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社课题《基于EC理论的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工业创新与高职教育内循环研究》(编号:2017SJB1053) 摘 要: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工业发展提供具有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要想在工业变革转型时期顺利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既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改革创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还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从而满足国家和社会对集生产、技术与管理为一体的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下面,本文将工业变革转型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背景、存在的问题以及有效教学策略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工业变革;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 工业不仅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支柱型产业,也是促进我国顺利实现信息化和现代化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高职教育因承担着为工业提供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因此,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思想战略,高职院校必须要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背景及历程 (一)全球产业发展宏观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产业创新的重心也开始逐渐转移到新型制造业上,中西方国家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制定了一系列重振制造业的"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等战略,而且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作用,有效改革了生产制造技术,使其逐渐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的特点。产业模式的创新,不仅延伸发展了基本产品的服务价值,而且创新改革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背景下,我国也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要想顺利实现这一战略,就必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强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最后,重视基础能力培养,从而不断提高制造业的整体水平。 (二)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为了顺利实现高职教育的深化改革,政府部门还专门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不仅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内容进行了明确的部署,而且对其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策略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对于有效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国家对高等教育重视程度不断增加的同时,职业教育体系也更加的丰富和完善,其不仅有利于满足人才市场对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而且有利于提高社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以及国家社会对高级技能型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必须要加紧完善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新时期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机制不成熟 办学机制不成熟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高等职业院校没有加强与企业、行业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导致职业技术人才与社会需求不平衡;其次,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没有以就业为导向,导致企业对高等教育毕业生不感兴趣,降低了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就业率。最后,企业和行业过分追求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大规模地招聘未经专业教育和培训的职业技术人才,进一步影响了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办学质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教学质量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关键,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尽管如此,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仍没有根据社会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设置合理的专业,尤其在园艺、农业以及机械等对设备人才资源要求较高的专业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一来,既不利于有效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而且容易使学生毕业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材内容陈旧 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与教师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却没有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导致教学效果停滞不前。另外,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对人才具备的知识和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却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而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用内容陈旧的教材,不仅不利于学生更新知识体系,而且深刻影响着学生的职业发展与规划。 三、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重新审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1.高等性 高等性既是区别于初等、中等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也是区别于普通高等专科教育的重要依据。高等职业教育是在国家和社会对生产一线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技术能力越来越强的专门性人才需求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教学体系,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自身特点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2.职业性 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考虑的首要因素。因职业具有复合、综合以及融合等特点,因此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必须要将知识、技术以及管理有机融合。 3.社会性 衡量学校办学成功的重要标志是其是否从社会需要出发,为社会服务,被社会接纳。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时,一定要深入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然后積极推动本地职业教育的终身化。 (二)新常态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纵观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对于那些之所以获得成功的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其主要是因为顺应了产业发展要求。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从而形成以教育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1.以產业发展趋势为导向,调整高职教育专业结构 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一个协同发展、协同创新的管理机制。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因地制宜。由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客户群体是所在地学生以及服务当地产业,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高职教育必须要明确应用技术专业办学定位,从而实现专业结构与主导产业的有效融合;其次,要与时俱进。高职教育必须要根据国家、地方的产业发展需要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深化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模式,从而培养出集生产、技术与管理为一体的专业人才。具体来说,高职教育既要深入了解地方企业的需求和痛点,又要拓展专业方向,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现学校与地方产业共同发展目标。 2.以产业所需技能为核心,提升高职课程专业内涵 在课程设置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要从学生需求、职业标准和行业需求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从学生需求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习前期,教师要对学生的教育背景、学习水平、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尊重学生所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建立学生意见反馈渠道,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学习后期,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的辅导,帮助其找到满意的工作。从职业标准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一定要根据职业不同标准开设相关专业,从而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职业经验、提高其求职能力。在行业需求方面,加强与企业、行业之间的联系,以产业需求为开展主线,在学校设立学徒培训中心或者订单式班级,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3.以产业实践经验为指导,提高高职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具备较强的产业实践能力,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又有利于实现产业与学校的相互融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高等职业教师首先要与企业技术发展保持同步,熟练掌握企业生产流程、生产工艺以及各岗位技能的应用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组织、开展专业技术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其次,在与企业加强联系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可以采用学校与企业轮训和挂职的方法,即一方面要鼓励专业技术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和挂职,使教学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不断解决生产难题,积累丰富的生产经验、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另一方面,邀请企业具有先进经验的专业人员来校开展讲座,从而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 4.以产业生产应用为重点,增强高职学校专业能力 当前,我国工业发展已经逐渐开始向以智能制造业为主要特点的中高端产业转型,为了满足其对信息技术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高职教育必须要加强对学生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其能够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重视实验室和实践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学生在自主设计、装配和加工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其次,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渠道,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职业资格教育以及本科大学衔接教育,从而为产业发展提供具备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际动手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最后,以就业为导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验、实习以及实训机会,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其快速进入职业状态。 结束语: 在中国制造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和社会不仅加大了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而且对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高职教育必须要抓住机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借助信息技术和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加强人才与企业、产业之间的联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大繁荣、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旭刚.转变与融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与超越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8(02):71-76. [2]邓德艾.新时期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研究[J].才智,2018(28):114. [3]李玲玲,李玉林,高翔.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地质类专业转型发展的思考[J].地下水,2018(05):118-120. [4]宁云涛.协调与转型: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化的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7(02). [5]赵杰.论新时期"就业率"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发展变革之道[J].企业家天地(中旬刊),2013(09):123-124. 作者简介:陈晨(1985-),女,汉族,江苏省徐州市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会计应用、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