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英 王义伟 任育红 基金项目:天津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0年度)科研课题项目,项目名称:基于钢铁企业校企深度合作的现代学徒制教学组织及课程评价的研究。项目编码(XHXB2020B060) 摘 要:现代学徒制可以实现校企间"双主体"育人途径,有效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等宏观调控初见成效,钢铁企业正处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人才优化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是钢铁企业人才的重要来源基地,需要高职院校充分利用现代学徒制的丰富经验,加强同钢铁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本文就钢铁企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意义进行了分析,旨在探索适合于钢铁企业的现代学徒制的多途径育人策略。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钢铁企业;育人方式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进一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其为地方经济发展与就业做贡献。"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依然存在人才培养结构失衡的问题,高职院校办学条件较差,无法完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发挥人才红利,促进产业升级,让人才在现代化、多途径的培养模式下发挥优势。2015年至今,国家开始重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陆续选拔三批562家试点单位进行现代学徒制的试行。期间,各院校、机构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增强对现代学徒制相关领域的研究。在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不断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 在实践中,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也取得了不错效果,有效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不断加深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不仅拓宽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生源,还加快了企业人才结构优化。从文献分析来看,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和途径探索研究较多,而钢铁企业的现代学徒制育人途径研究则更为稀缺。 一、当前钢铁企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受限 高职人才的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现代职业教育虽然受到了重视,但是却脱离了社会。企业对办学的投入较多,但是回报少,极大降低了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的积极性,所以有限的办学规模,难以对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大贡献。且在院校办学的大趋势下,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所以无法进一步开拓市场,面对市场上急缺技术型人才的现状,将人才培养目标重点放在学校教育上,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由专职教师来教授,学生难以接触到最新的设备与新兴技术,影响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效果。 (二)学校办学发展缓慢 我国教育部门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投入和扶持差异较大,如具有企业办学特色的冶金行业,高职院校大多是由国有企业出资建设的,需要长期依赖于企业的投资保持办学活力。如果缺乏政府补贴,再加上企业受经营、管理和市场变化等影响,企业会出现结构失衡、产能过剩现状,企业很难继续支持高职院校的发展,进一步制约院校的经费,院校也难以得到全面、规范的发展。职业教育对实习实训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投入专业场地及设备,院校的办学设施陈旧,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训需求,制约了师资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影响了职业院校的发展。 (三)专业设置缺乏市场导向 钢铁行业发展的不景气,也影响了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毕业生,其在就业时缺少机会,很多学生就业不对口。可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不对口,职业院校的发展应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为企业提供更多技术型人才。但是实际上,很多高职院校都缺乏对这方面的考量,导致学生在毕业后满足不了社会需求,钢铁企业也不想招收实践能力较差的人才。在专业设置上,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专业创新性不高,或者在实践中落实不到位,毕业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严重脱节,缩小了学校毕业生的社会服务范围,影响了学生就业。 二、钢铁企业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意义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学徒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职业教育模式,初期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进行技艺传承。伴随世界工业化浪潮的推进,学校的统一教育改变了单一的"学徒制"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逐渐退出教育的舞台,但是在社会上依然存在。后来,德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德国采用的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教育双轨制获得了极大成功,各国纷纷效仿这种教育模式,让职业教育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如今,学徒制教育获得了新的发展,成为了"现代学徒制"教育,其以理论课程为纽带,深度开展校企合作,让企业直接参与到学校培训中来,试图改变学校课程与实践脱节的现状。 (二)钢铁企业学徒制教育的意义 1.缓解现有的人才培养矛盾 我国职业教育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采用现代学徒制教育,可以有效缓解高等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企业为学生直接提供工作环境,可以有效缩短人才与工作岗位的磨合期,使其快速进入工作状态,缩短企业的职业指导与培训成本。 2.激发企校"双主体"的育人活力 在现代學徒制教育背景下,企业可以更好的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在短期内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展开对课程的动态、科学调整,从而让毕业生更好的进行职业定位,获得稳定的就业心态。再者,企业需要快速创造效益的人才,地方政府应当积极提供政策上与信息上的支持,以期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在企业、院校"双主体"育人模式中,学校的培训形式更多样化,理论与实践知识教学并重,极大缩短员工入职时间,节约企业的培训成本。在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在参与企业实践时,可以得到更好的职业素养教育,并自愿选择是否参与订单培养,极大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 3.在专业技能培训系统化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上都要满足企业生产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而通过现代学徒制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系统的学习各个工种的工作内容,以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师带徒的学习方法更适合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此外,在现代学徒制培养目标下,学校可以聘请企业高技能水平的师傅来担任实践课程的教师,让学校与企业之间,实现人才的双向流动,并以此为途径,进一步宣扬钢铁企业的文化,增强师徒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在选择徒弟时,还可以让师傅专门选择,拓宽企业师带徒的工匠文化,用富有感染力的"拜师仪式",提高企业预备人才的归属感。 三、钢铁企业现代学徒制的育人策略 钢铁行业正处于转型时期,急需加强产业升级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而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高技能人才更是钢铁企业发展的保障。高职院校需要在调整供给侧改革的同时,规范人才培养体系,精准对接钢铁企业需求,采取现代学徒制育人方式,让校企双方双向互通,有如下策略: (一)制定"三定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定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定向招生、培养、输送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本目标在于实现"校企命运共同体",让企业与高职院校联系更紧密。比如,高职院校可以与区域钢铁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之后企业可以"冠名招生",以此将企业文化渗透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新生入校后,第一年的教学内容以理论授课为主,让学生在学校尽快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后两年学生进入工厂实习,以进企业参与实训为主,初期先了解企业的环境建设、熟悉企业各个工厂的环境、工艺以及生产设备等等。学校与企业相互协调,并签订相应的协议,在企业第一年的学习中,学生主要由带队教师、班主任以及指导师傅负责,在校内外的企校实习实训岗位学好专业技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最后一年,则采用现代学徒制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师傅的带领下提升专业技能,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为进入企业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融合校企文化 员工在认同企业文化的基础上,能够更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在现代学徒制培训背景下,将校园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使学生真正身处职业教育的育人大环境中,在学习、生活中逐步得到学生的认同。比如学生在校时就大力宣传、渗透企业文化,在"校史"中引入企业的历史发展,包括企业里的行业专家、发展历程、用人标准、名人名言等。学生在精神与文化共育的氛围下,可以吸纳企业精神。此外,高等职业院校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引导其爱岗敬业的精神,将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与学校管理深度融合,安排企业里的行业专家来班级授课;加强学生对工厂生产、安全的认识,树立岗位意识和敬业精神;以行业专家为榜样,努力学习专业技能。最后,举办和组织技能比赛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认可企业文化,主动在高层次舞台上展示自我。 (三)专业设置与社会接轨 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直接服务于钢铁行业。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当与企业的发展接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业人才,让产业需求成为校企联合办学的风向标。其中学校的专业设置是服务于企业的重要环节,职业院校应当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不断调整专业安排,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适当增加黑色冶炼技术、金属压力加工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钢铁行业产业升级要以人才为基础,所以在现代学徒制的育人模式下,还要进行"精细化"培训,引导企业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将"短期"人才培养转向"中长期"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员工专业素质,制定长期的培训机制。在技能鉴定中,采用无纸化考试,构建企业智能化人才考核平台。这些改革措施必将极大提升职工的专业素养,让企业与学校达成长期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 (四)发挥互联网优势,制定弹性学习时间计划 学生第二年进入工厂学习,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职工,以参与企业生产学习技能知识为主,理论知识学习为辅,制定弹性学习时间计划。探索实施以三天在企业、两天在学校的"3+2"、白天在企业、晚上在学校的"白+黑"培养模式,以"互联网+"为媒介"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保障"工学交替"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我校采用了"白+黑"培养模式,学生白天在企业学习技能,晚上教师利用云班课、腾讯课堂等教学软件,教授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场所、设备、人员优势,共同开发不仅适用于学生,企业职工也能受益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保障企业实践的连续性。 结束语: 钢铁企业采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实现"双主体"育人途径,还可以让产教充分融合,让人才培养以企业用人需求为基准,促进人才就业,提升高等院校的人才服务质量。以师带徒的模式,要以"专业课程改革"为纽带,校企深度合作,构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可复制、能夠长期推广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裴颖脱,彭勃.钢铁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辽宁经济,2020(04):94-96. [2]杨蔚民,高莉莉.钢铁行业转型背景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以江苏省盐城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15):216-218. [3]白转转.探究新形势下钢铁企业财务人才建设的新道路[J].当代会计,2020(01):86-87. [4]毛根平.钢铁企业人才需求变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9. [5]梁俊刚,张巍.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融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17):64-66. 作者简介:吴俊英(1971-),女,汉族,河南省清丰人,天津工业职业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教学,职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