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对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试从创设形象、领略内涵、彰显个性化解读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阅读;想像力;个性化解读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像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语文阅读教学对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独特的优势,因而,笔者尝试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是白纸黑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由此,学生们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好奇的心情,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随着秋天标志性景物在学生脑海中的形象立体式的呈现,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但是,如果只是固执的将知识进行强硬灌输和无限量复制,即使教师用语言将平淡的文字在学生面前做一个立体式画面式的呈现,也无法激发他们思维的开放性。"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而学生,作为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彰显他们的个性,以此培養其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沧海一粟。教育更不能以偏概全,千篇一律,永远迷信脱离时代的"经典"解读。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比如,课文《项链》主题的解读就呈现一种时代性的发展趋势,这与教师对文本的研究、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和课堂教学的现实反馈密不可分,主要呈现为三个阶段。首先,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对资产阶级的批判观成为《项链》文本解读的重点,陈惇的《<项链>的思想和艺术》是这种传统观点的典型代表,"通过《项链》女主人公这个典型人物的可悲遭遇,表达了他却对追求虚荣浮华的资产阶级卑俗风尚的辛辣嘲讽和断然否定"。[1]基于路瓦栽夫妇参加舞会的行动和动机的分析,此观点认为主旨在于通过马蒂尔德追求奢华而遭受的不幸来的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其次,文化大革命后,人们的思想从教条、僵化中解放出来,很多人不满足于单纯地对《项链》进行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解读,教师与学生开始从个人经验或者基于人性的角度,对《项链》内涵进行阐释,普遍认为文本主题是"一个美丽女性的成长历程","一个外在形象美到内在精神美的女性,一个有错味道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莫泊桑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变得很美好很可爱的女性形象"。[2]再者,进入新世纪后,"与自然、与命运的抗争"的话题开始被师生广泛关注——各种课堂教学实例扑入眼帘:人类面对生活的磨难,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身越来越适应生存环境,过上了比较顺心的生活;《项链》的转折点——丢项链,可以说是一个巧合,或者说是命运设置给马蒂尔德的关卡;在足以致人崩溃的经济重担和精神压力下,二十年,女主人公用青春、用劳动战胜了命运的考验;戏谑的结局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同样也使这个认真的女性形象越发得可爱??因此,作品的主旨在灵活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积极思考参与之下,变成为"人生命运变幻无常,难以把握"虽然莫泊桑创作的《项链》只有一篇,如今也离开了高中语文教材,但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主题研究的时代性特征可略见一斑。因此,除了"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之外,教学也应当具有时代性,不能强制的对学生思维进行"规范"。这样不仅压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导致教育工作的停滞不前。教学应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开展讨论并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对语文的阅读文本展开个性化解读,相信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的指日可待。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语文的阅读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想象力,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着眼于激活文本,为学生创设想象空间,还应与时俱进,给学生预留思考与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立足于文本调动自身的创新能力进行个性化解读,促进素质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开展与落实。 参考文献 [1] "高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二册,广州教育出版社,1990. [2] 方位津."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北京,中央编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