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宝黛并非情敌" 红学研究 摘要:在《红楼梦》中,薛宝钗与林黛玉是两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她们之间既有和谐,也有冲突,因此,彻底地解读这两个女性之间的关系,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创作意图乃至人生观世界观的必由之路。那么,她们的关系到底是"情敌",或者是"非情敌"?而本文认为并不是那样简单,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解析。 关键词:薛林,情敌 一
曹雪芹于"悼红轩"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红楼梦》一书,写尽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辛酸悲喜,同时把中国小说艺术推上了世界的舞台,让世界彻底解读了中国文化的艺术魅力——因此,有人说《红楼梦》一书"开创了一个时代"⑴,这一点也不为过——它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中,都称得上是文化艺术的瑰宝。 《红楼梦》一书,煌煌百万巨言,博大精深,出场人物难以胜数。单说其中的女性人物,主要的有"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三册三十六位;贾母、王夫人、薛姨妈等长辈;赵姨娘、李嬷嬷、周瑞家的等一干仆人。但在书中,作者真正仔细刻画、用墨最多的只有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三人。而作者的思想感情、创作意图乃至人生观世界观都是通过这三个主要人物之间的行动、关系体现出来。因此,彻底解读他们三人之间特别是薛林两位女性之间的关系,是读懂《红楼梦》、把握作者创作心理的的一个必须的过程。 二
薛林二人并不是情敌,但在《红楼梦》一书中,薛林二人之间的矛盾却又贯穿全书,她们矛盾的焦点又几乎全在于贾宝玉这个人物。因此,要解析"薛林并非情敌"这个论题,其实质就是解析薛林二人的矛盾冲突。薛林二人之间的冲突好象是注定的。从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憎乱判葫芦案"中薛宝钗入贾府直到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中黛玉之死,二人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冲突多而和谐少。即使在黛玉死后,宝玉心灰意冷而出家,可以说薛林二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是原因之一——而且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对她二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作一番研究,是必行之路。 薛林二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多是为了宝玉。而宝玉,也往往身处于冲突的中心,成为她们矛盾的焦点。也就是说,薛林二人之间的冲突,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石上,但如果仅仅以一个"情"字来定位她们的冲突的性质,以一句"薛林二人,情敌也"由此而"盖棺定论",似乎未免太轻率了点。她们的冲突,以情感冲突为表层,而且有着其他更深层次的内涵。 (一)情感的冲突 薛林二人之间的矛盾,是建立在以宝玉为中心的情感冲突之上的,那么,情感的冲突就必定成为薛林二人矛盾的表层——或者说情感的冲突是二人矛盾深层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 薛林二人的情感矛盾,是围绕着宝玉而展开的。但实际上,宝玉对黛玉是情,是爱,而对宝钗则是惜,是敬,还带着那么一点点的恨。虽然,最后同宝玉成亲的是宝钗而非黛玉,但在宝玉心中,爱的一直还是黛玉。从"宝玉出家"这个情节就可以看出来,一个活着的宝钗,还敌不过一个死了的黛玉。而且,黛玉并不是针对宝钗一个人而发生这样的冲突,她是几乎对所有与宝玉有"亲密接触"的女孩子都有着这种"吃醋"似的冲突。如在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中黛玉因见宝玉得了个麒麟,并且是着意替史湘云要的。于是在后面的情节中就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林黛玉道:‘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一句话又把宝玉说急了,赶紧上来问道:‘你又说这话,到底是咒我,还是气我呢?’林黛玉见问,方想起前日的事来,遂自悔自己又说造次了,忙笑道:‘你先别急,我原说错了。这有什么的,筋都蹦起来,急得一脸汗。’"⑵ 史湘云是忠靖侯史鼎的侄女,贾母史氏太君的侄孙女,与贾宝玉有着亲戚关系,应该是宝玉的妹妹。而且黛玉对于宝玉和湘云的关系,也是明了于心。在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中,湘云到了贾府,黛玉对湘云说:"你哥哥得了好东西等着你呢。"⑶——黛玉既然知道宝、湘二人是兄妹关系,却又因湘云有一只金麒麟,宝玉又得了一只,所以到底还是心下不安:"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因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⑷由此可见,黛玉对宝玉的感情,虽然达到了两情不渝、心心相知的境界,但终究不是建立在完全的互相信任的基础上,而是掺杂着强烈的不信任感,而这种不信任感也正是导致最后黛玉病体缠身,最终只得以一句"宝玉,宝玉,你好——"未完的话结束自己悲剧性的一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黛玉对宝玉的感情,其实她自己心里十分清楚: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⑸从黛玉这"一惊一喜,一悲一叹"中,可以看出,宝黛二人之间的感情,实质上是建立在一种"神交"、"心交"的境界之上。对于他们的爱情,二人都明了于心。而且,对于宝玉在薛林二人之间的取舍,贾府上下的人都知道的一清二楚,宝钗也是心如明镜。但就黛玉而言,她担心的不是宝钗会不会"抢走"宝玉——即担心的不是"情感危机",而是一种"生存危机"——能否在贾府真正的立足下去,能否真正成为贾府的一员。而这其中的关键一是贾宝玉,二是她自己的身体状况。可以说,只有与宝玉"共结连理",她才能真正在贾家安下身来。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中,紫鹃与黛玉有一段对话: "紫鹃笑道:‘……替你愁了这几年了。无父母,无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人。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⑺ 这段话其实隐隐地透露出了一个这样的信息:贾府上下真正溺爱林黛玉的长辈就只有贾母一人。而她又是半途投奔贾府而来,又经历了父母双亡的痛苦,已是举目无亲的状况,她能在贾府立足的最大的希望就是宝玉。所以,在生存的边缘她必定对所有同宝玉亲近和可能对她的生存构成威胁的女性都持有一种敌对态度。当然,并不是说她有意识地要保持这种敌对的态度,而很可能的是,对这种对其他女性的敌对情绪连黛玉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也就是说,黛玉这种情感态度,完全是出自于一种"无意识"或"潜意识"的本能,一种感受到了生存危机的本能。所以对于同样是半途来投的宝钗,这种敌对的态度就更为强烈了。可以归结地说,黛玉与宝钗之间的"情感冲突",其实质是一种"生存冲突",而非单纯的"感情冲突"。 (二)性格的冲突 人物永远是行动的中心,而人物的性格则是行动的"灵魂"——也就是说,人物有什么样的性格,相应地也就会出现什么样的行动。黛玉与宝钗之间的冲突,其实就是她们二人之间性格的冲突——而这也就赋予了这种冲突的必然性,而不是一种单纯因感情而产生的偶然。在《红楼梦》中,作者也似乎是刻意安排了这种冲突的产生。在书中安排薛宝钗第一次进贾府时,作者就埋下了伏笔: "……不想如今来了一个薛宝钗,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⑹ 在这里,作者也是有意地把二人放在一起来做比较,有意形成一种距离感,这其实就是为以后二人必然发生的冲突作下铺垫,把这种必然性明明白白地摆在了读者面前。而以后的情节,她二人之间的冲突也是随着这条暗线而越来越明显。 先看作者是怎样来展示钗黛二人的性格的。首先看宝玉眼中的二人:黛玉是"两湾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⑻而宝钗则是:"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⑼虽然在这里对薛林二人只是"飞刀式"的点评,但从这短短几句话中,就可以看出,她们二人的性格是处于两个相反的极端。黛玉内蕴的是灵秀之气,属于天地造化而成,流于自然;而宝钗则似乎还遗留着刀劈斧凿的刻痕,更似是刻意去塑造成"罕言寡语,安分随时"的性格。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黛玉就如李白的诗,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毫无一点拘束,可谓是自然天成;而宝钗则更像李贺的诗,虽然绝妙,但终究是"苦吟"而来,情感不是从内心直接地迸发出来,终究低了一等。 从性格上来说,黛玉"流于自然",而宝钗则是"刻意而为";黛玉是"痴",宝钗是"礼";黛玉是属于那种偏重于"感性"、"个性张扬"的女子,而宝钗则偏于含蓄,是典型的被"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法所束缚的女性。在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中,袭人与史湘云之间有一段这样的话: "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得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些话来,真真宝姑娘教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到过不去,只当她恼了。谁知道后来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⑽ 可以看出,宝钗完全是以理性来控制自己的情感,是属于"理智型"、"内蕴型"的女性。而黛玉则正好相反,是尽情地把自己的感情宣泄出来,是属于"感性型"、"外露型"的女性。所以,黛玉才会睹物思人,为落红而凄然泪下,写下凄婉欲绝的《葬花词》,为古代色艺双绝的女子的悲惨遭际而作《五美吟》,并写下伤绝一时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而这种强烈的要求个性自由、抒发自我的人格意识,正是与封建礼教精神格格不入。也正因为受"礼"的思想的深刻影响,宝钗才会时刻以"女子无才便是德"、"德容言工"等封建习俗作为自己个性塑造甚至是言传身教的准则。而她的人格则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⑾——一心想在封建社会缩影——贾府中青云直上。一个是与封建礼教有着强烈的"反叛精神",而另一个则对封建法则奉若神明。她们由此而在封建传统礼教的压迫下扮演了两种不同的角色——封建卫道者与封建叛逆者。而深究到这一层次,其实也可以看出,这种"性格冲突"的实质,也就是一种人格意识的冲突,作者也由此而赋予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之间冲突的必然性,更并非浅层次的情感冲突。 参考资料文献: ⑴宁宗一,《红楼梦〈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⑵《红楼梦》,第三十二回,34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⑶《红楼梦》,第三十一回,33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⑷《红楼梦》,第三十二回,34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⑸《红楼梦》,第三十二回,34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⑹《红楼梦》,第五回,4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⑺《红楼梦》,第五十七回,63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⑻《红楼梦》,第三回,3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⑼《红楼梦》,第八回,8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⑽《红楼梦》,第三十二回,34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⑾《红楼梦》,第七十回,79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红楼人物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判词)、薛宝钗(判词)、贾元春(判词)、贾探春(判词)、史湘云(判词)、妙玉(判词)、贾迎春(判词)、贾惜春(判词)、王熙凤(判词)、巧姐(判词)、李纨(判词)、秦可卿(判词) 红楼梦曲:引子、枉凝眉、终身误、恨无常、喜冤家、分骨肉、虚花悟、乐中悲、世难容、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飞鸟各投林 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香菱判词)、平儿、薛宝琴、尤三姐、尤二姐、尤氏、邢岫烟、李纹、李绮、喜鸾、四姐儿、傅秋芳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判词)、袭人(判词)、鸳鸯、小红、金钏、紫鹃、莺儿、麝月、司棋、玉钏、茜雪、柳五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其他人物: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赵姨娘、邢夫人、林如海、贾雨村、甄士隐、刘姥姥、柳湘莲、薛蟠、贾瑞...了解更多人物,及诗词关注公众号(bcbeicha)杯茶读书,回复关键字获取。 红楼诗词:西江月二首、葬花吟、题帕三绝、五美吟、秋窗风雨夕、柳絮词、菊花诗、桃花行、芙蓉女儿诔、姽婳词、怀古绝句、 红楼梦每回主要内容及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一零四、一零五、一零六、一零七、一零八、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 重要情节:黛玉入府、梦游太虚、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宝钗扑蝶、共读西厢、黛玉焚稿、湘云醉眠、可卿之死、紫鹃试玉、探春理家、惑馋抄园、 脂批红楼梦每回原文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 微信搜索公众号【杯茶读书(bcbeicha)】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黛玉。回复诗句,获取相关诗句解析,如:葬花吟。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简介及分析,如:红楼梦第一回。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简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