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我们的年代的读后感大全


  《我们的1980年代》是一本由旷晨 / 潘良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页数:3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的1980年代》精选点评:
  ●没有写出那一种激情,看完觉得一直向往的80年代如此平常。当然有政治原因。
  ●要是我在80年代上滴大学该有多好啊
  ●我想看这本书的电子版,请问哪里有?跪求
  ●这套书竟然能够被禁?浑身G点真非瞎说。这套书其实很一般,完全是主流意识形态书写,但是看不到《我们的1990年代》,依旧十分遗憾
  ●2012/01/20 避重就轻,言之无物——流水账都不如!
  ●图书馆借阅。
  ●当作生日礼物送给了我一辈子难忘的,曾有恩于我的善良的人。
  ●剽悍勇敢 简单温暖
  ●一个和谐的历史说明
  ●让一个90后客观的了解了80年代
  《我们的1980年代》读后感(一):用一个晚上来怀旧
  我们的1980年代,传说这套书的另外几本中有禁书,在长沙定王台有书商曾经向我推销过。人们往往是这样,越是禁书越想看几眼。晚上洗过澡,舒舒服服靠在床上,捧起书津津有味地阅读,真是一种享受。
  书中用一半的篇幅做了简单的编年体的历史记录,比起历史教科书来简洁而真实。然而更吸引人的是另一部分,回顾人们日常生活变化的文字,勾起了读者对那个年代的回忆。八十年代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虽然亲身经历然而记忆并不深刻。然而成长于一个小城,九十年代初也过着八十年代相似的生活。那是一个属于思想的年代,刚刚从动乱和禁锢中走出来的人们,有着和今天完全不同的理想与激情。他们推崇自由,推崇美好,推崇正义,推崇真实。就像顾城的诗:
  用我的生命,自己和未来的微笑,去为孩子们铺一片草地,筑一诗和童话的花园,使人们相信美,相信明天的存在,想新东方会像太阳般光辉,相信一切美好的理想,最终都会实现。
  我曾常常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时代,感受到了改革的冲击与变化,也曾常常为不能看到人类究竟能达到多高的文明而感到遗憾。然而在这之余,我也想回到书中记录的那个年代,能够亲身参与这段历史,寻找我们已经遗失的激情。
  《我们的1980年代》读后感(二):花开花落总有时
  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将这一套年代怀旧丛书买下来.
  先到手的是这本.
  书是如此道:
  1980-这一年,华主席下台了,人民公社也可以分开了.
  1981-这一年,中央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文化大革命.
  振兴中华成为时代强音.
  1982-这一年,人们开始关心体育比赛,关心台湾人民,
  关心进口货,关心文明礼貌,关心......
  1983-这一年,人们容易被感动,比如被<高山下的花环>感动.
  被张海迪感动,也容易害怕,坏人怕严打,好人怕精神污染.
  1984-中国以改革开放的姿态迎来了三十五周年国庆.
  1985-这一年前后,已经有一些人先富起来了,
  社会上的好多事都在"向钱看".
  1986-这一年,经济发展得很快,楼堂馆所已经建得太多了.
  1987-这一年,有学生游行,而右反资产阶级自由化,
  再后,大兴安岭着火......
  1988-老百姓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了,但钱也越来越不值钱,
  于是就"抢购"......
  1989-这一年,虽然经历了风波,但人民还是拥护改革.
  《我们的1980年代》读后感(三):当我们谈论八零年代的时候,我们谈论些什么
  60后的人缅怀80年代,70后的人追忆80年代,90后的人神往80年代,不过似乎只有我们出生在那个年代、被贴上"80后"标签的人,对那个年代才有最真切的感觉。看完这本《我们的1980年代》,总算有一点明白为什么人们会不偏不倚,只对那样一个十年充满了疯狂的好感。
  那个年代有着难以比肩的机会和自由。被压抑许久的欲望和渴求找到一个突破点,那么长久的积累必然会爆发,形成一个百花齐放、缤纷满园的场面。在那样一个时代,无论你做什么都是先锋,哪怕你只进步一小步都会成为榜样,只要比别人多一点胆量和勇气,那样一个百废待兴机会遍地的时代成功并不困难。
  那是一个榜样和偶像开始树立的年代。环顾四周,人们发现不必再和别人一样,不必再害怕特立独行,而且凡事在于尝试,有成功就会有失败,不论成功失败都是有益的尝试。所以无论港台还是内地,无论音乐还是文学,无论戏曲还是影视,轰轰烈烈的蓬勃铺展开去,造就了一大批经典作品和经典偶像。
  那个年代的人与人之间,都还有真善美的存留。那时人心向善,没有这么多尔虞我诈之徒,所以生活也显得简单美好。这一点尤其让现在的我们感慨。还有没有城市化的故乡,没有污染的环境,没有压力的童年和没有变质的爱情。想到这里,我突然也感同身受起来,我已经很久没有尝到过有葡萄味的葡萄、有黄瓜味的黄瓜、有蜜糖味的爱情和有烟火气的生活。
  不知道是不是所站的角度不同,我感觉从那个年代走来到现在,似乎就像是一个从60分到90分的过程,然后从当前的角度来看,现在及以后的生活就像是从90分到100分的过程。从60分进步到90分当然是容易的,但是从90分到100就困难很多了。我们说现在的这个时代是最好的也是最坏的,它有进步也有退步;可是放眼80年代呢?在我们搜肠刮肚的印象里,它似乎都是好的而没有什么是坏的,似乎全部都是在一个狂飙突进蓬勃发展中热热烈烈地过来的。所以这也许就是我们为什么一直留恋和缅怀它的原因吧。老照片和老故事总是遗憾和美好并存,是因为失去了的才懂得珍惜吗?只有经历过才有发言权,我现在开始有一点叹服这句话了。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于我个人而言,八零年代是值得追忆的,但并不想再经历一遍。有过那样的一段回忆就足够了。特别是对于我这种恋旧的人而言,留恋而触及不到的感觉往往充满了朦胧的美,要是一旦真的有机会再次重温反而会犹豫吧。
  往日总是比现时更显美好,是因为人总是对经历过但无法拥有的东西充满盲目的痴迷。于是一辈又一辈的人唱着"至少曾经拥有过",在温凉如丝的旧梦里把青梅竹马的倩影再一次搂紧。
  《我们的1980年代》读后感(四):我们的1980年代
  向各位隆重介绍,本人近来的至爱新宠,前几日从图书馆翻出来的一本书籍《我们的1980年代》。1980s,虽然我们只经历了其中的三四个年份,但毕竟是降临到人世之后,世界所展现给我们的第一个样子。
  试图去寻觅那个出生年代的历史,童年的记忆是模糊的。因而更应该在混沌的脑海中为这段时光安放一个位置。
  八零年代,其实是属于父辈们的青春记忆,然而,再激情的岁月,现在不过变成怀旧的经典老歌,深入人心的荧屏形象,泛黄的老旧照片。在我家硕大的书柜上,至今还摆放着爸爸与妈妈学生时代的一些手抄歌本。满满的五线谱与歌词,《军港之夜》、《南屏晚钟》、《十五的月亮》、《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血染的风采》、《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听着他们的青春歌声而长大的我,对于这些经典旋律也甚为熟悉。歌曲里流淌的,是父辈们的柔情与爱情。抒情的旋律永不被遗忘,尽管年代变迁,仍然被人们所熟知。歌曲里是他们生命的丰腴,他们心灵的沉淀,他们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与向往,还有那《红楼梦》、《上海滩》、《少林寺》《射雕英雄传》,在没有电视和网络的年代,荧屏里的翩翩少年与曼妙女子,曾承载了多少的青春梦想。再翻出老爸老妈的彩色结婚照,瞧那小脸儿上一边一坨的胭脂红,叫人不敢相信,那照片上不胜娇羞的小新娘和气宇轩昂的新朗儿官司居然是自家里那对老夫妻。在那个年代,照相大概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事前总要细心地打扮,穿好新衣,做个头发,待要开拍之前,还要喊住照相的师傅,容自己扯扯打褶的衣襟,再整整微曲的刘海。眼睛还不许直视镜头,要略微地15度角向侧边平视,一副憧憬着未来美好生活的模样。
  然后,世界开始迎接我们的降临。童年,天真无忧。大概三四岁的年纪是记不住多少事的,只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偶从父辈口手听得一些秩事,唤起了一些对童年的模糊印象。从小是由奶奶照看的,有一些关于乡下生活的记忆。大抵那时最喜的事情,便是随着奶奶去看大戏。家乡的莆仙戏,台上咿咿呀呀、咚咚隆隆,台下挤挤嚷嚷、闹闹哄哄。其实小孩子是看不懂的,只因戏台边上那卖果冻的小摊儿是招人喜欢的。奶奶为了能安心地看会儿戏,自然每次少不了买两个果冻来贿赂我。于是,祖孙俩各得其乐。小时候的趣事可真多,童言总是无忌,传说我经常语出惊人、震惊全场,至今被姑姑伯母们拿来作谈资。羞,没羞~!
  说到童年的事情,我便滔滔不绝了。其实书里更多记录了,还是那个年代,人们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当时,追究了林彪、江青等反革命集团,平反了在文革中被错批的干部,逐步废除了干部终身制,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首次实行公务员制度。经济上的变化更是彻底,中国开始尝试联产承包制,设立经济特区,于是,有一些人先富起来了。此外,推行计划生育制度,改革教育体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授予我国首批博士。在那个变化触不及防的时候,应时代要求出现了一批精神人物,张海迪、赖宁、雷锋等。中央号召针对刑事犯罪的严打活动,身份证制度、邮编制度开始实行,良好的社会秩序逐渐地建立起来。当然,和平年代也有风波,分裂分子在拉萨的骚乱,中越海军的交火,高校学生的游行,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平暴活动,那个时代的伤痛也随着历史而远去了。
  在这巨变的十年中,或许不是每个经历过的人都对这些历史如数家珍,但无一人不受到深刻变革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影响。历史已远去,我们只是能通过这样的一本书,完成一场追忆的盛宴。
网站目录投稿:沛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