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这是三年前的一篇旧文,因今天创作关于西游的一篇文章而被翻出来。那时候我还没开始职业的心理咨询师生涯,更是听都没听说过戏剧治疗。巧合的是,《云冈一片云》的作者及巨涛先生不仅是作家,也是一名戏剧家,曾担任江苏省梆子剧团团长。艺术与心理诚然是想通的,她们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理解和呈现人性,她们都旨在通往自由。而今我正致力于"发展转化法(DVT)"的戏剧治疗工作,DVT认为世界是不稳定的,人心也是在不断变动的。我们对不稳定性的强烈恐惧阻碍了做自己的自由。这篇老文里不涉及对不稳定性的探讨,但所谓佛心,即平常心;而平常心,是灵活的,是对世界和自己的接纳,也包含了对不稳定性的接纳。 今天下午去上课时偶然在学生的试卷上看到一篇文章——《云冈一片云》。一看到就忍不住读了下去,一读就忍不住细思了一番。 "初来时看云冈也就是一道冈;临别时方知云冈是一片云……"我没到过云冈,只知它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并成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查了下百度,知道了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时代,乃是为了供奉佛教而建,前后共用了64年。其间由昙曜最早开凿的五个窟,即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云冈石窟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和融合了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在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有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的石雕;群佛形态神采动人,他们或居中正坐,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载歌载舞,或怀抱琵琶,面向世人……冰心评价云冈石窟写下了下面的句子:"万亿化身,罗克满山,鬼斧神工,骇人心目。一如来,一世界,一翼,一花,一叶,各具精严,写不胜写,画不胜画。后顾方作无限之留恋,前瞻又引起无量之乞求。目不能注,足不能停,如偷儿骤入宝库,神魂丧失,莫知所携,事后追忆,亦如梦入天宫,醒后心自知而口不能道,此时方知文字之无用了!"云冈之美,由此可见一斑! "云冈本是一片神佛之林,浏览盼顾中的,都是你无从躲避的性灵之树;云冈本是一篇洋洋洒洒的天国大文章,说出道来的却只是人间凡情。"11版西游记中,玄奘路经给孤独园遗址时,曾手融金城,恍然间回到过去佛陀讲经说法之时。佛曰:"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我所说的佛法只是一种言教的表述,而非真佛法,正所谓‘不可说’。法由意会,佛由心生,唯有亲身证悟,才得佛法。"于是"云冈没有香火之胜",其实香火能说明什么呢?它不过是人们礼佛的形式罢了。对于有佛心的人,这是一种虔心尊敬佛陀的仪式;而对于更多的芸芸大众,不过是为买一心心安或赎罪的自欺欺人罢了。记得前段时间骑行到了一座小小的寺庙,在大雄宝殿门口看到一副对联,对联的具体文字突然忘了,但大意是说人若心地纯正,见佛不拜也无妨;而心地不纯,拜尽神佛也枉然。 "云冈的佛众们从不给你些许的精神压迫,也不诱你生涅槃羽化之绮念,而只是让你尽可能地贴近它,以便说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私房话。善善恶恶,是是非非,一缕灵智一派天籁,随即,风一样逝去了,这时,你才发现自己竟如香烛般穆里佛前,情思有冈岭样的凝重,而身形却已轻捷了许多。"一直以来都觉得佛教许多清规戒律皆是无妄,什么不杀生、不妄语、不着香华、不坐卧高广大床、不非时食等等完全剥夺了人生的乐趣,也是执着于相了。维摩诘居士在被人问到何以身为菩萨却又拖家带眷时曾说:"我母为智慧,我父度众生,我妻是从修行中得到的法喜。女儿代表慈悲心,儿子代表善心。我有家,但以佛性为屋舍。我的弟子就是一切众生,我的朋友是各种不同的修行法门,就连在我周围献艺的美女,也是四种摄化众生的方便。"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鸠摩罗什接受了姚兴的伎女十名且"一媾而生二子";所以阿难愿化身石桥,受五百年年的风吹,五百年的日晒,五百年的雨打,只求她从桥上走过;所以济颠"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所以仓央嘉措寻遍世间以求双全之法,只望能够"不负如来不负卿"…… 佛法无常性,道法亦然。无论佛也罢道也罢,其实都是天地大道的一直体现方式而已。何谓佛心?《云冈一片云》中说:"度来荡去间驱退俯仰时,总见云冈的佛心在平视你,但这并不表示一种平等,而是在询问你有没有平时佛的勇气。你平视了吗?你躲闪了吗?你赧颜了吗?你惊慌了吗?总之你听到了心跳,是你的,也是佛的,佛心无非是人格的升华。"格物致知是道,克己复礼是道,行知是道,率性而为也是道——道亦是佛,又或者世上本无道亦本无佛!人生天地间,存乎自然,顺应是自然,违逆亦是自然,何必思虑过多?或者其实思虑过多亦是自然! 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