这里翻译成幕依然是不合理),p143. 4.第二人称叙述,非得翻译成"指涉",p137. 5.深焦镜头,翻译成了"远景镜头",p145. 6.预映,翻译成"预看",p151. 7.loss,丧失,翻译成了"遗失",这个不算错,但不准确,p160. 8.遭遇/相遇,engagement,翻译成了"咬合",p161. 9.三联画,triptych,最简单的词,三幅相联的图画,p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