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带小狗的女人经典观后感有感


  《带小狗的女人》是一部由约瑟夫·海菲茨执导,Iya Savvina / 阿列克谢·巴塔洛夫 / 妮娜·图利索娃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带小狗的女人》观后感(一):契诃夫的小狗和夫人
  带小狗的女人是著名的作家安东契诃夫短篇小说的同名小说。
  也许你没有忘记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那片小小说吧,看吧就是这他了!
  一个小故事的黑白电影,带给你不同的感受,在强烈的情感需求下,你也许会在里面找到你的影子!
  《带小狗的女人》观后感(二):你以为这真是爱情吗?
  说来惭愧,契诃夫虽不陌生,因为他的《变色龙》编到了课文里,想不了解都不行,但这个《带小狗的女人》我之前却没听过,第一次知道她,竟是在看电影的时候,《朗读者》,那个小男孩读给凯特.温斯莱特的故事,后来凯特被判终身监禁,拉尔夫·费因斯把朗读的故事录成磁带寄给她,她在监狱里找来书,跟着磁带一个字一个字的读:The lady with the dog......于是我记下这本书,然后又买了来,读了一下,感觉还是不错的,对契诃夫来说,尤其难得,这不是他惯用的题材,也不是他惯用的描写手法,如果你从来没读过,你甚至想象不到,这会是契诃夫的作品。作品篇幅不长,娓娓道来,轻灵含蓄,印象深刻。
  偶然机会,看到了这部电影,说实话,比较失望,完全没有了原著的韵味,竟象是成了一对肾上腺分泌过多的男女之间的迫不及待的苟合!也或许是因为我真的不喜欢这种婚外恋的剧情的电影,太难以接受了,甚至觉得莫名其妙,我实在想问的一个问题是:你到底想追求什么?你自己搞清楚没有?其实也不能说我绝对的不喜欢婚外恋的情节的书或电影,有一部分我还是喜欢的,比如说《失乐园》《花样年华》《钢琴课》《北非谍影》(其实这个不能算婚外恋)等等,这些我还是喜欢的,但我不喜欢《英国病人》《甜蜜蜜》甚至《廊桥遗梦》,究竟是怎么评判,我说不准,但一条基本准则是:把握好度,以及明确知道你想要什么。比如《失乐园》,若是真的爱,那就爱吧,死都不能阻挡,比如《钢琴课》,死都不怕,还怕在一起吗?讨厌那种牵扯不清,却又畏首畏尾的感觉,就如本片。
  说什么"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这是你的命啊,生命不能回头,经过了一次就够了,你要再回头重走一遍吗?
  这不是爱情,真的不是,最多只能说是好奇,对于你未体验过的人或生活,想要尝下鲜而已。
  《带小狗的女人》观后感(三):导演说
  《带叭儿狗的女人》是根据19世纪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契诃夫是世界公认的短篇小说和戏剧的经典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称他为"无与伦比的艺术家",因为他的短篇小说篇幅短小,语言简练,内容却极其丰富和深刻。本片导演赫依费茨在他的导演笔记中写道:"具体的东西和远处的景物相结合,生动的日常琐事和静默的沉思相结合。不正是因为这样才使这篇短篇小说达到了相当于长篇小说的那种容量吗?"赫依费茨准确地理解了契诃夫的创作构思和艺术风格,用电影语言再现了作家那"含泪的微笑"和隽永深邃的思想内涵。影片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经历,揭示了俄国19世纪变革时期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
  影片一开始展示给观众的似乎是平凡而庸俗的婚外恋故事。故事发生在俄国南方克里米亚半岛的港口城市雅尔塔。这个"避暑圣地"既脏又乱,天气闷热,生活无聊。饱经世故的古罗夫在想方设法地诱惑孤独的少妇安娜。古罗夫通过逗弄小狗而同安娜搭上了话,接着便不慌不忙地同时又步步紧逼地达到了目的。他之所以能乘虚而入是因为安娜的丈夫醉心仕途,对妻子冷漠,致使安娜对婚姻失望,而渴望得到真挚的爱情。正在此时她遇到了富有男性魅力的古罗夫,于是她便"一见钟情"而终于堕入爱河。
  然而这次幽会对古罗夫来说不过是情场上的又一次"胜利",是例行的寻欢作乐;而安娜则认为自己的行为等于是犯罪,是背叛。所以她在旅馆中先是惊慌失措,后是哭哭啼啼地向古罗夫倾诉衷肠。安娜在背叛礼教与追求爱情的矛盾中痛苦挣扎。但是她比古罗夫更早地发现了自己内心的重大变化:现在任何力量也不能阻止她去追求新的生活。这时的古罗夫对安娜还只是逢场作戏,把这一切视为生活小插曲,所以听完安娜的话,他切了一片西瓜吃了起来。
  古罗夫同安娜相处了一段日子之后逐渐发现,她不仅美丽动人,还为人诚恳、善良而又多情。他们有时一起坐在海边欣赏时而宁静时而咆哮的大海,在大自然怀抱中他发现人类多么渺小,自己的生活多么空虚,而坐在身边的这个女人是多么可爱而又可贵。于是他不知不觉地堕入情网了。就在他们开始真心相爱,难舍难分之际,安娜突然接到丈夫的信,丈夫要求安娜立即回去。
  古罗夫陪着安娜乘马车到火车站,告别时安娜没有哭泣,只是说"命该如此"。古罗夫送走安娜以后一个人呆在月台上,突然发现自己犹如大梦初醒,同时他又有点惆怅,甚至内疚。他知道安娜对他的爱有不少是她自己的主观幻想,她把他美化了,古罗夫觉得自己欺骗了这个可怜的女人。
  回到莫斯科家中的古罗夫并未能实现自己的设想:不到一个月便会把安娜忘掉!虽然他已经进入了正常的生活轨道,整天无所事事,照旧对妻子撒谎,同酒肉朋友们寻欢作乐,然而雅尔塔的海景、安娜的倩影却经常出现在他面前,无从摆脱。古罗夫日益觉得自己两重生活无法忍受:他躺在床上,妻子在身边熟睡,而他却常常失眠。古罗夫想对一位朋友谈谈自己同安娜的奇遇,那位朋友却答非所问。古罗夫愈来愈感到孤独,因而安娜的形象也愈来愈频繁地出现在他眼前。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就好像是在疯人院或者监狱里一样"了。
  导演借用原作中"鬼迷心窍"这句话形容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经历。他通过演员巴塔洛夫和萨维娜的炉火纯青的表演,突出了古罗夫和安娜的罗曼史如何以其耀眼的光辉照亮了这两个平凡人物,使他们的精神升华,突然发现过去的生活是多么庸俗和丑恶,而他们自己就是这市侩生活的组成部分。强烈的爱情不仅改变了人的性格,也擦亮了人的眼睛。影片要向观众叙述的不是一段普通的婚外恋故事,而是提出了具有深刻社会内容的道德伦理问题。这也是小说的主题。
  在古罗夫决心到C市去寻找安娜以后的情节中,上述主题得了进一步深化。
  12月的一天,古罗夫欺骗妻子说要去彼得堡办事,便直奔C市而来。经多方寻问,他终于找到了古德里茨的宅邸。这是座阴森森的建筑。但是除了偶尔出现了一次叭儿狗之外,他只听到钢琴声,却未能与安娜晤面。第一次挫折便使古罗夫动摇了——他后悔不该冒失地到C市来。然而这种想法还是被要见到安娜的强烈愿望压下去了。古罗夫终于在歌剧院里找到了安娜。这是一次短促而精神紧张的会面,也是至关重要的会面。他们约定将在莫斯科幽会。从此便开始了古罗夫同安娜之间缠绵多年的爱情生活的新阶段,也是他们"地下"夫妻生活的开始。建立在合法婚姻之上的公开夫妻生活没有爱情可言;而建立在真挚爱情之上的"地下"夫妻生活则是没有法律依据和得不到社会舆论支持的。安娜每隔两三个月便到莫斯科来。古罗夫同她在旅馆中偷偷摸摸地相聚,过一段"夫妻生活":她穿着他最喜欢的衣服,做他最喜欢吃的食物,二人相敬如宾。但是分手时,他们却装成互不相识的陌生人,一先一后地走出旅馆。这种生活开始时还有一定"情趣",然而几年过去了,他们却愈来愈感到乏累,内心十分痛苦。
  最后一次幽会场是这样表现的:古罗夫把女儿送到学校后,立即赶到"斯拉夫市场"旅馆。不胜旅途劳顿、饱受相思之苦的安娜立即投到他的怀中,她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只是低声哭泣。古罗夫已经找不到安慰她的话。这时他突然发现镜子里的自己显得十分苍老,他的头发开始白了。他觉得他同安娜就如一对小鸟,被人捉住以后硬关在两个笼子里。
  本片是一部抒情心理影片。它的成功与女演员萨维娜的出色演技有重要关系。萨维娜从形体到气质都具有非凡的魅力,她的表演很有分寸感,令人信服地刻画了沙皇专制社会中一个弱女子的悲惨境遇和精神觉醒。这位带叭儿狗的安娜是契诃夫作品中著名的三个安娜中的第三个。契诃夫在《打猎时的戏剧》(1885)中塑造了一个狡猾、精明、野心勃勃的安娜;而在《脖子上的安娜》(1895)中表现了一个虚荣心很强而自甘堕落的安娜。作家在第三个安娜身上则倾诉了自己对纯洁真挚的爱情的向往和肯定,歌颂了爱情净化人们心灵的力量。尽管男女主人公没能找到出路,但是他们正在觉醒。这也是影片把小说提出的社会道德问题同20世纪60年代苏联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道德取向问题联系起来的重要原因。值得一提的是摄影梅斯希耶夫以令人赞叹的技巧再现了雅尔塔海滨城市和莫斯科阴暗冬日的景色,成功地表现了大自然在揭示主人公们心理活动中的作用,营造了契诃夫小说的独特抒情气氛。这一切使导演赫依费茨通过银幕上的形象道出了原作的真意:"再也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
  《带小狗的女人》观后感(四):经典光影‖苏联导演约瑟夫・海菲茨根据契诃夫同名短篇小说改编拍摄之《带小狗的女人》:他俩为何摆脱不了爱恋的枷锁 方汉君
  俄罗斯虽然横跨欧亚大陆,但总体上人们把它当作欧洲国家,只是不被老欧洲当自家兄弟看待,加之信仰东正教,更有被异化的感觉。偏居欧洲的大块头,罗斯人当然心有不甘,一岁一枯荣,白桦树依然高耸挺拔,伏尔加河依旧沉静流淌,在沉寂过久之后,俄罗斯终迎来19世纪中后期的文化大爆发,出现了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和托尔斯泰这样世界性的大作家,契诃夫则以他的短篇小说闻名于世,直到现在仍是我的心水之爱,可谓常读常新。
  当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延续到苏联时期,总体上都会面目全非,一切对于现实的文化体认似乎都是不对称的,扭曲的,这在斯大林时期达至巅峰,幸而到了赫鲁晓夫时代的五十年代后期,才有了一段禁锢后的清风拂面,尤其是电影方面,出现了《第四十一个》《士兵之歌》《雁南飞》《一个人的遭遇》等佳片。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正值契诃夫诞生100周年之际,苏联导演约瑟夫・海菲茨根据其同名短篇小说改编并拍摄了《带小狗的女人》(1960)。为有源头活水来,电影的成功当然得益于小说。这篇写于1899年的短篇小说,已临作者创作后期,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五年,显现出他非凡的创作理念和艺术感染力,形式上依然遵循作者一贯的创作风格,但在叙事取舍及跳跃性上,恰与小说段落分明的结构相映成趣,有一种炉火纯青之感,绝对是大手笔之作。
  小说情感充沛,细腻悠长,多角度多侧面的心理刻画,尤其是双方各自的内心揣度描述极有情趣,从猜忌、信任、饱受相思之痛直至难舍难分的绝望心理,都有着不可思议的精妙。更难得的是,小说充满哲学意味的审慎思考。作者并不在于他们的相遇相爱,到底是错误还是正确,而着重现实之中俩人"婚外恋"的身份,对于他们的无情羁绊和内心的漫长煎熬,既不能自拔,不得圆满又不得不接受分离的恶感现实。这种相爱者无法背离的现实痛感,可谓精准拿捏又入木三分。
  我想,契诃夫在小说中虽带有暗讽,但主体是站在高处和带着同情心的,它让读者思考婚姻到底意味着什么,婚姻究竟是裹挟人性的牢笼还是温馨的港湾,可能这没有定论,因为每个人进入婚姻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就婚姻本身来说,它对于人类的束缚可谓由来已久,那种身不由己的爱,那种相爱而不能见,见了又要匆匆道别离的伤感,恐怕是一般人难以体味的,如同小说中的这俩人。所以,我以为契诃夫借这部小说阐释人性的另一面,也就是不能见光的爱恋从萌芽、抽穗到收获时,如何最终成为一场美梦,一种不真实的幻觉,却被令人窒息的现实一点点地损耗殆尽。
  这种抓狂式的痛感当然是撕心裂肺的,如同小说结尾,俩人在旅馆中紧紧拥抱,她伤心欲绝地说我们要怎样才能摆脱自己的枷锁。他说我们一定会想到办法的。可商量之后,他更绝望了,他抱着自责式的喃喃:"应该怎样做?怎样做呢?"至少,在俩人行动上,小说就这样结束了,也就是说他想不出办法就结束了,这意味着这对相爱的苦命鸳鸯,被现实打败了。
  无疑,电影加深了这种绝望感,可谓切中要害:安娜伤心的呆立于窗前,从高处往下,看着他走在雪地小径离开,她知道他再也不会回来,这就是他的选择,他们这一生也许不会再相见,这是他们相爱的现实末路。应该说,电影基本上是按照小说拍摄的,只是稍作调整和改动,主要是要把小说中心理述叙部分转化为影像,或者演绎成对话。如果不太苛求,我觉得影片整体上非常成功,其表现手法很对路子,也相当接地气,有一种沉静之上的艺术张力,哀莫大于心死,这种艺术性的情感体味,当然要归功于两位演员的倾情演绎。
  既有今日,又何必当初。难道他俩不知道这种"婚外恋"注定是没有结果的吗。如果说他俩相识于克里米亚岛的雅尔塔,是源于孤寂和无聊,那俩人自此的分离却让那种深潜的爱意迅猛泛滥,原来这是他们人生中真正的爱,那这就是人生之中的情感之需。很简单,22岁的安娜从小在彼得堡长大,嫁到萨拉托夫不过两年(小说为C城),那儿生活如同地狱,她很不习惯,唯一的娱乐就是下午3点吃饭,9点就关灯睡觉。更重要的是,她那个病哈哈的丈夫,完全是一幅奴才相,跟她根本就不是一个世界上的人。但古罗夫不一样,在她看来,他虽然已四十岁,但沉静内敛,有一股浓浓的暖心爱意。至少,这在冰天雪地的俄罗斯,可是一种稀有的热能。他拥抱她时她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温暖和幸福,这种爱是她丈夫给不了她的。
  她所不知的是,在认识她之前,他也是一个常常偷腥的男人,有过不少私情,往往是浅尝辄止。在他看来,莫斯科的女人不可深交,很麻烦,为此,他称她们为"卑贱的人种",更遑论他也是一个有家室的男人,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妻子唠唠叨叨,却从不怀疑他,觉得他只是一个老实人。妻子对于他的感情来说,当然只是如亲人般的陪伴,这跟搂着安娜在一起的那种甜蜜感完全不可类比。
  小说的有趣就在这里,但电影隐去了他过往的不是,这便于凝聚俩人坎坷的情路。自古以来,什么才是男女之间的爱情,那种不惜以死决斗也要赢得爱情,当然是一种豪气,但更多的爱情,看起来与稀松平常的生活没有隔阂,极其熨帖。无论男人女人都喜欢温柔体贴的人。而如片中的他们的相爱,却无法前行也无法后退,只能原地踏步自生自灭,想来这是人生之中最可悲的爱,如同中国人说的有缘无份的爱。
  当他回到莫斯科,每天都过得不开心,每天脑中只有安娜,他苦闷,他不想回家,就连弹奏钢琴时,幻化的也是安娜楚楚可怜的样子,他实在忍受不了相思之痛,于是跟妻子撒个谎来到她所在城市。他终日在她屋前瑟缩地徘徊,望穿秋水,但一无所获。他想,这里的剧院晚上有英国作曲家刘易斯的《艺妓》上演,她可能会来看。
  这完全是撞大运,不曾想,俩人真的在剧院相遇。避开她奴才式的丈夫,俩人慌乱地拥抱,她颤抖地说,我一直都想你,我永远不会快乐,噢,亲爱的宝贝,我们必须分开,我去莫斯科找你。他同样激动的不知所措,临别才难过地说,为什么不是在我年轻时遇到你,为什么我有妻子你有丈夫。
  接着,片中,她动情地说,从那分开才发现我们就像两只雄性雌性的候鸟,分别被关在不同的笼里,然后他们会因为遗憾而死。她的这段话,小说是在旅馆说的,电影放在了前面,这更有视觉冲击力,加深了观众的怜悯。因为,自以为不大会真正爱上一个女人的古罗夫,事实上,他深深地爱上她,如同小说中说的"他一闭上眼晴就看她活生生地站在他面前,显得比本来的样子还要美丽、年轻、温柔。"
  漫长的冰天雪地,对于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俄罗斯人来说,并不好受,所以,有条件的人都喜欢跑到黑海之滨的克里米亚,如同他们现在喜欢飞到红海之滨或海南三亚度假。有必要回溯一下,在雅尔塔,安娜・谢尔盖耶夫娜总是戴着软顶帽,牵着那只白毛狮子狗,走在长长的海边,面对那么多好色男人的议论纷纷,只有古罗夫勇敢地上前亲近她。
  那俩人的初夜相拥,就好像他的重生,更像是夜空中一道闪电划过安娜寂寞的心房,她怕这是短暂的,所以,她才感到惶恐不安,抽泣地说,我们这样做是错的,你是第一个不尊重我的人,我结婚了,上帝宽恕我(他却冷冷地说你想说什么,我什么都不想知道,但他心想里想,她是一个让人怜爱的女人)。她更伤心了,她说我想要纯洁诚实的生活,你回莫斯科就会忘记我的,只当作是跟一个牵着小狗女人的艳遇而已。
  可她内心是幸福的,当这种幸福返回到无力的现实,她当然想留住这转瞬即逝的幸福闪电,可这是不可能的。本来她说要呆上一个月,这对于他俩就有足够的时间相处,无奈她收到了丈夫的来信,让她尽快回去,说他生了眼疾。当俩人坐着马车来到火车站,那种伤别离的痛感就更深了。她说让我最后一次看着你,最后一次,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你的,永远不会,唉,我们永远不会再见了。
  事实是,如前所叙,俩人后来还是相见了,这完全拜爱情的力量所赐,但最终俩人却不得不做一个抉择,如同她说的得想一个办法,让我们在一起。事实是电影中的他离开了,这与小说的结尾异曲同工,就是败于现实的世界,爱情只能停滞于他们的心间,并在以后的岁月如蟒蛇般箍紧着他们,让他们生不如死直至生命的消亡。
  片中有一段改编相当精彩,把小说中那段心理描述通过静美影像有机的结合起来,俩人坐马车来到雅尔塔的奥列安达海边,他只是静静看着大海,她忍不住说,你怎么不说话呢,看看照在海面上奇异的光,水变成了暖暖的紫色。他却不解风情的说,那是因为白天太热了,莫斯科可能下雪。这段话小说里是没有的,我倒觉得添加得蛮好。其实,她喜欢他的正是这种看似有点木讷的样子,不像那种夸夸其谈的男人。
  小说和电影,主体上同时聚焦于古罗夫的内心世界,同时反衬安娜相思的滋味,这抓住了内核,也就是男性主宰的社会,在面对一场真正爱情风暴时所产生的矛盾和微妙心态,这显然迥异于安娜身为一个柔弱的女性,从一开始就爱上了他,并日复一日地坚定了这种爱的意志。
  对比小说和电影,小说总在强调这样一个情场老手,因为雅尔塔的艳遇,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爱情,而电影似乎一开始就给了他一个重情的定性,至少他对于安娜始终是不舍的,真诚的,这更符合电影的叙事特性,也凸显了导演从男性视角,以怜悯之心直接切入古罗夫不堪又无解的内心,这与契诃夫的创作思路总体上是一致的,就是以局外人的角度,不带道德评判的提供一种更深层次思考的可能。
  片中,古罗夫回到莫斯科,时时过得忐忑不安,真正患了相思病,那种颓废的无力感,吸引着观众的感官神经。小说叙述,他也想不用一个月就会忘掉她的,可她那动人的样子,却彻底征服了他的浪子之心:"岁月如流,以往他认识过一些女人,跟她们相好过,分手了,然而他一次也没爱过;把这种事情说成无论什么可以,单单不能说爱情。直到现在,他的头发开始白了,他才生平第一次认真地、真正地爱上一个女人。"
  问题是,俩人的爱情再匹配也敌不过现实,这在小说中早已埋下伏笔,正是他俩在奥列安达海边游玩,俩人瞩望着波涛翻滚的大海,契诃夫笔下如此美好又隐含失落:"当初此地还没有雅尔塔,没有奥列安达的时候,下面的海水就照这样哗哗地响,如今还在哗哗地响,等我们不在人世了,它仍旧会这么冷漠而低沉地哗哗响,这种持久不变,这种对我们每个人的生和死完全无动于衷,也许包藏着一种保证:我们会永恒地得救,人间的生活会不断地运行,一切会不断趋于完善。"
  作者好像在暗示,人间私情在大海面前实在不值一提,紧接着小说转到古罗夫的内心:"古罗夫跟一个在黎明时刻显得十分美丽的年轻女人坐在一起,面对着这神话般的环境,面对着这海这山这云,这辽阔的天空,不由得平静下来,心醉神迷,暗自思忖:如果往深里想一想,那么实际上,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唯独我们在忘记生活的最高目标,忘记我们人的尊严的时候所想和所做的事情是个例外。"
  引申开来,那就是说,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唯独当他们的爱成为了一个最高目标,并付诸实施时,那将是一个不美好的例外,最后必将败给现实。这是亘古不变的事实,可依然挡不住一代代人这种相恋恨晚的重新相爱模式,结果只能是畏缩不前、形影相吊或逃之夭夭。
  与电影不同的是,实际上,小说中的安娜,如此循环往复地找借口坐火车来到莫斯科,他的头发也已花白,但仍无法实现真正相亲相爱在一起的目标。小说结尾如是说:"不过这两个人心理明白,离结束还很远很远,那最复杂、最困难的道路现在才刚刚开始。"这意味着,这种看似没有结束的爱情,颠簸中的疲惫,无力应对明天,只能躲避于心底或一家旅馆,这种无可解脱的重复,其实也是一种爱的消亡。
  电影画面的巧妙递延,完全阐明了小说的精髓,俩人内心世界的情感秘密,绵绵、肿胀而无法诉说。他们"像是十分贴近的亲人,像是一对夫妇,像是知心的朋友。"但他们只能是止于这个"像"。契诃夫不愧一个伟大的作家,他从面对大自然渺小又无能为力的人,再到个体涌动的复杂内心,也就是说回到了小说的本位,毕竟他俩如炽如烈的爱情需要面对残酷的现实。
  电影有着俄罗斯式由来已久的悲怆,这无疑深化了小说的蕴涵,每一个画面,都弥漫着令人抑郁的伤情氛围。如同安娜说过的,我们怎样才能摆脱爱的枷锁。看来这是一个无解又无法妥协的问题,除非破除婚姻的迷障,但婚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这对于形形色色的安娜和古罗夫来说,根本就是一个死结。从契诃夫凝情的笔端,到片中俩人的伤情,由此推开,想来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一旦进入世俗之中反常规的爱恋,那就会成为这个星球上最可悲的物种,没有之一。
  2019、5、15
  请关注公微影评号"经典光影手册"
  《带小狗的女人》观后感(五):相见恨晚
  知君用心如日月,恨不相逢未嫁时!作为短篇小说的大师,莫泊桑和契诃夫都曾聚焦"相见恨晚"。
  与《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莫泊桑的名篇相比,《一次郊游》默默无闻。
  电影大师让·雷诺阿慧眼独具,根据《一次郊游》改编的《乡间一日》(1936),宛如平地风雷:平淡无奇的风景,因为你刻骨铭心。
  编导添加的一个细节十分精彩:第一次被陌生男子抱腰,她简直不敢相信,特意看了一眼进行确认,怎么可能?怎么会?!
  《卧虎藏龙》(2000)致敬这一经典镜头:
  大雨来得正是时候,代表我流不出的眼泪:
  是喜是悲,似梦似幻似温柔……
  你知道吗,这里给了我最美好的回忆。
  可是,你又知道吗,我每天都在回忆!
  未语泪先流:
  千言万语无从说起,默默地承受,默默地转身。
  只要还有人看电影,《乡间一日》就不会被忘记:一次郊游、一次艳遇,在大师的镜头里,有无限的温柔、悸动;岁月的长河里,情感的激流中,是对是错,是逆水行舟还是随波逐流?
  美和残酷、爱与哀愁,总是纠缠不清,也正因如此,生命才值得经历……
  1899年,莫泊桑去世6年之后,契诃夫捧出《带小狗的女人》:
  她孤身一个人散步,老是戴着那顶软帽,带着那条白毛狮子狗;谁也不知道她是什么人,就都简单地把她称做"带小狗的女人"。
  纳博科夫把康拉德、加缪等大作家贬得一文不值,却对《带小狗的女人》赞不绝口:
  小说没有提出什么问题,没有通常的高潮,也没有一个有意义的结尾。然而这篇小说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之一。
  《朗读者》(2008)多次出现《带小狗的女人》,隐喻男孩的双重生活和女主的心境:
  1960年,约瑟夫·海菲茨根据《带小狗的女人》改编的同名影片入围第13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喜欢沾花惹草的古罗夫,瞧不起与他偷情的女人:"贱货!"但又离不开她们,婚姻生活乏味至极,带小狗的女人也有同样的感觉:
  我丈夫也许是个诚实的好人,可是要知道,他是个奴才!我不知道他在整天干些什么事,在怎样工作,我只知道他是个奴才。
  和奴才结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包罗万象的知乎也找不到这样的问题。扎心了。
  用镜头恰如其分地表现所谓的"奴才",真的是门学问。
  省长谦逊地躲在帘幕后面,只露出两只手,向这两只高贵的手致敬!
  奴才嘛,习惯成自然。
  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分手之际,她对古罗夫说:"让我再看看您,再看一眼。这就行了。"
  不行,还要闭上眼体会一下他的音容笑貌与现实有无差异:把你刻在我的灵魂深处!
  闭眼这个细节加得恰到好处,再次体现了编导的强大实力:
  何为艺术,这就是艺术:轻描淡写,回味无穷;不必剑拔弩张,洞穿已过七扎。
  应妻子所请,古罗夫为客人弹奏钢琴,眼睛总是望着天花板:
  他在看什么呢?
  想起保尔·艾吕雅1932年写下的诗句:
  你好,忧愁 你镌刻在天花板的缝隙 你镌刻在我爱人的眼底
  类似《乡间一日》的男主,古罗夫以为这只不过是一次普通的艳遇,他会很快淡忘带小狗的女人,"可是她象影子似的跟着他到处走,一步也不放松他。他一闭上眼睛就看见她活生生地站在自己面前,显得比本来的样子还要美丽,年轻,温柔。"
  才高八斗、目空一切的纳博科夫几乎是流着口水读完了《带小狗的女人》:
  正是那意外的微小波折、轻巧精美的笔触使契诃夫能与果戈里和托尔斯泰并肩站在俄国文学最高的位置。
  怎样用镜头表现"意外的微小波折"?
  古罗夫用颤抖的声调打了个招呼,日思夜想的人儿猝不及防,几乎晕厥,抓椅背支撑,第一下没有抓稳: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我的个乖乖,咋就拍得这么好呢。
  一潭死水的婚姻,无聊的社交应酬,令人窒息的一切!
  肝肠寸断的思恋,看不到尽头的双重生活……
  怎么办?
  似乎再过一会儿,答案就可以找到。到那时候,一种崭新的、美好的生活就要开始了。不过,两个人心里都明白:离着结束还很远很远,那最复杂、最艰难的道路现在才刚刚开始。
  小说到此结束,而海菲茨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巨人——
  门口听到爱人在哭泣,古罗夫狠狠心还是轻手轻脚地走了,就像一个悲伤的逃兵:
  家庭、工作、孩子,太多的羁绊,太多的无奈……
  片尾刻意强调古罗夫佝偻的背影和爱人的眼袋,留给你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黑暗的环境,爱人房间的灯火象征最后的希望:
  艺术经典,无论是泰山压顶的荷马史诗,还是血流成河的水浒,抑或是凡人小事的《一次郊游》、《带小狗的女人》、《孔乙己》、《布莱克·沃兹沃斯》,无不饱含内在的怜悯,这样的社会、这样的生活不合理,你们应该改变……
网站目录投稿:怀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