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人的文明是对天道的体悟和对尊行天道之人的赞许,西方人以科技和城市化为主体内涵的所谓文明则是以征服和殖民为特征,由此提出的问题是,人类应该如何进行教育伦理的善恶向度的思考。 关键词:文明;文明观;教育伦理 中文语境中的文明一词最早见于《周易》: 《易·文言·乾》:"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疏:"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 《易·彖辞·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易·彖辞·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 《易·彖辞·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尚书·舜典》:"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濬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孔颖达疏:"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辞源》给出的释义为"文采光明,文德辉耀",这是一种以词解词的避实就虚的循环解释,因为文采和文德又各有多种释义;孔颖达所疏"文章"一词亦有多种释义。 可以看出,这里的"文明"一词主要是指对天道运行规律和四时节律变换(时行;阳气生发万物)的尊敬和遵守(应乎天),以及明了天道之德导致的个人品德的提升(濬哲、温恭、允塞;内心文明而外表柔顺)所带来的回报(乃命以位)。这是基于《道德经》和《周易》所阐述的应该践行天道而言的。因为在古人眼里,天有天文(日月星辰的周期性运行规律,是不可违抗的天意,即天道意志),地有地文(或称地理。即山川河流走向、草木花禾分布),人有人文(纲常伦理和道德规范等)。 "明"取义于日与月相合,这一昼一夜两种最亮的光都会给人间带来光明,主宰天下万物的生、长、壮、老、死。 所以,古人眼里的文明是对日月生长万物的赞美,由此推及的是对体悟天道、尊行天道之人的赞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明"。 随后的文明一词多数是指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教育之义。宋司马光《呈范景仁》诗:"朝家文明所及远,于今台阁尤蝉联。"元刘壎《隐居通议·诗歌二》:"想见先朝文明之盛,为之慨然"。 显然,这种教化仍然是一种"天道"和"天德"教化。即使是所谓的"华夷之争"或"华夷之辩",即如何对待"野蛮"与"落后"的问题,其焦点也只在于如何保持民族社会的先进性、有效抵抗野蛮侵略和落后倒退、防止一切野蛮侵略导致的文化破坏和社会倒退之上。从历史上看,除大汉为保边境安宁主动出击匈奴外,其余各朝代大体上采取怀柔和安抚政策(如明朝采取的优待安置、供给赏赐、来去自由、减轻税负和授官世袭等),并没有诉诸武力屠杀,反而是追求对"落后"和"野蛮"地区的文明"感化"。从人类的历史正义性角度来看,这种"文明"才经得起考验与检验,它明显优于带有欧洲中心论色彩的以具有坚船利炮的侵略扩张能力为特征的野蛮征服。 到了近现代,文明一词才用于指代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状态(清秋瑾《愤时迭前韵》:"文明种子已萌芽,好振精神爱岁华。"老舍《茶馆》:"这儿现在改了良,文明啦!"鲁迅《准风月谈·抄靶子》:"中国究竟是文明最古的地方,也是素重人道的国度")。即便如此,汉语语境中的文明一词也主要是强调内心修养和行为举止更符合社会行为规范要求,很少包括技术层面和社会制度及其管理体制层面的东西。 在当代中国,文明一词的含义已经泛化了,很多人使用文明一词是在对西方人的盲目崇拜下而津津乐道的。加上一部分人的用词不当,有的时候真不知道使用者所说的文明一词指代的准确含义是什么。这种情形对普通大众来讲可能无所谓,但是,对于教育和学术研究来讲,则是最严肃的"基本概念"问题,对于其间的联系与区别则不可不知。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何平指出:"作为一个分析性范畴,‘文明在学术研究中,尤其是在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中至少可以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称以复杂的社会结构、技术和行政体制的发展、精湛的艺术和抽象的思想为特征的社会发展的较高级阶段;二是指人类社会在技术、行政、思想和审美诸方面达到如此高水平发展的过程;三是作为‘文化的同义词,指称一个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总的形态。" 由此可见,我们今天所用的文明一词,在历史的演化中,已经远远偏离了古人赋予它的本该具有的原初的天道含义。从整个人类"教育"这个坐标系来看,今人,尤其是西方人所谓的"文明",往往是一厢情愿式的以物质为依托的技术性改进和改造,因而也就很难配得上文明二字。他们自称的这种"科技文明"或称"物质文明",已经为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后果和生态灾难。这种以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和肢解自然为特征的行为,往往是反天道的,所以必然受到天道的惩罚。如果再把那些自以为是的社会政治制度和体制自我标榜为"文明"并强加于其它国家民族之上,那就是对文明一词最大的"亵渎"了。 这种以满足人类物欲为核心、以军事征服为特征的文明,已在事实上使人类走上了一条越来越黑暗的长路,战火频仍、流离失所和"身心俱疲"将是整个人类必须承担的后果,它带给整个人类的将是无尽的悲哀。 这是人类教育所面临的最大的悲哀。众所周知,教育的基本功能和属性之一,就是传播人类先进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而什么是"先进",则完全取决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笔者认为,如何逆转这种状况,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我们可能不会马上改变什么,但是,我们要为做出这种改变鼓而呼之,因为,这是一个关乎子孙后代和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大事。 参考文献: [1]何平.《文明的观念和教化:中国与欧洲》.《史学理论研究》,2007(4). [2]韩路.《四书五经》第一卷.沈阳出版社,1997,9(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