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馆藏木雕人物造像的种类特点及多元价值


  洛阳民俗博物馆现馆藏木雕人物造像1200余件,大多数征集于晋南地区,时代大多为明、清两代,也有少数是元代和民国时期的。
  一、馆藏木雕人物造像的种类
  馆藏民间木雕造像多为保佑家庭平安、兴旺、聚财等而制,并带有一定的宗教信仰色彩,从大的类别上来分,主要有佛、道两类,其中尤以后者居多。长久以来,木雕造像都被民众赋予丰富的文化涵义,且多有祈求平安吉祥之寓意。
  (一)道教人物造像
  明清两代社会对本土宗教——道教的信仰热情有增无减。随着道教神仙体系的进一步完备及民俗文化的发展,民间诸神也多被纳入道教范畴。在馆藏道教类人物造像中,土地神居多,还有太上老君、吕洞宾、真武大帝、张天师、送子观音、关公、武财神赵公明、药王孙思邈、龙王、雷公、山神、八仙人物中的吕洞宾、蓝采和、何仙姑以及其他道教人物造像等,其中较多见的是送子观音、武财神赵公明和关羽、供养人、家仙等。依信奉和拜求的目的不同,这些道教造像又分为以下十二类。
  1、以祈求聚财、发财为目的:馆藏此类人物造像主要是财神。财神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一种主管财富的神明,人们希冀财神保佑以求财运亨通。馆藏财神造像有文、武之分。文财神有比干,造型为文官打扮,头戴宰相纱帽,五绺长须,手捧如意,身着蟒袍,足蹬元宝,其面目严肃,脸庞清烁。武财神有关羽和赵公明,关羽造像多内穿铠甲,外披战袍,有右手上指者,也有双手撑膝,或者是关公读《春秋》的造型。赵公明造像的基本造型为:黑面浓须,长髯瞪眼,头戴铁冠,一身武装,左手执元宝,右手执鞭,身跨黑虎,形象威猛。民间将一些历史人物奉为具有某种功能的神明,有时并不一定与其生平、身份有关系,多数出自民间对他们的怀念和崇敬。明、清两代民间财神造像的大量出现,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在资产阶级萌芽思想发展过程中注重实利、崇尚金钱、强调私有的民俗风尚。
  2、以祈求生子或多子为目的:馆藏此类人物造像有送子观音、送子娘娘和送子奶奶。观音送子的观念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观音的塑像多为半踟趺坐、怀抱婴儿的形象,明代以后,这种形象的观音塑像在社会上广泛出现,反映了时人在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下,传宗接代、承袭家业、子嗣兴旺的民俗文化。送子娘娘属道教神灵。众神之中,掌管生子的神据说是"注生娘娘",又称"送子娘娘"。其塑像一般为安详端坐,怀抱娃娃。在民俗上,虽然所有的神及其自然崇拜对象都可送子,但最多、最普遍的还是送子奶奶碧霞元君。旧时送子奶奶信仰在民间可谓家喻户晓,在我国北方的一些地方,送子奶奶祭坛遍布各个村镇,其规模、形式有大有小,从建筑格式而言,有的是低矮的小屋贴个牌位,有的是大的寺庙,有山门、大殿、拜殿、配殿及塑像。
  3、以祈求长寿为目的:馆藏此类人物造像主要为道教神灵寿星,其形象为长须老翁,持杖,额部隆起,慈眉善目,和蔼可亲。寿星又称南极仙翁,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老寿星,又称南极真君、长生大帝、玉清真王,为元始天王九子。因其主寿,所以又称为"寿星"或"老人星"。传说经常供奉这位仙神,可以使人健康长寿,这位仙神其实是道教追求长生的一种信仰。
  4、以祈求升官或高官厚禄为目的:馆藏此类人物造像主要为禄星。禄星,主管功名利禄的星官,象征官位,其形象似一员外郎。他是由一颗星辰演化而来,世人大多流传他就是著名的文昌星,亦称文曲星,可保佑考生金榜题名,或可称文神。
  5、以求医祛病、祈佑身体健康为目的:馆藏这类人物造像主要是药王孙思邈,其造像均为坐虎针龙,一手执药钵或拿灵丹妙药。药王是古代对精于医术的名医和有关传说人物的景仰并加以神化,而后奉为主司医药之神。在中国道教史上,独以医学著称于世的道士,唯有孙思邈,并被后世尊奉为"药王"。他是唐代的道士、著名医药学家,有医学名著《千金方》、《千金翼方》传世。民间对药王的敬奉,反映了百姓对健康平安的渴望和祈求,成为人们祈求安康、祛病禳灾的精神寄托,同时也反映了民间对历代名医的纪念和尊崇。
  6、以求保佑一方民众的平安为目的:馆藏这类人物造像主要是土地神、山神、火神。土地神造像多为文官老者形象,一手柱一拐杖;山神造像均为威严的男者形象;火神造像为怒目圆瞪的威严男性形象。
  土地神是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主要流行于汉族地区,部分受汉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也有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有祈福、求财、保平安、保农业收成之意。土地神是道教诸神中地位较低、却与民众较亲近的神祗。一般都是以长者形象出现,但服饰则有所不同,市区、闹市区的土地神像多为富人样貌,手持玉如意、金元宝、银锭;田野地区的土地神像一般多持拐杖;山区的土地神像则有骑马、骑虎,甚至骑龙、麒麟的。有些地区土地神像以文官样貌呈现,以崇高其神格。土地神也兼具财神的神格,持有物品主要是:左手拿金元宝或银锭、右手拿拐杖或如意为主。官帽则是丞相帽或员外帽为主,有少数地区则是状元帽,代表此地区土地神由文人殁后所任,知识与文学素质极高。
  山神也是保佑一方平安之神。古人将山岳神化而加以崇拜。从山神的称谓上看山神崇拜极为复杂,各种鬼怪精灵皆依附于山。最终,各种鬼怪精灵的名称及差异分界都消失了而互相融合,演变成了每一地区的主要山峰皆有人格化了的山神居住。
  火神是中国神话中民间俗神信仰中的神祗之一,中华各民族都有火神祭祀的风俗。由于地区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对火神有不同的认识和解释。汉族史上记载和各民族传说中的火神形象和来历行事差异甚大,相关的信仰民俗也有不少区别,甚至在火神崇拜缘何而起这一关键问题上,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在我国北方信奉萨满教的各民族中,火神是一位古老的男性,被称为火神公、火婆、火姑娘、火灵、火源等;满族将从天火库盗来火种的少年英雄托阿祀视为火神;西南少数民族大多把燃烧的火焰视为火神的化身,或把锅庄石、火塘灶等视为火神的象征;汉族一般都以祝融为火神,据说他本是颛顼氏的后代,帝喾(即高辛氏,传说中古代部族的首领)当政时,官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乃命曰"祝融",死后为火官之神。此外,民间俗信亦有以炎帝或燧人氏为火神的说法,如谓远古时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类进入熟食阶段,后人尊为火神,又称火德真君,定时祭祀。也有一些地区的火神崇拜并无具体来历,或称南方火帝君,或称种火老母。
  民间将火神奉为恩赐光明和财富、使家族繁衍兴旺的保护神。这种对火神的崇拜观念体现了人们对火的作用既感戴又畏惧的双重认识,因而更多地保持了远古时代人类对自然力崇拜的原始风貌。
  7、以祈求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及其后代子孙的平安吉祥为目的:此类人物造像较为丰富,有门神、灶神、灶王奶奶、家仙、钟馗、八仙等。
  馆藏门神造像为神荼和郁垒。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将他们的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护卫家宅、保佑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道教因袭这种信仰,将门神纳入神系,加以祀奉。
  馆藏不仅有灶神造像,还有其配偶灶神奶奶造像。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东厨司命等,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旧俗供于灶上之神。传说灶神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至除夕上天陈报人间善恶,故家家户户都要祭灶神,祈求其向玉皇大帝说人间的好话,以保全家平安吉祥。灶神奶奶传说为玉皇大帝的小女儿,贤慧善良,同情天下穷人。与人间一个烧火帮灶的穷小子相爱,玉皇大帝得知后大怒,将其打下凡间。王母娘娘疼爱女儿,从中讲情,玉帝才勉强给"穷烧火的"封了个灶王职位。玉皇的小女自然就成为了灶王奶奶。祭祀灶王奶奶之俗多见于东北地区。
  家仙,为某一姓氏家族中世代先祖一脉宗亲的神像。民间俗信家中供祀祖先神像,可使后人得到先人的庇佑,从而使子孙兴旺、福泽绵长。此属祖先崇拜的一种现象,崇拜的目的是相信去世的祖先会继续保佑家族的后代。家仙造像多为文官形象,以明、清两代居多。
  钟馗,中国神话中的神祗,道教中称镇宅真君、驱魔真君、驱魔帝君,中国民间传说中能打鬼驱除邪祟的神——赐福镇宅圣君,俗传鬼魂闻其声即逃之夭夭。馆藏钟馗像造型为:豹头虎面,龙额鱼眼,脸上大把虬髯,身着官服,头戴乌纱帽,一手仗剑,一手持扇,脚踏恶鬼。
  馆藏八仙造像主要有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八仙,指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即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传说八仙分别代表着男、女、老、少、富、贵、贫、贱。由于八仙均为凡人得道,所以个性与百姓较为接近,晚近为道教中相当重要的神仙代表。
  8、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目的:馆藏此类人物造像有龙王和雷公。
  龙王,道教信仰较为普遍的一位神灵。道教的龙王均有守土之责,凡是有水的地方都有龙王驻在。其职掌兴云降雨,为人间消灭炎热和烦恼。旧时供奉龙王之庙宇遍及各地。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民间信仰龙王不但能降雨除旱,还可以救火,在祈雨的同时还可以顺带提一些要求,譬如求福、长生、官职、疾病、住宅凶吉等。
  雷公,又称雷神或雷师,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雷之神,道教奉之为施行雷法的役使神。民间信奉其能辨人间善恶,代天执法,击杀有罪之人,主持正义。馆藏雷公造像均为人身猴面形象。
  9、以祈求婚姻和谐美满为目的:馆藏此类人物造像是和合二仙。
  和合二仙,是民间传说主婚姻和合之喜神,亦作和合二圣。在我国传统的婚礼喜庆仪式上,常常挂有和合二仙的画轴。面轴之上两位活泼可爱、长发披肩的孩童,一位手持荷花,另一位手捧圆盒,盒中飞出五只蝙蝠,他们相亲相爱,笑容满面,十分惹人喜爱,人们借此来祝贺新婚夫妇白头偕老,永结同心。
  10、以祈求家中马畜(主要是马匹)平安为目的:馆藏此类人物造像是马神。马神,道教神明,全称灵官马元帅或水草马明王,俗称马王爷。传说长有三只眼,又称三眼灵光、三眼灵曜,是一位道教的重要护法神。玉帝曾封他为"火部兵马大元帅",三只眼为火之精、火之星、火之阳,比平常人更加明察秋毫。俗信敬奉马王爷能够庇佑马畜平安。
  11、以祈求死后在阴间平安为目的:馆藏此类木雕人物造像为阎王。
  阎王,"阎罗王"的简称,又名阎摩罗王、阎魔王等,属道教神灵。是民间传说中阴间的主宰,掌管人的生死和轮回。其职责是统领阴间的诸神、审判人生前的行为并给与相应的惩罚。
  12、以创立、弘扬道教、道法或以长生为目的:馆藏此类人物造像有老子、张天师、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真武大帝、吕祖以及道教人物或神灵的配像童子等。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后世以为道教创立之始祖。著有《道德经》五千余言,其作品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馆藏老子造像多为一长髯老者骑青牛形象。
  张天师,是世袭的道教正一道领袖,是道教门派之一的"正一道"龙虎宗各代传人的称谓。其传人为其子孙世袭,后皆称为"天师",因张姓即被称为"张天师"。
  太上老君,即老子。现今社会各行业中,皆祭拜老子为祖师爷,亦称其为伯阳、太上老君、老君、老子道君、李老君等。
  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为"主持天界之祖"。
  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全称真武荡魔大帝,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道经中称他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明代以后,在全国影响极大,近代民间信仰尤为普遍。
  吕祖,即吕洞宾,全真道奉其为"纯阳祖师",又称"吕祖"。
  童子,在道教中,一般指未满十四岁的孩童,分为童男、童女。
  (二)佛教人物造像
  馆藏佛教木雕人物造像数量不多,可分为佛、菩萨、罗汉、护法及佛教的虔诚信徒——供养人造像五类。
  1、佛:馆藏木雕佛像主要有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和阿弥陀佛。
  释迦牟尼佛,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古印度释迦族人,佛教创始人。成佛后被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之人。民间信仰佛教之人也常称其为佛祖、如来佛祖。
  弥勒佛,即未来佛。佛教八大菩萨之一,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常被尊称为弥勒佛。此佛常怀慈悲之心,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一尊佛。馆藏弥勒佛造像均为袒胸露腹、喜笑颜开、盘腿而坐、身荷布袋的胖和尚形象。
  阿弥陀佛,又称无量清净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是佛教中在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统称为西方三圣。因接引念佛人往生净土,故又称接引佛。
  2、菩萨:馆藏菩萨造像主要有观音菩萨、坐龙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
  观音菩萨,四大菩萨之一。相貌端庄慈祥,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故称观世音。与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和大势至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坐龙菩萨,应为观音菩萨,因其坐骑犰而得名。犼,又称金光仙,俗称望天吼、朝天吼,样貌似龙,传说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习惯。华表柱顶之蹬龙(即犼)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
  地藏菩萨,也称地藏王菩萨。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观音、文殊、普贤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远劫来屡发弘愿",故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
  文殊菩萨,即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代表聪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是除观世音菩萨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萨,在道教中称文殊广法天尊。
  3、罗汉:"阿罗汉"的简称。有杀贼、应供、无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已了脱生死,证人你涅槃,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馆藏罗汉造像形态各异,特别是其中的一尊小罗汉稚气未脱、憨态可掬,惹人喜爱。
  4、护法神:馆藏护法造像造型多样而各异。护法,即保护、维持正法之意。传说佛陀派请四大声闻、十六阿罗汉等护持佛法,又梵天、帝释天、四天王、十二神将、二十八部众等善神听闻佛陀说法后,皆誓愿护持佛法,此等诸神总称为护法神,或称护法善神。护法神不仅充当守护佛教的职责,还负责保护众生,具有息灾、增益、敬爱、降伏等四种济世功德。在馆藏众多的护法造像之中,有一类造像称为迦毗罗神。迦毗罗神,为伽蓝守护神,系四夜叉之一,守护东方。此神司掌世俗之福德,若人竭诚祈福,莫不满其愿。
  5、供养人:馆藏佛教人物造像中,数量较多的是佛教虔诚信徒供养人造像,有男、女之分。
  供养人,指信仰某种宗教,出资绘制或建造圣像、开凿石窟的人,为了表示虔诚、留记功德和名垂后世,在宗教绘画或雕像的边角或者侧面,画上或雕刻自己、家族、亲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手捧香花或香炉,列队恭立或席跪礼拜,以示对佛的虔诚,称之为供养人像。这类供养人像以佛教为最多。供养人上至皇帝、皇后、王公贵族、高级官吏,下至平民百姓。供养人造像大量出现的原因,其一是造像施主希望自己能"福地善果"地加入虚幻的佛国世界里,得到精神的享受;其二是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祈愿消灾无祸。
  二、馆藏木雕人物造像的诸多特点
  (一)数量众多,种类齐全,涵义丰富。
  从上述可知,馆藏木雕造像从大的方面分为佛、道两类,每一大类又可分为若干小类。尤其是道教人物造像,几乎包括了民间道教信仰中的所有人物、神灵;佛教人物造像也包括了佛、菩萨、罗汉、护法、供养人等多个方面;且每一类造像甚至每一尊造像都富含深厚的传统文化涵义。因而,馆藏木雕人物造像数量之众、品类之全、涵义之丰富,可称是馆藏民俗文物的一大亮点。
  (二)每尊人物造像均用整块木材雕刻而成,且每一类人物造像的造型具有多样性,充分体现了民间艺人创作的不规范性。
  馆藏木雕人物造像每尊造像都是用整块木坯雕成。个别造像除了手中所持之器物为另用木材雕造外,其他主体部分如人物身体和底座均为用整块木料雕造而成。
  在馆藏木雕人物造像中,同一类型的造像面目各异,无一雷同,充分体现了民间造像的不规范性,以及民间艺人丰富而大胆的想象力和极高的创造性。这些造像大多神情动作丰富,脸部有的尖嘴猴腮,有的脸盘硕大,充分体现了民间艺人无拘无束的艺术原创力。如馆藏的十八罗汉造像,形貌各异,神态不同:有的安祥、有的文稚、有的庄严、有的和霭、有的沉思、有的乐观。这样多的罗汉,形象各异,必须刻画一举一动的微小动作来加以区别。有一些造像,看上去坐式和样子差不多,仔细观察会发现表情、动作、衣纹、坐式并不相同,这是民间木雕艺人们精心创作、细心雕造的结果。
  民间木雕艺人在雕刻林林总总的人物造像时,以他们质朴的情感、智慧的心灵、民间的手法去构造,作品造型独到、变化多端、出神入化。在表现人们喜爱的神灵造像时,刀法简练,人情味、意趣味十足,如农家几乎户户供奉的土地神,看上去就像邻家的老爷爷。
  (三)独特的艺术特点
  馆藏木雕人物造像多为明、清两代中国古代艺术品中的杰作,具有造型凝炼、刀法熟练流畅、线条清晰明快的艺术特点,具体体现在雕刻手法的多变性、色彩的恰当运用和雕造工艺的多样性三方面。
  1、雕刻手法的多变性。馆藏木雕人物造像的雕刻手法有深浅浮雕、立体圆雕、透雕、镂空雕和线刻等表现手法,或几种技法并用。大多数造像刀法简洁明快,用刀利落圆熟,线条流畅,过渡自然圆润。整体造像既有统一的圆雕立体感,又有局部的浮雕装饰效果,显示出民间木雕艺人在圆雕中巧妙地融合浮雕技巧的才能,其技艺之精湛可见一斑。
  2、色彩的恰当运用。馆藏木雕人物造像部分有着鲜艳亮丽的色彩,其中以暗红色、宝蓝色、黑色、绿色、黄色居多。
  古代民间木雕艺人在制作过程中非常讲究,有的木雕造像在雕刻完后,再加打磨,还用药材蒸熏,反复多次阴干,使中药侵入,不致遭到虫蚀,继而再上色加彩。这些木雕造像外层涂色施彩,功用有二:一是为了雕像的外在美,其色彩、着色不仅是为了弥补某些木质的不足或缺陷,而且还能起到美化雕像的作用;二是用以保护木质,为了防腐之用。
  3、雕造工艺的多样性。馆藏木雕人物造像除了深浅浮雕、立体圆雕、透雕、镂空雕和线刻等多种雕造技法运用或并用外,还出现了漆器工艺。采用的漆器工艺主要有彩绘、描金、彩漆、洒金等几种技法,或是几种技法的并用,使得造像绚丽多姿,美不胜收。
  (四)典型的地域性特征
  馆藏木雕人物造像大部分征集于豫西地区和晋南地区,因而具有浓郁的豫西和晋南木雕造像的流派风格特色。
  晋南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其地理范围包括今天的临汾市、运城市和吕梁市的石楼县。山西木雕造像工艺是中国古代木雕造像的鼻祖,北方造像的代表。素以结构紧凑、参差有致、形式多样、变化无穷为主要特点,极富情趣和寓意。造像构思奇妙,开脸大气,表情庄严肃穆,线条简约朴素,刀法有力,注重以简练的线条来表现,留给鉴赏者以更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其表现手法灵活多变,刀法老练,能够传神地刻画人物的不同神态,且轻便亦携。每尊造像的造型、风格、审美趣味、工艺技法上,均具有其独特鲜明的风格。由于该地区气候较干燥的原因,包浆上较显古朴,干净利落,彩绘保存完好者甚少。
  馆藏木雕人物,大都采用具象的表现手法,造型上大胆夸张,但夸而有节,变化适度。刻画人物不着意雕刻五官表情,也不拘泥于人体各部位的长短比例,而着意表现人物动态的传神写照,着意突出造型的生动、传神、质朴、洗练、明快感,从而使人物形象充满质朴的生气。这些木雕人物造像的造型、服饰、姿势、着色,无疑都代表了明、清两代晋南地区民间木雕造像工艺的最高水平。如馆藏的一尊释迦牟尼佛,刻画简洁,风格古朴,具有明代造像风格。此佛本身原有金漆包裹,历经300多年后已近褪尽,但细看依稀可查,体现了当时当地民间艺人非凡的技艺水平。
  (五)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馆藏木雕人物造像基本上以明、清两代为主,极少数属元代和民国时期。
  明清之际,我国的木雕艺术进入黄金时期,雕工越来越精致细腻,成为中国木雕史上最鼎盛的时期。明代木雕比较简洁,注重造型美,造型给人以朴素的美,佛教人物造像逐渐趋于世俗化,在艺术处理上生动活泼,富有创造性,传统的彩塑技法也在这些造像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馆藏明代佛教人物造像堪称明代晋南地区佛教人物造像的优秀代表作。清代木雕制造工艺逐渐崇尚精雕细刻和奢华华丽,雕饰手法丰富多彩,形成雍容华贵、繁冗华丽的风格。馆藏清代木雕人物造像充分体现了清代早期木雕艺术的这种风格和特点。此外,明、清时期,漆器制作工艺水平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各种工艺技法在这一时期都已出现,争奇斗艳。民间匠师们总结了历朝历代的髹漆工艺,加以利用并有所创新。在一件漆器上,采用多种不同的髹漆工艺,使其富于变化,绚丽多彩,是这个时期漆器工艺的主要特点。这一点在馆藏的漆器工艺木雕造像上也有所体现。
  (六)对佛、道合流现象的体现
  佛道并存现象在中国的汉族聚居区历来都很普遍。汉族传统以祖宗为敬,对佛教、道教、乃至西来基督等,均取实用主义态度,有什么事拜什么神,素来不问神祗是哪个门派。不同宗教信仰的对象,在一个宗教场所并存,这是中国独有的一个宗教现象。比如在民间,观音菩萨就是慈航的化身,道教敬慈航,佛教敬观音。所以观音是佛教里的菩萨,但也是道教的神仙。又如,以忠勇仁义著称的武财神关公,在民间为佛、道两家兼供。
  馆藏木雕造像中对佛、道合流这一现象也有所体现。如老子本被奉为道家的始祖,有一尊老子造像的台座却为莲花座。莲花座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标志物。道教的始祖端坐于象征佛教的莲花座之上,此为佛、道合流现象在馆藏木雕人物造像上的典型体现。
  又如,馆藏木雕造像中多有送子观音和送子娘娘的造像。观音菩萨是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是典型的佛教人物代表。民间崇拜她,主要是由于她具有送子的神能,在民间人们称其为送子观音。在道教中,观音菩萨被称为送子娘娘,属于典型的道教神灵。这又是佛、道合流现象在馆藏木雕人物造像上的典型反映。
  再如,馆藏大多木雕人物造像背后都有龛阁,都装藏有相似的物品,诸如五谷杂粮、五彩丝线、透明的金银晶片、蝉壳碎片、一些野生植物的荚实、昆虫的腿足、一些中药等等。这种现象属于典型的佛教装藏风俗习惯,却在大量的道教人物造像上屡屡出现。这也是典型的佛、道合流现象在馆藏木雕人物造像上的典型体现。
  三、馆藏木雕人物造像的多元价值
  明清民间木雕造像基本都具有宗教与民俗双重文化内涵。这些造像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特定时代下的文化产物,是中国造像艺术民俗化的生动遗存,它们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因而具有多重的价值。
  (一)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馆藏木雕人物造像为研究明、清两代晋南地区的木雕造像艺术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因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馆藏木雕人物造像,集中体现了当时当地民间木雕的各种雕制技法和工艺。不论是在雕造手法、色彩施用、漆器工艺方面,还是在造像造型、线条处理、神态举止塑造等方面,都为研究明、清两代晋南地区木雕造像艺术提供了最真实、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馆藏木雕人物造像对研究晋南地区的民间社会风俗习惯和各种信仰流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是研究当时社会风俗文化珍贵的历史材料。
  1、晋南地区一个重要的民间风俗——装葬习俗在馆藏木雕人物造像上有广泛体现。这种习俗不仅在馆藏佛教造像上广泛体现,也普遍见于道教人物造像。
  装藏习俗源于佛教。装藏是佛教造像必不可少的一种程序。它是由有功行的法师在神像背后预先留出的空洞内安放专门的法物,使其如有生命的人具备五脏六腑,以及各种神力。一般看来说是安放若干味神药以及五谷、五金、五色线等,再配以相应的符咒,通过专门的仪式放置在内。
  佛像、佛塔和经筒等内部都要装藏,才算具有灵异,并可产生神力。一尊珍贵的佛像不仅要外表庄严,内在的装藏更加重要。据说如果佛像不装藏,易被邪祟、恶灵侵入,借佛像驱壳来作害人间,所以供奉这样不装藏的佛像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民间装藏多准备两、三年后而为之,可见其对装藏的重视。佛像装藏一般就只一次,装藏开光后就具足了诸佛的身口意功德,当如迎请佛陀一般请入佛龛,安放在高洁之处,避免灰尘。佛像内的圣物不可再翻动,如打开封盖翻动圣物即等于毁了佛的功业。
  佛像内装藏的物品均有其特殊意义。一般装藏的物品有五宝、五药、三果、六良药、五香、五甘露、六良药、三帛,以及其他可祈福禳灾之物。五宝指紫水晶、青金石、珊瑚、玛瑙、琥珀,另外还可添加白水晶、绿玉石等各种宝石、金、银等贵重宝物,愈加珍贵的装藏将愈能给供奉着带来富足的财富;五药指苦参、海浮石、藤梨干、佛手参、建菖蒲,三果指诃子、毛诃子、余柑子,指白蔻、竹黄、红花、丁香、豆蔻、砂仁,这些精选的最上等原料将给供奉者带来健康长寿;五香指龙脑香、红檀、黄檀、肉蔻、红花,将使供奉者六根妙触;五谷指青稞、大米、麦子、白豌豆、芝麻,五甘露指蜂蜜、冰糖、酪、牛奶、酥油,都代表将给供奉带来充足的美食;三帛指黄绸缎、黄布、丝绵,代表将给供奉者将带来充足的衣物。装藏品中加入白芥子、安息香,将有降伏之德用,可以辟邪魅、退除恶魔、烦恼。
  佛教装藏的习俗逐渐流传到民间,人们在供奉神像和人像时也模仿此俗。晋南地区民间神像装藏的法物配置,完全依照请神者个人情况而定,以便实现其请神的需要。若请的是财神,由于财神是道教神仙,故此仪式必须由道教弟子来执行,绝对不是任意宗教人士或者是俗家信士所能替代的。故而馆藏道教木雕人物造像也普遍出现了装藏现象。
  2、明清时期晋南地区民间注重财富和私利的社会风尚在馆藏木雕人物造像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反映,充分体现了明清时期晋南地区民间信仰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馆藏明、清两代木雕人物造像,以财神居多,有武财神关公和赵公明、文财神比干等,其中尤以关公为数最多。这种现象有着深刻的时代原因和社会根源。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统治阶级企图利用程朱理学钳制人们的思想,但皇权的层层渗透在到达广大的民间村落后约束力大打折扣。同时,民间宗教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城市文明的推波助澜下达到顶峰,各种本土宗教尤其是道教诸神,逐渐成为人们追求家族门丁兴旺、升官发财、荣华富贵等私利的朴素寄托。财神造像最能反映资产阶级萌芽思想发展过程中注重实利、崇尚金钱、强调私有的民俗风尚。
  明清时期的500年间是晋商的活跃时期,山西经商之人无不敬财神。特别是对关公的敬奉,还有地域的原因,因为关羽是山西解州池南常平人。关羽不爱财,对曹操所赠金银一律封留,不受不义之财,所以晋商大多奉其为财神。故而在晋南地区的民间木雕人物造像中,出现大量的关公造像及其他财神造像则不足为怪,充分反映了明清时期晋南民间百姓注重私利和财富的社会民俗风尚。
  明清时期民间信仰不仅注重对财神的敬拜,同时对其他神灵的敬奉亦不殆进行,如求财供财神,求子奉送子观音,求考取功名敬文昌帝君,求全家平安则供灶神,祈求风调雨顺则供龙王等等。明清时期晋南地区民间信仰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由此可见一斑。
  3、晋南地区民间信仰流派在馆藏木雕人物造像上也有所体现。
  所谓民间信仰,一般是指区别于正统的宗教之外、在民间自发形成的各种神灵崇拜。馆藏木雕人物造像反映出的明清两代晋南地区民间信仰流派有以下四种:
  (1)民间俗神信仰。馆藏此类神像有福神、禄神、寿星、财神、门神、龙王、雷公、山神、火神、送子观音、灶神、灶神奶奶、土地神、马王爷等。其中灶神,在晋南民间的信者最众、最深入人心。
  (2)社会人神信仰。生前有功于人,死后被奉为神灵。此类神灵多为历史人物或传说中人物。馆藏此类造像有财神关羽和赵公明、药王孙思邈、道教始祖老子、八仙、各种祖师神(即行业神)、家仙、和合二仙、张天师、钟馗等。
  (3)阴间鬼神信仰。在中国人的意识中,阴间历来被认为是鬼的居所,在民间,鬼魂信仰比神灵信仰影响更为深广。馆藏此类鬼魂木雕造像主要是阎王。
  (4)正统的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馆藏此类木雕造像主要为佛教和道教造像。
  明清时期山西境内佛教较为兴盛,民间流传有"家家弥勒,户户观音"的俗语,佛教的兴盛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佛教的兴盛,使得木雕艺人的艺术创造能力在宗教造像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展示,促进了木雕艺术的发展,也培养了诸多优秀的民间木雕艺人。馆藏佛教的造像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弥勒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迦毗罗佛、罗汉、护法和供养人等。
  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明清时期在晋南民间信仰中也占有较大比重,这一点从馆藏道教木雕造像的数量和种类上可以得到印证。馆藏道教木雕造像的数量占到总木雕造像数量三分之二,种类上最为齐全。其造像有元始天尊、真武大帝、太上老君、老子、张天师、钟馗、童男、童女等等。
  (二)馆藏木雕人物造像系纯手工雕造,造型多变,少有雷同,且雕刻细腻,生动传神,充分显现了明清时期晋南地区民间艺人的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有着古朴、隽永的独特观赏价值,因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这些人物造像不宙是是民间供奉的普通神像,还是一件件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艺术品。馆藏木雕人物造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神态自然逼真,具有鲜明的明清时期晋南地域文化的传统风格。尤其是佛教木雕造像,造型沉雄大气,简洁生动,刀法上强调对整体神韵的把握,手法简约,优美而又朴实自然,详略得当,浑厚大气,粗犷古朴,具有含蓄内敛的特性。如馆藏释迦牟尼佛像的庄严慈祥,显示出"天下独尊"的威严;弥勒佛的诙谐幽默,再现菩萨普渡众生的宽容大度;观音菩萨的从容淡然,刻画了观音教化善良、救渡众生苦难之慈悲情怀。同时,通过这些艺术形象的刻画,生动地表现了神佛与人相通而又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显示出神佛的净心与教化的作用。
  馆藏这些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木雕造像,不仅是明清时期晋南地区民间艺人心灵手巧的产物,还是装饰、美化环境、陶冶性情、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故而亦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三)馆藏木雕人物造像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还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
  由于馆藏木雕造像均以木材雕造,因材质本身保存的不易,加之历史上绵延不断的战火和社会动乱,能留存至今的寥寥无几,故其存世量日渐减少;尤其是那些品相完好、造型优美、制作精湛的木雕造像更不多见。所以,馆藏这批饱经沧桑的木雕人物造像便具有较为珍贵的文物价值。
  馆藏这一件件明清时期文化内涵深厚的木雕造像,承载了晋南地区古时人们对于平安富贵、子孙满堂、长命百岁、康泰幸福、生活美满的诸多美好愿望和希冀。这些木雕造像对于现代的人们,无论是供奉或摆放,不仅可使人们在生活之余寄托怀古之幽思,还能藉此祈愿全家人平安多福、万事如意。如今,这一件件木雕造像所绽放出的绰约风姿,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晋南民间木雕造像曾经的成就和辉煌。
  (
网站目录投稿:半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