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从理发店的理发经历看需求博弈


  提交产品对于理发来说,是一段经历的结束,对于产品来说,则是喋喋不休的需求变更的开始,Keep calm and carry on~又或是,谁保不准出门看到一新潮人发型,就想改变一下呢~
  去理发店剪头发,洗完头选定发型师后,小哥上来的例行问题第一回合:"你想剪成什么样呀?","波波头,两侧齐平比较短的。"第二回合,小哥比画了一下两侧,追问"这样的波波头有两种 ,一种是后头抄起的,一种是就平齐地修平的,你要哪种?"被问懵了,回曰"这个,没注意呢,你就看着办吧?"……第三回合,小哥问"要不要有刘海呢?"一时没有捕捉到"刘海"这一被动词汇,终于反射弧回归后,小哥默然不语,默默地完成了理发过程。
  环顾四周,很奇妙地发现小小的理发店好比一个需求的试炼场,能抓拍到各色的需求提出者和需求方案制订者画像。
  原始需求方-理发人端
  原始需求方是形形色色的理发人,按照需求的明确程度不同,大体简化如下图:
  明确需求方
  需求的明确与否取决于市场的环境和需求者所处的位置。
  跟风型的需求多见于同业调研后但求无过的从众心理,竞争对手有了的产品,我们怎么能没有?于是乎你方唱罢我登场,把一大蓝海整成了一大红海。需求也变成了调研各种竞品后的一点点倦,人有的我必须有,最好的结果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微创新,慢慢演化为局部的专业型选手,形成差异化优势。最坏的则是习惯性依葫芦画瓢,以高额成本厮杀红海。
  专业型的需求多见于至少对相关行业、业务流程有所了解的资深或伪资深人士,往往有一定的行业洞见,也能把相关的要求描述清楚。又大致可以分成学院派、学究派和务实派。学院派么,跟读各种高大上的模型感受体验是一样的,不明觉厉,然而真到了实操环节,各种象牙塔中的假设约束在现实中时有雨打风吹去的情况。学究派么,程序员初转需求的居多,将太多的实现细节考虑到了需求中,总是缺了那么点美感,多了点匠气。务实派中和了理想和现实,算是比较理想的需求范本,属于"既证之后"的范畴,踩过无数坑之后痛的领悟,大约的确就是这样的需求了。
  维持型其实是最多见的,大破大建毕竟不是常态,很多时候是基于过去的缝缝补补又三年。又可分成几个阶段,新产品、系统刚上线时,因频繁熟悉新操作引发的维持型优化,产品、系统相对稳定成熟后的小敲小打 。此时维持绝对的稳定还是小风险大优化,很是考验需求方的智慧。
  半明确需求方
  这往往是涉及后续大量转化工作量的需求情况,此时的需求可能是公司战略报告、可能是以结果方式展现的绩效考核指标,巨大的需求可行性以及细化的鸿沟将时刻考验着产品需求方的智慧。(某些潜在的坑在于原始需求可能部分是伪需求,需要先做去伪存真式的滤取。)而此类情况更大的挑战往往在初始需求提出并成形后,所谓的半明确,即用户方有想法,但还没有形成有形的需求资产,一旦付诸使用,则很可能催生他们潜在的需求小宇宙,形成一个明确需求和半明确需求小高峰。
  不明确需求方
  随便型其实不是一种类型,而是一种需要引导、识别再转化为半明确、明确需求的过程状态。不知算不算计划经济的荼毒,预算中的Budget一定要花光,于是乎,无明确需求先立项算体制内的奇葩一朵。排除这种体制内为需求而需求的任性,不明确的需求更像是需求本身的研究开发阶段,是否能化身最终需求产品未知,需要排查检验+需求引导。
  需求接收方-理发师端
  鉴于理发的过程相对简单,运用的技术相对简单易理解,某种程度上更有助于抛开技术实现壁垒,近距离看看产品化过程的实质,从理发小哥走到理发者面前的一刻,即承担起了发型产品需求的设计和实施工作。简化版本的框图大概如下:
  可行性分析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基本面,一个当然是小哥的理发技术(包括对特定头型的熟悉程度,现实中可对应不同的开发语言、软硬件设施),另一块,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客户的基本面,具体包括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需求提出及开发环境(有无被系统虐过)、行业环境(相对稳定、不断变化)。
  方案提出及确认环节在理发场景可能只是简单的,yes和no,no,no,blablabla,现实中则可能是一段血泪斗争史,能做不能做,在什么环节可能存在需求夹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发挥智慧和管理预期。
  理发过程是个特别有趣的所见即所得的过程,现实世界中,各种版本管理及产品迭代技术正在不断缩短原来瀑布模型带来的需求与实现后的用户反馈时间差的问题,但还远未达到即时的反馈和确认,可能可以指望下未来的AI,Who knows~
  提交产品对于理发来说,是一段经历的结束,对于产品来说,则是喋喋不休的需求变更的开始,Keep calm and carry on~又或是,谁保不准出门看到一新潮人发型,就想改变一下呢~
网站目录投稿:采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