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真理的求索,犹如逆水行舟,不可停息,否则只能倒退。 正如牛顿所言,一个人在注目于眼前的石子与贝壳而沾沾自喜之余,还得追求浩瀚的真理海洋。一个停息求索脚步的人必不能得见真理的面容。 然而纵观当今学术界,又有多少进取的灵魂在不停息地钻凿着真理的坚冰呢? 我们看到:当今稍有些学识的人就自称"学术泰斗",颐指气使而不知自检,科学家不是在实验和演算,而是开着名车四处招摇,似韩寒、郭敬明之类思想空洞的作家大行其道。 这些"学者"们常常摆着华丽的姿态出现于公众面前,夸夸其谈,商业化的行径表明他们早已丧失了求索的精神,前进的力量之源,是以只能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止步不前,甚至于倒退沦落为不学无术之辈。 究其原因,首先是学者们自足于眼前的成就,沉溺于庸人的追捧中,他们低下头颅,接受众生的崇敬,却忘了抬头仰望真理的启明星,于是渐渐习惯了停滞,最后停下了求索的脚步,如鲁迅笔下"昏睡之死",并不感到"死的悲哀"之人一样,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 然而,学者们求索的停息不仅仅是由于个人进取精神的丧失,作为培养这些"学者"们的社会对此也有不可推御的责任 。 当今社会,价值虚无的烟云正笼罩在所有锐意进取的人头上。它使消极的人性恶蔓延。人们不再以发现真理为乐,而是以求索后所得的利益为乐。科技的进步带来了身体上的自由,却给求索的脚步戴上了枷锁。人们将真理当成了满足自己欲望的工具,对更辽阔的未知的真理海洋的召唤充耳不闻。因此,人们往往被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引导而对眼前的"石子"、"贝壳"异常珍视,却不再勇于向前。由此看来,学者们停息求索的脚步也就是必然的。 然而世上总有一些学者不愿自困于泥潭中,他们总是饱含对未知的敬畏与克服艰险的勇气,不停息地探索。 钱钟书老先生诚如是。他将自己比作一把"中国式硬木椅",若是稍微"挪个地儿",追寻世俗名利,便要"散架",但若是坚守自我所在,保持求索之姿,便还可"再用十年"。他正是以这样的不曾停息的求索之姿态展现于世人面前,因而令人可敬可叹。 史铁生曾说:"生命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局限的过程。"这种超越极限,所需的正是不可停息的求索之心。学者们若都能不断求索,必能为混混浊世开辟一片真理的天空。 惟愿在世事浮沉后,我们仍能够说一声:求索不止,生命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