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前夕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开心的夜晚。不过,对于老弱病残的人来说却是一年中最恐怖的夜晚。一位美国的老年人曾经这样说道"万圣节前夜。小孩子们穿着化装服,戴着面具,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是谁。 他们像鬼一样来到门前。威胁般地喊道‘不给糖就捣蛋’,要是不给他们东西吃,他们就会真的动武,乱扔乱砸。其实,任何一本法律书上都说得很清楚,使用暴力或用暴力相威胁,抢别人的东西。这种行为其实就是盗窃。孩子们在万圣节上门要东西。不给就抢或闹,这不正是盗窃吗?我经常接到那些被恐吓的人的电话,因为他们的窗户被砸碎了。信箱着火,汽车的油漆被刮得花斑斑的,甚至受到人身攻击。小孩子的‘不给糖就捣蛋’的游戏应该制止。应该教他们怎样尊重别人。"这位老年人的观点至少表明了一个事实。万圣节这样的节日并不是人人都喜欢过的。 除了对孩子们的"不给糖就捣蛋"感到厌烦外,还有些人也开始对化装游行提出了强烈的抗议。拥挤的交通、嘈杂的人群使得整个纽约城陷入一片无法控制的混乱之中。这些现实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化装游行本身的魅力。试想在人群中你挤我推,谁还有心思去欣赏什么妖魔鬼怪呢? 不过,任何事情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部分人对万圣节都是非常赞同的。一些心理专家认为,万圣节强调死亡这一主题。无论对大人还是小孩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心理经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一年中的其他时候,死亡的话题几乎是一块禁地,一谈到死亡,一般人不是恐惧就是厌恶。人们将自己对死亡的种种情感压抑在心灵深处。而在万圣节这样的节日里,人们可以尽情地谈论死亡、装神弄鬼,将压抑的情感统统释放出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健康的做法。它有助于人们对死亡形成一种正确的态度。此外。家长也可以与孩子就死亡的问题进行交流,帮助孩子们克服与生俱来的对死亡的恐惧。 另外,被一度否认的"不给糖就捣蛋"也是极有好处的。许多人认为。万圣节前夜。孩子们挨家挨户"不给糖就捣蛋",这对于邻里之间的交流与和睦有促进作用。在这个人心冷漠的年代里,邻里人家不相往来,而这一夜孩子们的牵线搭桥便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对于孩子们来说,在万圣节前夜,跑到陌生的邻居家里,只要喊一声"不给糖就捣蛋"就可以弄到糖吃,陌生人的慷慨能够使孩子克服对他们的恐惧感。这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而对于大人们来说,看到那些天真烂漫的小客人。穿着古怪地跑到自己家来敲门I听他们用细声细气的童音叫道"不给糖就捣蛋"的确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慷慨解囊又算得了什么呢? 随着改革开放的一步步深入,西方文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地传播。 如今万圣节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已不显得那么陌生,尤其是受过教育的男女青年。人们不仅能够从媒体电台了解到有关万圣节的情况。就是在自己的身边也能够看到一些万圣节的景象。在全国许多大城市的精品屋里。各种各样鬼怪面具及装饰也摆上了柜台。如骷髅耳环、怪声音乐盒等,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 除此之外,许多夜间娱乐场所也开始有了各种万圣节的活动。每到万圣节期间,酒吧、餐厅等场所装饰一新。蜘蛛、蝙蝠‘女巫等的传统象征物烘托出阴森恐怖的气氛。更有意思的是,为了招揽顾客。许多娱乐场所还安排了化装比赛,并设有奖励。有的地方还特地注明凡戴面具前来消费者。一律八折。去年,在上海金茂凯悦大酒店举行了超级恐怖Party夜—浦劲第二届万圣节化妆舞会,推出的菜单也极有特色,包括"活剥生吞"。"僵尸大餐"、"死不瞑目"、"人脑甜羹"、"行尸走肉"等当晚送的饮料名曰"灵魂出窍",是用果汁和酒调成的鸡尾酒。 现在,随着网络渗入大众生活。在互联网上给亲朋好友发万圣节电子贺卡也成为时髦。不少网站都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恐吓卡"、"鬼屋探险"。"网上谈鬼"等等,很多卡片还配有恐怖的音乐,初次接触的人难免会吓一大跳。 无论是精品屋的万圣节纪念品。还是夜间娱乐场所的万圣节活动以及互联网上的电子贺卡,万圣节在中国基本上还是少数热爱时髦的年轻人的节日,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到精品屋里买一个鬼脸面具。或在互联网上发一张恐怖的电子贺卡,体会一下异国风情。倒是一种不错的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