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福建浦城县发现不腐古尸古墓竟由宋墓套着明墓


  随着南平浦城干尸墓地现场挖掘工作的进行,反而出现了更多的谜团。
  被大家寄以厚望,可以解开干尸身份的墓志出土了,根据墓志正面的字,由福建省闽越王城博物馆的丁副馆长、南平市文物专家、浦城博物馆的文物研究人员组成的考古专家判定,干尸是明代张姓"处士",而墓志背面记载生平墓志铭文,却被厚厚的附着物覆盖。这反常的行为,让干尸的身份蒙上了一层神秘。
  而更让考古专家感到惊奇的是,在这个古墓竟然是由一个宋墓套着一个明墓:"张处士"的墓志放在宋代墓室的前方,宋代墓室变成甬道,后面则藏着明代墓室。
  昨日,专家们决定暂时不剥开墓志铭上的附着物,等相关考证后再剥开,以免造成损失。今日,考古专家将继续对干尸墓室进行挖掘。
  最新发现
  墓志出土铭文被掩盖
  初判:为明代张姓处士
  昨日上午,墓志出土了。它呈正方形,长度约70厘米,正面刻有9个大字,经过多位专家的考证,暂时认定这9个字为"明处士吴峰张君墓志"。
  考古专家认为,从该墓志的正面可以判定,该干尸是明代的张姓"处士"。专家说,"处士"一般理解为没有当过官,但在当地很有名望,或生活在显赫家族中,或隐士之类的人。另外,墓志的背面就是干尸的详细生平。可让专家疑惑的是,该墓志的背面竟然被几层油漆盖住,厚达到2厘米左右,根本没办法看清里面的文字。也有专家认为,这附着物可能是另外一种材质的石头。
  因墓志铭被遮盖,专家们开始对这人"处士"的身份提出质疑。专家们认为,这人可能是一声名显赫的人,其后人考虑到他身份,担心被盗墓者骚扰,所以故意将他写成"处士",也有可能这人是一当时著名的隐士,故意不让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浦城县方志办邱文彬主任推测,墓主归隐山林多年,郁郁不得志,最后含恨而终,死后连墓志铭也不愿公之于世。
  不过专家说,要解开这人的身份之谜,还需要将这些油漆剥开。
  宋、明古墓前后相连
  猜测:是防盗墓贼的障眼法
  在昨日的挖掘过程中,考古专家们惊奇地发现,古墓不止一个:在现有的明代古墓正前方,还有一个墓室,两个墓室之间几乎没有间隔缝隙。
  福建省闽越王城博物馆的考古专家说,初步判断,前面的是宋代墓室,估计由于密封性不好,棺木连同尸身都早已腐坏,目前没发现墓志铭、墓碑。
  根据古代葬俗,几乎没人会在原有墓地上重新建墓。除非一种可能,就是明代古墓在建的时候,为了防止盗墓,利用宋代古墓做个障眼法,来隐藏后面真正的墓室。
  邱文彬也认为这个宋代墓室很可能是明代墓主的家人故意使的"障眼法"。
  他说,从目前出土情况看,张姓处士的墓志是放在这个宋代墓室的前方,这就在构造上把这个宋代墓室变成甬道。如果有人盗墓,很可能挖到前面的墓室,见这里什么都没有,会误以为是一个废墓,进而放弃继续挖掘。
  专家揭秘
  尸身为何经数百年不腐?
  高岭土层墓主瘦墓室封闭措施好
  据了解,墓室周边泥土有一部分属于酸性土壤,在这样一种又潮又酸的土质环境中,能保持尸身干燥且不腐败,是一个谜团。
  福建省闽越王城博物馆考古专家说,这或许可以从墓室的构造上找答案。他说,其实墓地的结构就像一个鸡蛋,外层包了三合土。三合土是用石灰、河泥、糯米制成。石灰的作用就是吸收水分,防止地下水渗透进墓里。河泥、糯米都是当时很好的粘合剂,保证了墓室外壁的密封性。
  另外,根据残留的棺材板来看,使用的是质地坚硬的楠木,对尸身保存有利。
  从外部环境看,墓的所在地,是一个高度2米左右的小山包,现在虽然已经被削掉一大块,依然保持着地势上的优势。
  邱文彬在现场查看之后说,稻田里的泥土大多是高岭土,这种泥土因为透水性差,经常用来烧制陶瓷,且酸性不高。他认为,这种土质在一定程度帮了墓主人的忙,让墓地周边土壤里的水分相对稳定,不容易侵蚀到墓地里。
  同时,在尸身的处理上,根据村民描述,上面裹了很厚的丝织品,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专家还在现场发现残留的大量木炭,这些都对保持干燥有益。
  另外,有专家说,在古代中国,早就有和尚、道士去世之前,为了保护尸身而故意绝食的先例,他认为,这个墓主人出奇得瘦,在过世之前可能也采取了类似的手段,或者因为疾病而不能进食,促成了不腐的奇迹。
  但这些因素,真的就是谜底吗?一切都要等省医学专家鉴定之后,才能给出答案。
网站目录投稿:凝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