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家长自以为是的爱只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某中学门口,几个准备接孩子回家的家长正吐槽自己的孩子。有的家长抱怨:"我家孩子越来越不像话了,过去说他的时候还有个回应,现在无论怎么说都不吭气,整天耷拉着脸。"有的家长感慨:"我们说他不都是为他好吗?"家长们感觉自己的"好心"不为孩子理解,满腹委屈,甚至有家长直言自己的孩子是"白眼狼"。
  如果问这些家长:"你们爱自己的孩子吗?"家长们会毫不迟疑地回答:"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啊!"然而,爱孩子是一项技能,更是一门艺术,需要家长学习。
  爱孩子要讲究方式
  父母爱孩子的方式不当,既会对孩子造成"爱的伤害",也会给家长带来痛苦。爱孩子最典型的不当方式有两种:
  一是"棍棒教育"。"狼妈""虎爸"认为优秀的孩子都是逼出来的,于是"爱之深、责之切"。虽然短时间内孩子确实学习进步了,但这种以牺牲孩子身心健康为代价的进步不可能长久。这些家长真的很爱孩子,但爱得严厉苛刻,爱得简单粗暴,结果是孩子感受不到爱,心中只有恨,轻者引发亲子冲突,重者导致家庭悲剧。
  二是溺爱孩子。卢梭说:"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让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慈母多败子"的说法,"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爱之,其实仇之"是对"溺爱"一词的最好注解。许多父母都知道溺爱孩子不好,但在教育孩子时,还是不知不觉地被溺爱所套路,因为家长分不清什么是溺爱。
  有专家认为,溺爱分两种:一种是包办型溺爱,即父母把孩子当成"自我的延伸",喜欢为孩子设计人生,让孩子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孩子不能有自己的梦想,这就注定了悲剧的发生。另一种是放纵型溺爱,即父母自愿成为孩子"自我的延伸",心甘情愿接受孩子的指挥,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结果导致孩子个性和思想扭曲,以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最终发展为父母管不了,老师教不了,甚至成为"父母的敌人"。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认为,溺爱不是真正的爱,而是一种软暴力。正确的爱不光是给予,是合理的给和合理的不给;是合理的赞美和合理的批评;是合理的争执、对立、鼓励、敦促、安慰。所谓合理,是一种判断,不能只凭直觉,必须经过思考和有时不怎么愉快的取舍决定。因此,父母学习正确爱孩子的方式,是避免给孩子造成"爱的伤害"的基础。
  爱孩子要爱到"孩子需要处"
  彭德修在《爱的伤害》一书中谈道,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过情绪伤害,只是轻重不同而已。而这种伤害不是外人带来的,恰恰是来源于最爱我们的人——父母。父母的"爱"为什么会给孩子带来伤害呢?除了爱的方式不当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了解孩子的需要,没有爱到"孩子需要处"。
  "我是为了你好",这是挂在很多家长嘴边的话。的确,家长的出发点都是"为孩子好",但由于不了解孩子的需要,家长自以为是的爱变成了对孩子的伤害。这种盲目的爱会让孩子痛苦,进而反抗,最终导致家长孩子"两败俱伤"。
  预防"爱的伤害"的几个关键
  首先,要宽容对待孩子,悦纳孩子的不完美。家长要求的完美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会让孩子感到自卑,甚至自暴自弃,家长也会因此越来越焦虑。宽容不仅是一种人格魅力,也是一种有力的教育方式。宽容能保护孩子的个性和自尊,但家长要把握宽容的度,防止宽容变成纵容和溺爱。
  其次,要尊重孩子的需要,理解孩子的言谈举止。尊重是家长对孩子最深刻的爱。被尊重是人的普遍心理需求,被尊重才能使孩子产生自尊。尊重孩子意味着尊重孩子的真正需要。但很多时候,孩子的真正需求往往被家长强加的"需要"所遮蔽。因此,家长要通过陪伴、观察、交流,弄清楚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做到有的放矢。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时刻记住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父母不应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应当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然后提出建议。
  再次,家长要善于学习和改变自己。当家长抱怨孩子厌学、玩手机的时候,应先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孩子的学习榜样。假如家长把酒桌换成书桌,把玩手机换成阅读书籍,不用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孩子的学习态度和成绩就会有所改善。其实,家长抱怨孩子的时候,恰恰是自己需要改变的时候。家长应及时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行为,变指责、批评、抱怨为启发、表扬、激励。
网站目录投稿:靖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