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微时代下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摘 要】"微时代"下由于信息技术和移动媒体的发展,城市社区的治理也遇到了很多问题,面临诸多改变,如对传统城市社区的概念、城市社区的定位、城市社区的治理模式等都提出了挑战。依据"微时代"的特点,文章从城市社区的参与机制、上下互动方式以及日常事务的办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微时代";城市社区;治理
  【Abstract】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obile media,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community has encountered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concept of traditional urban community, the orientation of urban community, the governance mode of urban community, etc. Posed a challeng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 - er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articipatory mechanism, interaction mode and daily affairs of urban community and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Keywords】 "micro times";urban communities;governance
  一、概念界定
  "微时代",传统的定义是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而随着3G网络,4G网络的覆盖,"微时代"的载体已经不仅仅是微博,还应包括手机短信、MSN、微信、飞信、QQ、人人等在内的多种交流互动软件。"微时代"正在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以及沟通媒介的进步而进步,传统的"微时代"所具备的特征也在不断加强,如,信息地以扁平化方式高速传播、以裂变化方式进行扩散以及信息传播活动的"去中心化",现在的"微时代"人们的传播活动更加高效、便捷。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6.32亿,我骗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已达83.4%,手机网民5.27亿。可以说,"微时代"已经真正到来,而在"微时代"下,众多传统的理念和模式都受到挑战和冲击,改革势在必行。
  社区是社会学的一个专用名词,指的是在一定地域空间中的人群生活共同体。社区概念最早在1887年德国社会滕尼斯提出来,我国关于"社区"最早的概念由费孝通先生在1993年提出,是指人们在地域基础上结成的互助合作群体。当前,我国社区的概念是指在原来居民委员会基础之上的扩大,属于微型社区范围,与传统社会学上的社区概念有所区别。我国的这种社区委员会辖区内既包括一定数量的居民(一般在1000户左右,有的可达5000户,主要按照地域的完整性进行划分),也包括一些存在在社区里的各类单位和机构,如学校,菜市场;此外,这种社区范围内还拥有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比如道路、图书馆等。
  二、"微时代"的时代特点
  (一)信息传播的新特点:1、信息传播"去中心化"得高效传播。在"微时代",每个网民都是信息的传播源,传播活动已经不是传统上的由上而下,而是由传统的单向式传播变为如今的网状结构,每位网民只许一个网络设备和一个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就可以发布任何信息,同时,网状结构中的其他人也可以随时随地的接收其他人发布的信息。人们之间的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快速、高效、复杂和真假难辨,在这种情况下,公共信息在更大范围和更加广阔的空间内传播已经不可避免,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正在发生变化,对相关部门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也提出了挑战。2、信息的公开性增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媒体的发展,信息的透明度增强已经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媒体几乎每天都会有2~3条公共事件曝光,想要控制信息的流通已经不可能。3、信息领袖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信息领袖针对社会热点公共事件发表言论,与网民、媒体之间形成互动,他们的观点会影响信息接收者的看法,甚至影响舆论方向、改变公共事件在现实中的走向。代表正确舆论方向的意见领袖,可以起到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辨明事实真相,遏止社会流言的作用。但少数网络意见领袖也因为一些原因有意或无意发布不实信息,放大现实中的社会矛盾和偏激心态,让某些极端化的言论占上风,引发网络舆论动荡,甚至危及社会稳定。而大多信息领袖与普通网民并无明显区别,他所发布的信息不依靠自身的名望和身份,之依靠发布信息的号召力、影响力和关注度,具有"无明显主体、无明显核心"的特点,加之我国的网络信息监控技术以及网络监控法律的不健全,对相关部门危机的预警和信息的监控提出了重大挑战。
  (二)人际交往的新特点:1、交往时空的无限延展。在"微时代"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已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只要有一台网络终端就可以实现与其他人的交流,这也导致了人际交往之间的既紧密又离散的新特征,紧密是由于虚拟交往方便了人际沟通,促进了交往的进行;离散的原因一是交流对象地缘上的离散,二是虚拟交往使对传统的面对面交往产生离散作用,大大降低了对物质现实空间环境的依赖程度。
  三、"微时代"对城市社区治理产生的影响
  (一)对城市社区传统概念的挑战。不管是我国的社区概念还是西方的社区概念,都有三个相同点。一是地域因素,社区是有一定地域界限的,强调不同的地理环境因素对所在社区内人们的组织形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但是在"微时代"下,这种传统的地域因素在不断的减弱,本社区内的成员可以在社区外的任何地方参与社区里的事物讨论,社区外的成员也可以通过信息媒体参与其他社区的讨论,地域因素已经变得非常模糊。二是社会关系,社区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社会生活的人群,强调通过不同的组织,人们形成的不同的社会关系。在"微时代"下,社区内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我将其归纳为几个特点:1、平等性,这不仅包括家庭成员之间,也包括各种社会分工和贫富人群之间,任何人在网络平台上都是同样的网民,都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比传统现实生活中的交流更加平等和自由。2、多样性,进入"微时代",每个人的身份更加多样,与社区内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多样,比如现实中的师生关系,在网络平台上就可能倒过来,在现实中的企業上下级,在网络平台中,下级是信息领袖,上级却是下级的粉丝。所以,社区内的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多变。三是互动因素,强调社区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在"微时代"下,社区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已经不是传统的点对点,而是变为线对线,面对面甚至是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结构。交流内容、交流方式、交流媒介以及交流对象越来越复杂。
  (二)对城市社区传统定位的挑战。我国社会中的社区是从原来的居民委员会转变而来,很多社区依然带有居民委员会的特点,与街道等基层行政机关也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原本的关系。由于社区建设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治理模式之下,我国城市社区一直是一个特殊的组织结构,主要发挥社会整合功能、协调和教化功能、社会服务保障功能。虽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00年转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0】23号)中强调:"改革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社会组织、明确社区组织的职责和权利,改进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寓管理与服务之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坚持按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在社区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但是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当下的社区仍然很大程度上受街道机关的影响,被称为"政府的脚和嘴"。而在"微时代"下,一方面,社区的社会整合功能消失,服务功能开始被着重强调,导致社区的传统定位动摇;另一方面,由于"微时代"中,社区成员的参与和互动能力加强,社区也开始变成了培养民主意识的摇篮。同时,由于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平台的增多,为社区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提供了可能。
  (三)对城市社区传统治理模式的挑战。从治理主体来看,"微时代"下城市社区的治理主体由一元化治理变为多元化治理。"微时代"的发展增加了公民及其它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意识,使居民、社区自治组织、非营利组织以及辖区内的一些单位加入到了社区治理的主体中来;从治理过程来看,"微时代"下城市社区治理更加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社区内的各种事物都必须体现居民的参与,如社区投票、社区听证会等。同时,由于网络技术的发达,信息传播的无孔不入,城市社区治理的过程更加强调公开、透明;从治理结构来看,"微时代"下的城市社区治理由传统的垂直科层结构转变为横向网络互动结构。传统城市社区的治理是严格按照从街道政府到居民委员会再到社区居民,但是"微时代"下,这种传统的垂直科层结构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网络媒体将街道、居委会与居民的界限模糊了起来,并且,一些中介机构、非营利组织以及其他组织机构也加入到这个结构中,从而形成了横向网络互动结构。
  四、"微时代"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创新
  (一)城市社区参与的新模式:1、创建居民参与的网络信息平台。网络信息平台是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载体,在"微時代"下,无论是微博、微信还是其他信息媒体,创建一个信息平台是很方便的。当下的现代化城市社区,这种非正式的信息平台已经很多,但是官方媒体由于发布的信息过于死板或者不及时,居民关注度并不是很高,同时,官方媒体过于强调媒体平台通知的功能,对于公民如何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来这块仍然做的不够。真正"微时代"下城市社区的网络平台应该作为社区征询居民意见、回应居民诉求、动员居民参与社区事务以及社区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主阵地。2、培育社区参与主体。这里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在"微时代"下,参与社区事务的主体不仅包括传统的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物业公司等单位以及居民个人,还应培育其他社区组织,如志愿组织、邻里互助组织、教育组织、环境治安组织等,促成城市社区治理多元化。第二是提高社区居民的网络水平,"微时代"下,信息媒体的在社区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因此,社区应该加大对本社区居民网络应用能力的培养。3、扩大居民参与社区事务范围。依靠"微时代"下先进的媒体平台,凭借其强大的信息发布和信息整合的能力,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广泛地参与社区事务。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主参与决策,如社区管理的选举,社区内部的各种评优先进;二是公共事务参与,如社区环境卫生、社区治安管理、社区志愿服务,鼓励社区内居民为这些力所能及的事务建言献策,从而形成社区的优秀舆论和民主参与的氛围。三是对社区文化的建设,每个社区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特点,这些特点基于社区自身的文化建设上,依托网络信息平台发布和整合信息,让社区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四是社区志愿活动,每个社区都有一些需要帮助的组织、群体和个人,如敬老院、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等,但过去由于信息沟通困难,这些需要帮助群体的信息大多只在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居委会内部熟知,而普通社区居民即使有心帮助却也感觉无从下手,而在"微时代"下,这些信息障碍已经不再是问题,只需要街道办事处或者社区居委会在各自的信息平台上及时发布这些信息,就可以让愿意帮助别人的志愿者第一时间获得信息,这些志愿活动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二)城市社区上下互动的新模式:过去街道办事处或居民委员会很少和辖区居民有互动的过程,大多数工作都在上传下达这一层面,而"微时代"不仅技术上可以打破原来存在的问题,并且居民民主意识的发展也让这种传统的打破势在必行。街道社区应在各自的电子信息平台上设置诸如领导信箱、举报留言、建言献策等栏目板块。同时,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也要开辟专门板块用来展示财政收支情况、政策执行情况以及人员变动情况等。同时,社区开通政务微博、博客,借助微博、博客的开放性,互动性和移动便捷性,使社区居民可以随时随地评论、转发和留言。这种传播方式不是传统的点对点,而是一种网状立体传播,传播的速度是几何式的,比传统的信息发布方式都要快捷。
  (三)城市社区日常工作方式的转变。在"微时代"下,很多传统的社区工作都可以通过信息媒体和中介解决,比如人口信息普查、养老、医疗保险的缴纳和发放、社区事务的一些民意调查,这些传统的社区事务原本都是依靠人工挨家挨户地上门收集,并且还会经常遇到房子已经出租或者居民不在家的情况,而在"微时代"下,这些事务都可以通过每家每户网上的一张表格解决,诸如此类的工作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
  五、推进"微时代"城市社区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要清楚,虽然"微时代"下的新型城市社区有很多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城市社区网络建设参差不齐;网络建设过于依赖于技术人员,对人才需求层次较高;网络政务平台所针对的群体过于狭隘,主要在于学生、商业服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等一些有一定网络技术水平的群体。要真正推进"微时代"城市社区治理的改革,还应解决这些问题: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居民的主体参与意识。技术层面的事可以很快解决,但是意识方面的东西就需要通过不断地宣传和组织学习才能解决。通过宣传和学习,激发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和社区事务参与的积极性。
  (二)组织学习,提高社区居民的网络水平,增强其参与能力。"微时代"社区比较依赖网络媒体,因此对于网络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这就要求社区居民要提高自身的网络应用水平。同时,还要引导居民理性地网络参与。
  (三)完善参与机制,保障主体参与有效性。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形成一个"有法可依"的网络参与氛围,保障居民网络参与的权利。
  但从发展的眼光看,"微时代"的到来使新型城市社区的治理变革势在必行,而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九年制义务教育长大的人群变为社会的主体,一些网络参与社区事务的技术和意识上的缺陷会自动弥补和解决,新型城市社区的建设发展是未来城市社区的发展主体。
  【参考文献】
  [1]韩福国; 原蔚.城市基层社区的信息网络和调控机制运作[J].理论探索, 2001年(6):53-58.
  [2]胡天新.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演变趋势 [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会议 , 2011-09-20 .
  [3]朱严严.面向信息时代的城市社区治理结构优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3.
  [4]宋煜.社区治理视角下的社区社会组织信息化问题研究[J].学习与实践, 2014年(9):95-102.
  [5]宋煜.社区治理视城市社区治理中的网络参与研究——以重庆市B社区为例[J].赤子, 2014年(15):16-17.
  [6]冯向春; 曹树金.面向街道社区居民的电子政务建设——以广州市白云区新市街为例[J].电子政务, 2013年(12):88-93.
网站目录投稿: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