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除了产品经理员工需要产品思维吗


  公司生产的工具是产品;设计师创作的设计稿是产品;财务部门制作的报表是产品;Leader带出来的团队是产品;CEO管理出来的公司也是产品……甚至我们每一个人,既是产品的创造者,又是产品本身。
  一、我的产品观
  1、如何定义"产品"?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创作的万事万物皆产品。
  公司生产的工具是产品;设计师创作的设计稿是产品;财务部门制作的报表是产品;Leader带出来的团队是产品;CEO管理出来的公司也是产品……甚至我们每一个人,既是产品的创造者,又是产品本身。
  这就是我所定义的最广义的产品观。一切由我创造的,提供给别人或自己使用,并将产生后续价值的事物都应该被视为产品。所以,对产品负责不仅是对你所创造的事物负责,也是对自己,对他人,对整个团队,对用户,甚至对全人类负责。
  2、产品基因与生命周期
  尽管产品不是一个生物体,却也逃不出生死轮回的宿命。当然,产品之死,不一定就是完全地消亡,有可能对应于迭代或升级,或者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每一种产品都存在生命周期。在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会尽量追求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延续,希望这种产品永生不死。产品生命周期的长短受制于太多的环境和人为因素。但其中首要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产品的种类和内在特质,我将其定义为"产品的基因"。
  何为"产品的基因"?就是产品与生俱来的产品特质。
  每种产品都具有独特的产品基因。我们可以将其类比于自然界中不同物种之间的差异性。单细胞生物不知晦朔,朝生夕死;草本植物不知春秋,生不满载。而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木本植物的生命往往能维系几十、上百年。但是,如果以数量而论,则完全是另一种景象,地球上草的总量远远多于树,单细胞生物的数量与草的数量则完全不在同一个数量级。这就是自然界的生态法则。
  市场上的产品分布也大概遵循类似的规律。
  昙花一现的产品很多,虽然也曾流传甚广,风行一时(事实上,这种传播和推广往往是超负荷运行的),但是很快就消失殆尽了,并且难以"死灰复燃"。以脸萌为例,它虽然也曾风光无限,但生命周期不过1个月左右。风潮过尽,如果今天谁还在使用"脸萌",可能大家多半会觉得"有点Low"。当用户已经不再认同某种产品或某种流行趋势,基于此的产品基本上也就永久消亡了。
  反观一些基础产品,虽然可能从未经过这样一个浪潮期,却能长期承载用户,存活很长时间,例如操作系统,系统软件,基础软件等。
  正如不同的物种构成了自然界的生态链,琳琅满目的产品所组成的产品市场也有自己独特的生态属性。而产品的基因属性直接决定了该产品归属于生态链中的哪一级。
  硬件产品、操作系统等底层应用,例如基于PC端的Windows、Linux、Mac OS,基于移动端的Android、iOS等,基本处于生态系统的最底层,构成核心和基础。系统工具处于系统层之上,生命周期和系统层接近,例如Windows中的Visual Studio,苹果的Object C等开发环境;再上层是基础工具层,例如Office和PS等。而一些具体的应用则在这个基础之上生长,举不胜举。
  总体而言,处于上层的轻型内容和应用往往容易传播,但生命周期比较短;而处于下层的基础内容和应用,传播成本更大,但是一旦被广泛使用,生命周期会比较长。当然具体的产品千变万化,还要具体分析。
  国内目前不管是资本还是市场都喜欢炒作和追捧一些所谓的"现象级"产品,由此也就造成了大量"脸萌"类产品的风起云涌,但受制于产品市场的运行规律,这些产品也难以长久。
  在上面的描述中,我们没有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应用——浏览器。这是一个有些难以精准界定的东西。它诞生于在操作系统的早期,但是浏览器本身又是超越操作系统限制的,反倒是各种操作系统都会遵循浏览器的标准。
  所以它和操作系统的关系基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目前,已经有一些浏览器在朝向操作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例如Chrome OS。
  二、公司和产品的关系
  随着移动设备的兴起,特别是苹果手机的诞生,苹果公司向世人展示了"优秀的产品如何统治世界"的全过程,同时也摧枯拉朽般地造成了一些相对落后的产品形态(例如诺基亚)的迅速衰落。
  正反方面的经验,使得很多优秀的公司开始反思自我,越来越重视内部产品。乔布斯曾是苹果公司最高层的产品经理,而现在的腾讯马化腾其实也是首席产品经理。而iH5也是一个以产品为本的公司,我们希望每名员工都具有产品经理的素质,像产品经理一样去思考问题。
  1、产品经理应该考虑的问题
  我在面试所有的产品经理时,都会问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产品算是好的产品?"。我当然不会为这个问题设定一个标准答案,也许根本就没有,但是我希望所有的产品经理至少有意识地思考过这个问题,能给出具有一定说服力的答案。
  当然这也是我自己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如果站在用户的角度,我可能会这样去回答,"每当用户有一个特定的需求,就会想起这个APP,用过之后不会吐槽它",那这就是一个好的产品。如果可能,用户使用了这个产品还能体会到一些意外之喜,哪怕只存在在一些细微之处,那这个产品就可以算是大师之作了。我想,这也应该是所有的产品经理都为之努力的目标,常怀工匠之心。
  而如果站在产品经理的角度来衡量产品的优劣,可能就需要考虑更多因素。我把这些因素简单概括为以下公式:
  产品=人+场景+目的
  其中,
  人——是这个产品适用的人群;
  场景——这个产品在什么时候,什么处所,什么情况下使用;
  目的——同时包括用户的使用需求和产品生产者的诉求,这两者有些地方是一致的,例如双方都会希望这个产品高效易用;但在有些地方会有冲突,例如使用者希望产品尽量低费用,产品生产者则要追求一定的利润率,这个时候就需要平衡。
  如何协调多种因素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都是非常重要的,也非常困难。需要判断产品当前什么阶段,如何进行取舍,如何制定策略,评估风险和收益,这就很考验一个产品经理的功力了。
  2、为产品者,善衡
  前文已经提及,产品经理的核心素质就是权衡多方,通盘考量。那么究竟需要权衡哪些因素?
  (1)公司的诉求vs用户的需求
  任何一款产品中都会植入生产者的意志,公司管理者的意志,以通过产品去实现公司方的诉求。
  这些诉求主要包括丰厚的营业收入、较高的利润率、产品周期的延长、产品的口碑以及其他一些基于运营需要的考量。用户的目的则完全是基于用户自身利益出发的"使用这个产品的原因和目的"。那么对于产品经理而言,这款产品能满足用户的何种需求?能为用户创造何种价值?这个事情一定要想清楚。
  如果产品无法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和主要需求,造成用户的流失,则这个产品也不太可能满足公司的需求,因为公司的目的一定是建立在一定数量的用户基数之上的。
  当然,在这种一致性之中也隐藏着一些冲突,例如广告设置(没有用户想看广告,但是广告确实是互联网公司主要收入之一),数据埋点等等。那么如何去进行权衡就是每一名产品经理所要去协调和解决的了。
  (2)自主思维vs用户调查
  不同于很多人对于用户调研的强调和迷信,我认为,用户调研虽然是我们了解用户诉求的重要数据来源,但却不是所有产品的所有阶段进行决策的唯一标准。因为对于一些前瞻性、创新性极强的产品,盲目遵从用户的判断,只会固步自封。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汽车发明之初,相对马车而言,没有人会看好它的未来。一个只能乘坐一人的铁屋子,还要专门为它修一条路,制作成本也非常高,动不动还需要维修,这样的东西谁会需要?但是在仅仅不到50年的时间内,汽车对于人类生活的变革性价值为世人有目共睹。
  同样,2007年发布初代iPhone的乔布斯也不受到多数人的理解,因为人们早已习惯了按键式的手机,这就是他们对于一部好手机的全部想象。正如同今天的我们也会排斥一部号称划时代之作的按键手机一样。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一意孤行,完全罔顾用户的反馈和心声。
  尤其当产品已经慢慢趋于成熟,培养了一批具有高度粘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用户群之后。他们对于产品的了解程度和思维能力甚至不逊于产品经理,他们的意见需要格外重视。
  另一方面,产品经理还应该始终保持着独立思维能力,特别是对于技术发展趋势,未来市场趋势,要有一些前瞻性的把控和判断,尽管你的决策可能暂时不会受到用户的拥护。这其中就涉及到一个权衡的问题。
  请始终铭记,自主创新的同时不能让用户感到自己的意愿不被重视,稍有不慎,可能满盘皆输。这需要一个产品经理从中运筹帷幄。
  (3)产品视觉vs交互体验
  在以往的公司结构中,UI/UE/UX类的职能可能归属于一个岗位或多个岗位,主要负责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而产品经理则是另外设置的岗位,主要负责产品团队内部资源协调、内部沟通、产品进度,甚至包括产品测试。
  但在未来的产品生产过程中,由于人员的技能和素质更加全面,每名成员都身兼多职的精英化团队必然会成为一个趋势。
  产品经理自己可能同时直接参与交互体验和视觉体验的策划与实现。视觉体验能够带给用户美的享受,而交互体验则负责让用户使用舒适,二者共同构成了产品的用户体验。最理想的结果当然是将二者同时做到极致,例如苹果iOS总体而视就是这样一款产品。但即便是iOS,在一些功能细节上也会被人吐槽。在资源和技术环境有限的情况下,追求视觉体验和交互体验确实可能会产生冲突。
  我的一个基本建议是,对于功能性比较强的产品,应以交互为主,视觉体验做到80分,不求用户特别喜欢,但求多数用户觉得还"不错"、"可以接受",至少不反感。因为视觉体验本就众口难调,想要达到极好是非常困难的;相较之下,在交互体验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可能会更见成效。
  (4)前端呈现vs后台逻辑
  产品经理往往不精通技术,特别是后台技术。因此,他们往往只注重前端的产品体验。我认为这是片面的,会给产品的生产和运营带来一些障碍。前端的呈现效果与后台的管理模式和逻辑是密切关联的,作为产品设计者必须非常清晰。否则,他们可能无法做出基于通盘考量的有效决策,最终影响到产品未来的扩展,影响到不同版本的兼容性和延续性,造成产品本身开发和维护成本的靡费等问题。
  未来的产品经理不仅要精通技术细节,还必须具有全局观,能够把握未来生态和当前状态的统一。
  (5)产品特性vs参考竞品
  很多产品经理都喜欢看各种各样的行业书籍,喜欢参考别人的产品,知己知彼,取长补短,这种产品经理已经远远胜于闭门造车型的产品经理。但是久而久之也容易造成思维定式。
  总是参考别人的产品,必然会局限自己的创意,很难做出一款脱离同质化、具有优秀特性的好产品。我希望我们的产品经理能够超越行业现状的局限,走出自己的路线,做出真正优质的产品。
  举一个现实的例子,Web APP和原生APP在很多方面都不一样。我们经营的是一个Web APP平台,一开始用于解决企业内部协作的问题,这样的APP已经有很多,那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因为没有一个现有企业端产品是符合Web APP的特色的,多个Web APP安装、更新、删除成本很低,而且如果安装多个原生APP成本就会非常高。
  由于这个原因,Web APP就应该做的更轻,而数量可以更多,通过一组Web APP去完成服务;一个公司内部每个人都可能看到完全不同的一组Web APPs,这样服务会更有针对性,用户操作会很精简,用户体验更好。
网站目录投稿: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