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产业结构合理性分析与调整探讨


  【摘 要】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关系着市场经济产业结构的完整和效果,因此对经济结构的评价体系也是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和理性分析与调整的参考依据。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进入了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但只有结合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配合,才能帮助我国的综合实力达到可持续提升的标准。文章从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对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提出调整方案。
  【关键词】产业结构;合理性分析;调整探讨
  我国改革开放前的传统产业机构模式是效仿苏联对于重工业的优先发展策略,由于国家处于特定的计划经济体制历史时期,这一产业结构部署在当时是适用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对其他产业的压制,从资源分配和劳动力上出现的错误会产生对于经济发展的后续影响,换一句话说,只发展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和农业对社会生活影响极大,没有足够的生活用品会让国民生活水平降低的同时也会造成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间接对经济结构形成失调效应。
  产业结构是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和基本构成内容,从理论上来说,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社会影响和经济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效应。经济总体的发展是需要作为基本骨干的产业结构进行相辅相成的维持调整作用,没有产业结构的合理和完善,社会成分和组成就会形成不良循环,势必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增长时期,但是经过了几十年的社会考验之后,传统的产业机构和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的国际关系维系需要,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和调整方向已经成为我国在维持现有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的关键因素。
  一、产业结构的概念和意义
  产业结构最早概念的定义还要追溯到20世纪中期,产业作为一种社会分工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产业结构作为国民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行业和企业各司其职的体系集合。随着时间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定义与经济学渐渐的渗透结合,形成了以研究相关行业生产力和明确产业结构理论之间关系的经济导向规律。产业结构的发展是对于互相联系的经济资源之间的影响关系,同时对社会资源和劳动力的合理分配以及调整方案的确立。同时也是对相关行业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的产业链,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稳步提升。
  产业结构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种角度进行分析,定性是从产业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出不断变化但相对稳定的发展趋势,从采取主动地位的产业来分析经济效益与结构组成之间的关系,并对应相关规律探析出维持合理性的调整方案。定量的分析方式则是根据行业之间的生产能力和经济发展的数量比例出发,从产业的投入资金和收益财富推断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随着经济和信息化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规律性也越来越明显,很多的经济学家也为其进行了描述和探讨。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和对全球三分之一的国家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之间的紧密联系。其中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的百分之五十的时候,对该国家的整体经济趋势是有负面影响的,当第二产业占比在产业结构中比例上升时经济趋势也会上升,但在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平衡时在国家经济上升的同时国民人均财富拥有量却不会同步增长,因此不能着重发展任何一个类型的产业,要結合产业本身的特点和国家实际情况对产业结构进行适当调整,才能对国家经济和国际影响形成良好促进效应。
  二、我国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
  产业结构调整是对国民经济和行业分配上的重要过程,因此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和会议进程的推行。我国的产业机构合理性一直备受政府部门关注和引导,特别是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时期,政府对于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形式干预更加明显。
  中共十六大在分析国际经济走向和产业资源配置关系之后,对推进信息化建设和产业机构升级进行了部署,形成高科技知识产权为执行核心,工业和服务业相互辅助的产业结构模式理论。中共十六大五中全会上对"十一五规划"的议题提出了以高新技术为核心,发展制造业为优先,同时提高基础产业和服务业的设施建设策略。面对国际整体上对于质量标准和技术壁垒的相关政策,掌握自主创新能力和关键技术手段是强化科技和相关产业效益的直接方案,也是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的科学对策。2005年,国务院审议的《促进产业结构规定》中指明了国家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下一步目标,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加强政府对于产业配置的宏观调控,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造势,维持国际经济的稳健可持续发展。2009年,政府在出台了产业振兴规划,同时颁布的条例细则覆盖产业配置的各个方面并且特别针对落实情况进行和跟踪和监督。2013年,我国经过两年修订后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直接规定了适应经济发展中应该限制、淘汰和鼓励的相关产业,为产业的结构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调整方案。但是政府的干预行为虽然能提升短时期内的经济能力,但是对于长远的发展趋势却欠缺很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中共十八大三中全会中的议题为市场在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中起到的作用能够让政府在干预中的行为更加明显,但是这样的研讨很难让人们理解市场体系对产业机构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还需要政策的实践行为和对于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进行更加简明的政策解读和调整方案。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
  学术界对于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的讨论由来已久,并且存在着一直辩论的分歧,其中有认为产业结构是政府作为主体进行引导的一派,也有认为成业结构需要根据企业经营能力为调整依据的一派,其争论的重点是从经济的引导主体和经济框架之间的关系。
  (一)政府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影响
  社会市场经济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产物,其理论的落实是由政府作为主体的直接影响,也就是说即使是特殊情况也是由国家进行规定和完善的。政府的职责是通过行政和司法的手段维护国民经济的主要命脉,并对公共权力进行分配和决策。政府需要利用其强制手段和原则职能进行产业机构调整的推进和升级,充分发挥其规则制定和主导作用的优势,为带动经济发展和市场的产业资源分配日做出贡献,也就是产业结构调整利用政府主导的理论根据。从产业结构和经营过程来看,政府充当的角色不仅仅只规则的制定,还有执行中的矫正和推手,虽然市场经济环境摆在眼前,但是各级政府完全可以按照企业的形式走向变更需要优化的政策,换句话说,市场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因素还是政府。
  (二)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
  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我国过去和目前出现的产业结构问题究根结底是没有按照市场的走向进行变化,政府的决策权太过独断才导致了我国长期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市场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毋庸置疑,在产业成果验收、促进产业开发和产业链形成的方面都有积极效应,但是政府会站在主观的位面对市场经济环境进行直接的干预,会让市场体制被框架限制,也发挥不出正常的调节经济的实力。其实这样的管理类似于道家的无为而治,在没有出现重大的经济问题时,市场在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调整上可以发挥出稳定的作用。当然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的意思,而是要求国家不作出过度的干预行为,让产业结构根据正常的市场走向和供应关系进行自然而然的调整。
  四、产业结构调整的决策方向
  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是国家和地区共同重视的经济发展关键问题,但是做出合适的产业结构调整方案还需要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国情、国际形势、信息化水平以及可持续发展方向进行适当的规划。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
  产业结构作为一种动态产业调整形式,在经济发展和资源分配上都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做需要的资源和产业也变得与过去不尽相同,这就需要产业结构在侧重点上进行调整和规划。
  产业结构不合理一般会出现产业之间占比不合理或者关联上引发的问题。产业之间占比不合理的原因会出现人们对必需品的要求变化、环境因素的影响、能源消耗的程度等等,一定的产业结构模式可能仅仅实用特殊的历史时期,并不适用于整个国家一成不变的发展方向。同时每一个国家的资源配置不同,土地大小也不一样,就我国来说劳动力的水平和数量是任何国家都难以匹敌的,所以可以进行轰轰烈烈的工业运动,但是就高科技来说,还是发达国家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所以高新技术产业也是优先发展在欧美。因此对于产业结构的分析,一定要根据国情来找出不合理的原因,再根据实际原因采取相应的调整手段。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据
  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思想就是产业合理性和经济发展关联的确定。只有区域间的产业结构完善才能带动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稳定和发展。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模式需要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运用实际政策和模型对产业进行合理配置。产业结构是企业与部门之间的系统模式,企业和部门都需要在大环境下各司其职才能让整体模式发挥出最大效益。所以对于调整的采取手段可以从企业和部门间的建立联系开始做起,建立完善的行业管理体系促进产业链的形成。
  除了调整行业关系,相关部门还可以从信息化的发展和社会分工上进行细化分析。高新技术的发展毋庸置疑是对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变革,也为各个行业和产业提供了基本的行动能力和生產动力。因此利用科学技术的方向对产业进行细致的规划,是对产业结构调整更高效的一种方式,也是提高国家整体经济水平和生产效率的创新思维。
  五、结束语
  21世纪的中国,在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洗礼之后,整体的经济实力已经呈现了上升的趋势,但是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对综合国力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为了解决现有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之间的矛盾关系,已经成为在国际上形成新的世界格局和取得优势地位的方式,我国需要从多角度和多层次对产业结构进行理性分析和相应调整,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刘玉玲. 浅谈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与发展现状[J].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2,05:204-208.
  [2]孙刚,王侠. 浅谈高性能混凝土发展前景[J].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3:39-41+61.
  [3]刘艳文. 浅谈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现状[J]. 科技资讯,2009,26:90.
  [4]徐伟莲,孙新林. 浅谈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发展[J]. 科技传播,2011,04:198.
网站目录投稿:念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