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做产品就是谈恋爱需要选择和某个人成为长期的合伙人


  身为产品人,如果把产品和谈恋爱联系到一起,你会想到什么?
  合伙人的概念:由合伙组织结合在一起的。
  在给予这个标题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系统地去观察和判断一个人和产品。
  把谈恋爱和做产品关联到一起,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
  一年有多少个情人节?一年可以做多少个产品?
  图1:做产品要学会说No
  老实说,我们是很难根据自我的主观意识去做出判断的,某些时候甚至于反而会有些畏惧感。
  无论是遇到的任何一个人,还是接触的任何一个产品,大家也都会有自己的感受。
  谈恋爱也一样,做产品也一样。
  在没有尝试过一段爱情之前,在没有经历过一段专业的训练之前,我们感受是来源于某种混杂的情感、或者也可以称之为是混沌的情感。
  我在上一篇幅中反复提到产品思维就是产品的底层驱动价值,这句话本身是很有价值的。你自我的任何情绪,都一定会被你最有感觉的某个点一点一滴的牵制住,这种强烈的认知感会让你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存在情感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
  恋爱的本身是认同、存在,产品的本身是依赖、信任。而要能建立好这种纯粹的感觉,倒是需要好事多磨、再接再厉。这种存在的某种观察点和判断点,也开始让我们学会了在乎太多,然后又要求太多。
  甚至于,在还没有充分感受到具体的前进点时,我们就发现未来的方向还存在着大面积程度的认知盲区和思维遮蔽。在一些程度上来说,这些方面不是说接触的多、或是有经历、有经验就能解决的,它不是万能的,它并给予不了我们过多的感受和接触。
  而如何规避这一切,我认为有一个词可以表征这一切,那个词是"框架"。做一件事有框架,谈恋爱有框架,做产品有框架。或许,有人也愿意说是模板,是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再怎么做。或许,也有人愿意说没必要,走一步看一步,爱情没有模板,走着走着就是了。
  在Jesse的《用户体验要素》这本书中提到,用户体验的要素,来自于五个层次的选择和设计,我也愿意将这个思路做以下层次划分:
  第一是,感知层
  对于人而言,是使用五官和皮肤、通过视觉、味觉、嗅觉和听觉感知外部世界,感知层解决的是人类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数据获取问题。说白了,也就是我们在识别外部世界和采集信息的过程。谈恋爱需要感知,做产品也需要感知,只有带着这种感知,才会让我们去慢慢的观察和了解,然后去熟悉它,做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新认识一个朋友,朋友外观如何、穿着如何、口音如何,新接触一个产品,产品体验好不好、设计好不好、服务好不好,都是我们最外在的本质感知。
  这一段,简单总结一下,你看什么,能看什么?
  第二是,角色层
  任何事物的起点,无在于其结果,只在于角色。它跟感知存在的同样的道理,它们之间是一种简单的浅层的表面体关系。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跟人的接触大多数都是这种浅层关系,以为大家都是在基于角色做彼此的交流。上班也好,认识一个新朋友也好,你与他(她)只是角色对接关系,服务关系,也就是因为这种对接关系,让人与人在情感直接的对接产生更大的模糊性,是没有办法让人达到彼此俩的深入了解和深层关系的。
  在谈恋爱的这个阶段,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基于一个人的感知层、角色层做交流,或者基于表面数据的价值点(包括挣钱能力、家庭情况、社会价值等)去判断,那么这是很难相互和别人简历深度关系的。你在做的,无外乎就是在和别人进行角色扮演,然后牢牢的绑定在已捆绑的角色位置里。
  当然,如果仅仅是想谈一场恋爱,只需要看到一个人的感知层和角色层,有些时候就够了。
  在做产品的时候,绝大多数的人也都会出现误区,认为眼前的角色认知就是商业模式,就是市场价值,但不然,并非是这样的,大家都在接受角色的服务,不是在接受服务的角色。
  这一段,简单总结一下,你是什么,能是什么?
  第三是,资源层
  每个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每个人也会有不同的社会价值。在本身自我的思量中,这部分不仅是在说一个人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还包括各种内外在的精神结构、精神资源等。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能跟某些人有很好的共同话题,有时候聊几天几夜似乎都不为过,相互有着很丰厚的内在兴趣点。如果要谈论如何建立这种关系时,我只能说,是深层的、更是长期的积累和沉淀。
  我们曾是不懂事的孩童,曾是学校的莘莘学子,曾是初出茅庐的职场人。但不同场次的资源点会推动着我们去往到达不同的高度。我们或许会短暂的处在某个高度,但我们也会进入不同的高度里。现实是,在这个时间内,我们已经不会观察,不会判断了。
  这一段,简单总结一下,你有什么,能有什么?
  第四是,能力层
  苏哥拉底最推崇的一句话是,"认识你自己"。
  不要简单的接受一些人和关于一件事、一个人的传统看法,要努力分析研究出自己的独立看法。
  举个例子,如果我要找一个人谈恋爱,那我会让自己处于一个这样的情景中,去了解和熟悉我所要谈恋爱的人,然后去判断为谈恋爱需要做什么,需要注意什么东西,是否真正适合,有没有潜在机会,是否又是最好的选择,能否容纳对方的所有。就是要弄清楚,为什么会要谈恋爱,还是冲动的说我们在一起吧(自有观点,不足或不对勿评)。
  我会认为,也许你搞清楚了这种能力圈的范围,你会发现你可能比她还知道你更适合他。
  当然,有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我们没有时间去纠结于这些细节,我们会更认为所有的事都应该直接了当,我们就是要结果。没有会去在乎,没有人会关心,但如何你把谈恋爱比作做产品,就得好好思量了。
  这一段,简单点总结一下,你做什么,能做什么?
  第五是,存在层
  存在即合理,一个人的内核,也就是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人为什么会动容的情感,是因为人们懂得克制,懂得克制,所以就有动容的情感。
  这一点,如果你看懂了,可以好好思考一下。做产品、谈恋爱就是一样,定位要搞清楚,才能继续走下去。对存在感的寻求,以及不满足的安全感,也是会驱动着我们作为人在思前想后,在废寝忘食、在人前人后各一套、在找乐趣找情感找价值、在纠结来纠结去,想办法满足自己,去确定自己的存在感。所以,我会认为一个人如果在不断强调自己的存在感是多么的强时,那么在左冲右突也会扩充自己的能力圈,因为这种对自我的认同是外乎的合理存在的。
  当然,人与人之间又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人的存在感满足了,其实他的能力层可能就不会在扩充了。就好像说,一个产品做好了就这样了,一场恋爱谈了就这样了。继而,男人成功满足不奋斗了,女人结婚满足不化妆了,其实就是一样的道理,存在感的差异。做产品就是这样,更明显,有时候合理的存在,恰到好处,冒失的不然即可。这个过程,有时候也是极为痛苦的。
  这一段,简单总结一下,你要什么,能要什么?
  以上是我想要表达和区分作为人和产品的五个层次点,也是值得去完整的看待的。谈恋爱也好,做产品也罢,"长期的存在"才是更为关键的点。
  如果你只是单纯的想体验某个产品,想单纯的谈个恋爱,基础的感知层就应该能满足你了。但如果你想往更深的方向发展的话,就的考虑层级的变化和递增了。没有人任何一个人是完美适配兼容另外一个人,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一个人能持续的让自己变化的内在的存在的合理动力点。
  然后在漫长的没有不确定的未来里,明确你和我之间是不是能够一起拥抱不确定、拥抱变化,在变化中变得更成熟,然后做到彼此适配、兼容。这才是更关键的东西。
  如果你追求的是这种深度关系和长期关系,就得好好想明白这种关联才是更关键的东西。
  至于如果你想结婚的那个人,你想成为做好产品的那个人,要对自己的存在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自我设定和感知,要对自己的能力层如何有效的经营和建设,以及要对自己的资源层的建设和管理,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网站目录投稿: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