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核心素养的内涵反思与教育启示


  2016-10-14刘霞北师大基础教育教材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简称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质是对"面向未来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思考。可以说,这并非一个新话题,从古至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及学者都进行过深入讨论。但其内涵又是一个新话题,时代的变化赋予这一问题以新的答案。从这一角度来说,关注和研究核心素养问题,实际上是在思考社会环境变化与学生发展的关系问题。社会环境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会对学生的素养发展提出各种挑战,而教育是维持二者之间平衡状态的重要力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面对更富挑战性的时代格局,为了保障学生更加健康幸福的生活,成功地应对未来挑战,到底应该培养他们具备哪些核心素养?
  近年来,来自社会各界不同领域的人士都对核心素养问题给予了广泛关注,并展开热烈讨论。那么,应该如何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它对教育有怎样的启示?深入理解和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对于准确回应发起核心素养研究的初衷——培养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成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科学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素养":
  走向整合,重视培养"完整人"
  核心素养不等于"知识人",也不等于"技术人",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的表现需要基于具体的问题情境,体现在学生的行动中,是素养的知识、能力、态度等不同成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整合表现。例如,有的学生非常善于查找和使用各种信息,这是否意味着这个学生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答案是未必。如果这个学生在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过程中,没有遵守信息使用的伦理道德,未经信息拥有者的同意就擅自使用,那么只能说其具有信息检索技能,但不具备信息素养。一个具备信息素养的人,不仅能够有效地获取有用信息,批判性地评估信息,准确并且有创意地使用信息,同时还具有信息使用的伦理道德意识和安全意识。
  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不仅是知识、能力、态度等不同成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整合表现,也是不同素养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的整合表现。在具体的问题情境解决过程中,单纯依靠某一种素养的情况比较少,绝大部分的问题解决需要借助于不同素养的整合作用。不过,某一种素养可能在某种情境下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而另一种素养可能在另一种情境下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素养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价值,不同素养之间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不能进行重要性的排序与比较。
  核心素养的价值功能具有整合性,兼具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这意味着对核心素养指标的遴选,不仅要考虑到来自未来社会外部环境的挑战,如经济全球化趋势、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等,还必须考虑到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发展需求,选取的指标要同时满足学生在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需要。核心素养的整合性,要求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全人"教育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首先,重视态度、情感、道德价值观等非认知因素的价值。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对"素养"的理解偏重于认知层面,强调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要凸显态度、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性,同时强调素养的认知层面和非认知层面。通过对国际文献的梳理发现,无论是东方文化背景下把"道德价值观"作为核心素养指标单独列出,还是西方文化背景下将其融入每个素养的内涵界定中,都凸显出对道德价值观的高度重视。
  其次,重视核心素养的整体效应,把握好不同素养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国际比较研究发现,尽管各国际组织、国家或者地区所遴选的指标类型和数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主要包括三个领域,即文化修养、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其中,文化修养是核心素养体系的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是核心素养体系的价值导向,掌握文化基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自主发展、更有效地参与社会。
  核心素养不同指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表现出来的整合效应就是核心素养。从这个角度看,核心素养不是某一个素养指标,也不等同于几个素养指标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素养在面对具体问题情境时发挥的合力。鉴于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一定要时刻保持"全人"思考,不能只看到"部分"而忽略了"整体"。
  二、"核心":
  从终身发展的尺度进行思考
  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挑战,这些所有人都需要的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及由其延伸出来的其他素养。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那么,如何判断什么是最关键、最必要的?这里,需要站在终身发展的角度进行系统思考。
  核心素养作为国家和社会对儿童青少年未来发展的期望,是从终身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的。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普遍存在的以中考、高考成绩作为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观念,导致我们在人才培养上把中考、高考作为重要的参考点,考试需要什么就侧重于培养什么,没有扩大到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尺度上进行规划,使得很多学生虽然顺利应对高考,但走向社会后却后劲不足,无法成功应对人生后半段的各种挑战。核心素养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升学,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走向社会后能够成功地应对人生各个阶段的挑战,最终具有健康幸福的生活,从而有助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从这一角度来说,核心素养对人的发展具有长效的预测力,是具有跨时间迁移作用的素养。例如,"自我管理与控制"是一项具有长效预测力的素养。国外追踪研究发现,如果儿童在四岁左右能够控制自己抵挡住糖果的诱惑,那么成年后他们会具有更好的学业成就和更幸福的生活。
  虽然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但强调是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的,是否会抹杀学生的有个性的发展?实际上,把核心素养作为共同目标,并非指所有的人在每一个核心素养上都达到同样的水平,也并非指一个人在所有核心素养上都要达到同等的水平。把核心素养作为共同素养,并不排斥其他非核心素养的养成。在保证核心素养充分发展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进一步选择发展其他素养。强调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发展的共同目标,实际上体现的是教育的公平性,主要是从核心素养的培养、发展与促进的角度而言的,是对所有学生未来发展的引领与期望。但同时,核心素养最终达成的状态和水平,又与学生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是外界教育引导与儿童自身发展的合力作用。因此,每个人最终呈现出来的核心素养状态与水平,肯定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学生发展":
  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广义而言,有些素养是先天的,有些素养是后天习得的。核心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综合后天环境的影响而获得的,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当然,这里的教育不仅是指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从终身发展的角度来看,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具有终身的连续性,而且具有阶段性。一方面,不同教育阶段(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存在不同的敏感度,某些核心素养在特定的教育阶段更容易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从而为其培养提供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在每一个具体的年龄阶段,核心素养的发展都存在一定的阶段水平,具有发展的上限要求。教育不能超越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上限,无限制地提高要求。
  素质教育进行到今天,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反思。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为什么学生的学业负担变得越来越重?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断地超越他们的发展水平提高培养要求。例如,为了帮助孩子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很多家长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进行提前培养和教育。尽管家长和教师的初衷是为了孩子,但任何不以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的教育都是对孩子的伤害,是不科学的,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为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一定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明确不同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界定清楚发展水平的上限与下限。目前,关于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研究非常有限,未来需要在这一领域展开大量的实证研究,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四、内涵的拓展:
  从育人结果到整个育人系统
  近年来,人们对于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逐渐由对概念本身的讨论拓展到对整个育人系统的关注。最初,研究者和实践者主要聚焦于概念的辨析,围绕"核心素养"一词的表述与用法进行讨论。例如,"核心素养"是什么?"素养"与"素质""能力"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采用"核心素质"或者"核心能力"……随着讨论的深入,人们开始逐渐从育人结果的角度,关注对核心素养指标的遴选,聚焦于"培养具有哪些素养的人"或者说"核心素养有哪些"这一问题。
  当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基于育人结果对整个育人系统进行反思,把核心素养看作一套具有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完整育人目标系统,不仅包括"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还包括"为什么培养""如何培养""培养得怎么样"等问题,开始探索如何基于前期遴选和界定的核心素养,从多个途径引导整个教育系统进行变革,从而实现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培育。
  从核心素养的遴选到实践落实,需要经过教育系统各环节的支持,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有环节都需要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站在整个育人系统的角度看待核心素养,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其实践落实,同时也有助于把握整个教育实践的方向:由核心素养顶层设计的"人"出发,经过各个环节的努力,整合教育系统各方面的效应力,最终再回归到"人"——培养出能够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成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
网站目录投稿:凌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