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你没有自信了? "我从小就缺乏自信,请问老师,怎样才能变得自信起来呢?" 常常有人向我咨询这个问题,但我从来不答,因为我很奇怪:为什么你会觉得自己没有自信呢? 上周,我突发奇想,写了一条回复: "谁说你没有自信了?至少在‘缺乏自信’这件事上,你还是很有自信的嘛!" 立刻就收到了回信:"你这是在抖机灵!取关!" 好吧,因为教人勇于面对真相,我又少了一个粉丝。 哼哼,我也不怕得罪大家,十个认为自己缺乏自信的人,九个心里都是这么想的: 我这么牛逼的人,其实就是爹妈的精子卵子相遇时,忘了带自信基因了。只要给我自信,我就能撬动地球——瞧瞧,这还不够自信? 其实,真正的牛人都是缺乏自信的人,比如我……下面会讲到的这一系列心理学实验。 在此之前,请大家先做一个"自信程度测试"。 过度自信:99%的人都在犯的错误 请估计下面的十道题目的答案,不要被一堆不认识的名词吓到了,不用准确答案,只要给出一个上限和下限就行了: 时间问题,还是讲一讲我是怎么做题的吧,比如第一条题: 我想,马丁•路德•金这么有名的人物,肯定不会太年轻;不过他是遇刺身亡的,年龄也不会很大。那我就估计下限40岁,上限50岁吧。 耶,给自己一个很聪明的表情包。 可是最后一看答案,靠!他死的那一年刚好是39岁。 然后我就意识到自己错在哪儿了。 既然题目只要求写上下限,我干嘛那么为难自己,把范围搞得这么窄呢? 比如这题,我只需要把答案写成1-100岁,不就稳赢了吗? 说到底,太自信了,以为自己读了点历史书,就飘起来了。如果我完全不知道马丁•路德•金,这条题反而不会做错。 不过,这个测试的结果还是安慰了我。 自信是人的天性,而不是什么优点 和大部分励志读物的观点相反,大量心理实验证实,自信是人的天性,而不是什么优点。 一位心理学教授罗杰比勒向学生提出要求,分别以50%、75%和99%三种概率估计完成一个课题需要多长时间。 比如说,一个学生说,50%的概率下周一完成,75%的概率周三完成,99%的概率周五完成。 前面说了那么多,大家应该不用看结果就知道,这帮学生又吹牛了。 没错,可最后的结果更离谱,就算是最保守的预测(99%),也只是45%的人实现了目标。 (可能有人要说,老外的性格比较张扬,爱说大话,咱中国人讲究含蓄,说话比较靠谱。这点我承认,但不影响结论。因为含蓄的只是表达方式,在自信这种底层心态上,并没什么不同。) 有一种说法叫"70%悖论":很多调查数据都显示,不论是开车技术,还是道德水平,还是工作业绩,70%的人都认为自己比平均水平高。 究其原因,有些是因为"幸存者偏差"。 比如那些老司机,疲劳驾驶、开车打电话、不系安全带,理由是自己开车没出过大事——废话,死人是不会说话的。 有些是因为"选择性记忆"。 比如股民反复吹嘘自己赚过大钱的股票,对那些失败的操作(特别是小亏)则不愿回忆。 有些是因为"自已例外心态"。 "创业成功是一件小概率的事,但我不一样,我一直比别人牛。" 说到这儿,我们就可以给"自信"一个科学的定义了—— 无论自信或不自信,都不是什么积极心态,也不是什么优良基因,而是"你能做到的程度"和"你以为你能做到的程度"之间的偏差。 从这个准确的定义出发,下面的实验将会告诉你: ——到底什么样的人最自信? 毕业五到十年:决定三到五倍差距 心理学家贾斯汀•克鲁格为学生安排了一个语法测试,并要求他们写下预估的分数。这个实验非常巧妙,因为学生们从来不做语法测试,缺少过往参考成绩,所以最后的预估完全依赖自信程度。 然后教授按实际成绩把学生分为四等,并和他们预估的成绩作比较: 大家对自己的评估都是五、六十分,出奇的一致。可实际上,最差的四分之一的"学渣们"才考了平均十多分,最好的四分之一的"学霸们"平均90多分。 现在大家知道最自信的是哪些人了吧—— 能力最差的人对自己的评价离事实最远(最自信者,心里还真没点B数); 能力中间偏前的人对自己的评价最准(既不自信也不自卑); 能力最强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偏低(低调之王,最不自信者); 最离谱的是,中间偏后一点的人,对自己的估计竟然最高。 再仔细看,这篇论文的题目叫《论承认自己无能的困难如何导致自我评价的膨胀》——彪悍的标题不需要解释。 其实,上面的结论还告诉我们一个秘密——为什么没有人认为自己是最差的。 既然没有觉得在说自己,我们还是谈谈普通人什么时候最自信——就是评估偏差最大吧。 随机事件中,人最容易过度自信 心理学家利希滕斯坦和菲什霍夫设计了一系列实验(1977),得到了"人什么时候会过度自信"的四个重要结论: 结论一:我们在预测概率为50%的随机事件中,"过度自信偏差值"最大(赌徒心态)。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股票预测了。 无数实验证明(包括经典的飞镖选股实验),股票走势大部分时间是随机的,上涨和下跌的概率是50%。 所以这个市场中留下来的,除了少数赚钱的职业投资者,剩下的都是最自信的人——散户朋友们。 "韭菜们"在贡献了青春、金钱之后,仍然对炒股事业无怨无悔,唯一支持他们的是这样的信念——我已经学到了足够多的东西,下一支股票一定能赚钱。 结论二:当我们面对成功概率为80%的决策时,"自信偏差值"为零。 什么意义呢?前面说,股票走势大部分时间是随机的,但仍然有少数时刻,有明显的趋势,上涨或下跌的概率接近80%。 所以,最成功的职业投资者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不是真的休息,而是不停寻找80%的大概率事件,因为此时,投资者的直觉非常准确,即不会高估,也不会低估。 结论三:超过80%概率事件,反而会让人信心不足。 这就是说,真正的高手也不会盲目追求稳赢,因为就算有这样的机会,也很可能会导致你过度谨慎,错过时机。 至于第四个结论,我要另起一章,以示尊重,因为它太重要了。 谁说过度自信不会害死人? 大量关于自信的研究都证实了,关于自信的传统看法一直在误导着我们。 一个人表现出的自信和他的智商、专业度、用心程度等等,都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也有报告认为有非常微弱的关系)(Paese&Sniezek,1991;Ryback,1967;Sniezek&Henry,1989,1990)。 其中最令人震惊的,是一份关于目击者证词的研究,结论是目击证人对其证词的信心与证词的实际准确程度也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Kenneth Deffenbacher,1980) 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是陪审团成员,当你听到两份相反的证词时: 第一个证人说:"我100%的确认这个人就是我那天看到的坏蛋。"第二个证人说:"我觉得这个人不太像那个坏蛋。" 千万不要觉得第一个证人的准确率比第二个人高,也许仅仅是因为第一个人习惯用自信的语气来吸引他人的注意。 在那些已经昭雪的冤案中,大多有一个过度自信的证人,以至于报告的研究者最后忍不住大声疾呼: "请你绝对、绝对、绝对不要对任何事件做出100%的保证。" 谁说过度自信不会害死人? 这些研究还有另一个结论:当心!自信是一种病,还会传染! 你看,当陪审团成员面对一个自信满满的目击证人时,他们也会变得过度自信,对证据不充分的案件草草下结论。 很多人缺乏的是知识,是方法,是目标,是动力,可他们以为自己缺乏自信,他们以为和那些表现得自信的人在一起,就会变得自信。 所以明星可以出轨、可以吸毒,但失去自信,就失去了粉丝。 所以那些股评大师,上来第一句总是说:"昨天晚上我推荐的XXX,你们赚了多少啊,有些人,给钱不要,难怪穷逼命一条……" 所以网红主播隔屏幕也能"贱"你一脸口水:我告诉你!为什么!我为什么叫XXX!我为什么叫对线王!就因为我比!你!吊! 所以那些商业领袖,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表现出100%的信心:"我要告诉你的是,我们吹过的NB,正在一一变成现实!" 看到这儿,你应该可以自己回答开头那个问题了:"如何才能建立自信?" 当你知道自信心和能力没有半毛钱关系时,宇宙中已经没有任何力量阻止你获得自信了,而真正的问题在于: 你如何把这些自信心控制在"形象管理",而不是"自我膨胀"的程度? 比自信更重要的东西 其实,自信也谈不上是什么坏事,如果只做80%概率的事,人类哪儿来什么进步呢?如果不是我们当年那些过度自信的祖先,我们现在还生活在树上。 但有些东西比自信更重要。 我之前写过一篇《成功者的一生,只有两天是开心的》,讲得是在狂热的多头氛围下,几个冒着倾家荡产的风险,逆势做空市场的投机者的故事。 让他们坚持下去的,不是《增强信心的19个秘诀》,而是靠理性、科学的方法,是深入了解你的客户、你的投资人,是拉拢更多相信你、支持你的朋友…… 真正的高手,永远会对自己的信心充满警惕,不停地问自己: 谁给了你那么大的自信,信乐团听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