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于谦,那可真的是一位名臣,而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忠臣。即便是粉身碎骨都不怕,也要留自己的清白。但是明英宗朱祁镇在当时为什么一定要杀死于谦呢?只不过在当时那个情况,真的是死的很冤,却又无法避免。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为了杀害于谦,石亨等人编造了不实之词,诬陷于谦有拥立藩王之心。可以肯定地说,明英宗并非昏君,也非残暴君主,他之所以接纳了石亨等人对于谦的处理意见,其背后确实存在一些难以把握的政治因素。 导致于谦之死的原因,既有景泰帝在继承人问题上的自私和游移不定,也有石亨等人的个人野心,以及于谦政治上树敌太多,对政治格局的巨变准备不足等因素。最关键的一点是,为了让明英宗的复辟合法化,于谦的血是最好的"漂白剂"。 于谦之死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明英宗的复辟。假如没有"夺门之变",大明柱石于谦不可能蒙冤受难。其实,明英宗复辟完全是可以避免的,是景泰帝在继承人问题上的自私和游移,酿成了悲剧。 景泰帝(明代宗)和明英宗,是明宣宗朱瞻基仅有的两个儿子。在土木堡事变后,于谦等人拥立朱祁钰为帝(景泰帝),明英宗被从蒙古迎回后,囚禁于南宫。 此时,大明帝国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皇帝是景泰帝朱祁钰,太子却是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朱见深在明英宗被俘前就被立为太子)。后来,景泰帝不顾反对,废了太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这才回归到"父子一体"。 不想朱见济不争气,早夭了!有阴谋说认为,朱见济是被害死的,没有证据,不大可信。偏偏景泰帝只有这么一个儿子,这就意味着皇帝绝嗣了。 比如和徐有贞一起参与政变的杨善和王骥,一个早年毁家纾难,变卖家产顶住圣旨带回英宗皇帝,一个七十多岁带着儿孙一起参与"夺门之变",他们年事已高,功勋卓著,看中的不是英宗复辟后的功名利禄,而是他们所忠于的信仰,那就是皇位继承权的合法性,而作为这种制度的破坏者,于谦纵然有功,也必须受到惩罚。 如此这般,于谦就非死不可了,与其说他是死于阴谋,不如说是一场阳谋,这场阳谋的始作俑者就是专制社会的低下的政治伦理,胜者王侯败者寇,输了就的死。 至于后来宪宗皇帝为于谦平反,更像是另外一种纠错,那就是于谦所为于皇帝不利,于社稷有利,既然先帝已经不在了,自然当以社稷为重。从这个角度来说,于谦的死是为朱家宫斗背了黑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