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基于职业技能大赛的工匠精神培育研究与实践


  摘 要:近两年来,"工匠精神"在中国渐成热词。无论是经济转型升级,还是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抑或是实现"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这一精神都被看做原动力之一。技工院校作为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为其成长为"大国工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引导,探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技能大赛 工匠精神 培育研究
  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经久不衰的秘诀,就是他们都在传承一种精神——工匠精神。古往今来,"工匠精神"不仅传承人类的文明,更极大地推动着世界的进步。2015年以来,一组名为《大国工匠》的特别节目在央视热播,引发了全社会对"工匠精神"的高度关注。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2017年4月,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要培养数量更多,素质更高,结构更合理,就业创业能力更强的技能型人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当口,提高中国制造产品质量及服务水平,需要一线技工的创造性劳动,需要更多的高技能型人才,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技工院校作为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为其成长为"大国工匠"奠定素质基础。
  一、中职教育中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工匠们不仅具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还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工匠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的培育要经历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及工作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数是未成年人,学生在校时间只有3~5年,虽然短时间内难以将学生培养成能工巧匠,但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从细节做起,于细微处培育,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塑造学生坚定的工匠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工匠习惯,培育学生执著的工匠意识,锻造学生优良的工匠品质,为他们将来成长为"大国工匠"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和发展潜能。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诸多困惑和不足。为此,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深入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探索和挖掘培育 "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二、培育"工匠精神"的实施途径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缺乏科学的学习习惯,缺少持之以恒的毅力,缺欠自主学习的能力,更缺失人生的自信。但他们不失对新生事物追求的敏锐,对未来高品质生活的憧憬,渴望着社会和师长们的认同和关爱,渴求着在未来的职业生涯里能够一展宏图。基于中职学生的群体品质和性格特征,学校和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在重塑学生"自我"的基础上,注重专业技能的培訓,将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持之以恒、执著敬业等为核心品质的"工匠精神"融合在职业教育的全程中。
  1.重塑自我,培育成为"大国工匠"的原动力
  笔者认为工匠精神的核心涵盖优秀的精神品质和精湛的专业品质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其中,优秀的精神品质是成为"大国工匠"的原动力。因此,职业院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们重拾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职业情操。
  (1)强化心理调适,重拾人生自信。学生们自信的缺失,源于长期以来学业上的挫折和各方面不恰当的责备,让他们重拾自信是开启人生新旅程的起点,至关重要。新生的入学教育是中学生进入新的教育层次和类型的起始,是形成对职业教育感性认知的关键时期。军训和校纪校规的教育固然重要,但较为刚性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容易让这些学生感受到强烈的压迫感。能否在实施军训和校纪校规教育的同时,融入一些柔性心理疏导的教育内容,如专业文化的介绍、成功创业或就业成功毕业校友典型的访谈座谈、家长们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寄语交流、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畅想、"大国工匠"们的典型介绍等。通过这些刚柔相济的教育形式和内容,使学生们懂得规矩,学会守纪,看到希望,重拾自信,真正体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深刻内涵,体验成为"大国工匠"的可能。
  (2)改造德育,重树责任意识。学校德育工作是学生养成健康的身心、良好的意志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的德育首先应该从"做人"开始,让学生学会做一个家庭的文明人、学校的文明人、社会的文明人、职业的文明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们明确他们肩负的国家未来、社会发展和职业生活的责任,更应该让他们懂得长辈们后半辈子的幸福和家庭延续发展的责任担当。学生中的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如果他们连生育养育他们的父母都不懂得"感恩","图报"国家和社会也就是空谈。责任担当的建立是建立自信的动力,更是"大国工匠"的担当。
  (3)渗透专业文化,重启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其中好奇心是学习兴趣的源泉。改变原有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将学科文化或专业文化作为课程教学的起始,通过文化的渗透,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激发学生探究,培养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周期性、螺旋式的刺激和强化,让学生们保持持续的主动探究的心理倾向,为逻辑性、工具性、操作性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积极的心理基础。同时,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们在点滴的学习收获和成功的体验中逐步建立学习自信。
  (4)改革教学方法,重建学习习惯。改变初中阶段老师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方法是职业教育的必然。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专业课程数字化的资源和先进的技能实习条件,采用情境教学、理实一体、项目教学、任务导向等切合专业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磨炼专业技能,实现"做中学、学中做",以达到教、学、做的统一和职业认知、职业技术能力的提升。endprint
  在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职业教育教师应该以发现的、发展的、欣赏的视野,以多肯定、多鼓励、客观公正的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习质量,尽可能多地加强过程性的评价和第三方评价,让学生在点滴收获中体验成功的愉悦,不断强化他们的自信,巩固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5)丰富校园文化,重立人生理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对职业教育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者提出的"全员育人"要求;文化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是职业教育育人的有效载体。让校园的每一面墙都能说话,让每一棵树都能散发养分,让每一项活动都能实现育人目标,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更是学生们易于接受"隐形"教育。学生的志愿者活动、"三自教育"、募捐救助、社区服务等都是"育人"平台。创新德育途径和载体是全体职业教育工作者永久的课题。湖南卫视播出的《变形记》和《爸爸去哪儿》中的教育创新,发人深省,给观众极大的震撼和启迪。
  2.技能大赛历练成为"大国工匠"的专业品质
  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是培养和选拔能工巧匠的重要平台之一。世界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将引领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指引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1)强化课程改革,凝练教学的专业经典。职业技能大赛的项目设置和大赛内容是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为标准的,通常体现了行业和社会发展前沿和趋势,反映了行业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对实用高技能人才的紧迫需求,侧重考核学生对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的综合运用和拓展能力。职业院校应将现有的课程体系改革与职业技能大赛紧密结合,汲取职业技能大赛内容和标准充实教学内容,经提炼后转化为课程教学改革项目,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据笔者调查,从2013年开始,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大多采用"明題",且标准定格在专业技能鉴定的高级工及以上的要求。一是题目充分体现了本专业技能的综合性和典型性,二是确保大赛的公正、公平和公开。这种竞赛机制的确立,是一种导向,这给笔者了一个启示:专业技能的教学应该在完成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以该专业的典型任务(或产品)为教学模块,从简单工艺综合到复杂工艺综合,循序渐进,逐渐提升。
  同时,在训练的过程中,高度关注学生在每一环节上质量标准的实现,避免学生以后道工序的修正来掩盖前道工序的错误,使错误今后重复出现,促使学生确保每一环节一步到位,保证工作的效率。
  凝练教学的专业经典需要教师的智慧和付出,更是教者高超教学艺术的体现。
  (2)深化方法创新,拓展资源的均衡共享。在技能大赛的活动中,参赛选手训练使用的设备和指导教师无疑是集中了学校专业的优质资源,以保障选手的训练质量。笔者认为: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大众教育,保证全体受教育者均衡地享受学校的教学资源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如何充分利用专业大赛形成的优质资源反哺常态化的专业教学,实现优质资源的生成拓展和均衡共享?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共享教学技术。技能大赛的指导教师在长期的技能训练指导中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教学财富,与同事们交流共享教学成功的技术、方法和工艺,规避失误,使之成为教师们常态化教学中的教学自觉,这对有效地提升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无疑事半功倍。
  二是共享教学设备。加强校内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确保设备的先进性和完好率是正常开展常态化专业教学的保障。学校可以通过适度自建、校企共建、引企入校等多种方式强化专业建设;教师可以通过分组教学、小班化教学、岗位交叉训练等形式,确保学生专业训练中足够的工位和设施设备。
  三是共享教学成功。笔者这里所说的教学成功主要是指共享学生的成功。所有在各级各专业技能大赛中取得成绩、收获成功的学生,其体验是终生难忘终身受益的。以他们的现身说法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自觉,无疑比教师的教育更为鲜活和可信。
  (3)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推进教学与生产的深度融合。学校培养的是企业一线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要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企业内部也需要"人人学技术、比技术,多出优品,少出次品"的良好氛围。这些需求给校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学校可以通过主办、承办或协办等多种方式组织学校技能大赛、企业技能大赛或校企技能大赛,鼓励学生、青年教师、企业员工积极参与比赛,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培训参赛选手、共同制定比赛方案、共同出题,比赛场地和设备由校企双方共同提供。通过合作可以提高参赛选手的职业技能、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拓展能力,培养他们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创新学校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及其职业道德建设,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企业文化内涵建设,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储备和培养一批技术能手和骨干。这种合作能够实现多方共赢。
  三、小结
  当代职业教育关于"工匠精神"的培育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学校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职业院校作为大规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应该不断探索深入研究"工匠精神"的培养方法、培育途径、形成规律。本文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培育途径,主要介绍了技能大赛与工匠精神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总之,职业教育呼唤"工匠精神",唯有将其渗透到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之中,才是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之根本。
  参考文献:
  [1]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
  [2]宋新丽,王玲波.技能大赛对教学改革促进作用的研究[J].职业,2012(23).
网站目录投稿: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