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失定军山,折夏侯渊,曹操恸极生恨,统兵亲征。徐晃先锋,一鼓作气,杀至寨前。赵云、黄忠议定,敌恃勇而来,可避锋芒,待气衰力竭,击之可也。晃勒马骂战,敌只不出,至晚正退,赵、黄杀出,晃军鼠蹿,自相践踏。晃回,王平接入,晃摔门责之曰,汝如何不救。平厉声曰,前者劝将军勿出,将军不听,至今日之败。晃回身怒视,有杀平之心。平心下一惊,趁夜营中放火,逃入敌营,玄德大喜,厚待之。 晃退见曹操,添油加醋,具言前事。曹操披挂上阵,与刘备隔江相对。诸葛素知操性疑,于高处伏兵500,每日闭门不战,只待操军熄灯就寝,便摇旗擂鼓,操军疑敌劫寨,及披甲出营,敌已无踪影。如此连续三日,操军身心疲惫,退五十里。刘备向前,背水安寨。操惧诸葛之狡诈,预正面与之敌。操出战书,备应战,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对骂犹不尽兴,纵兵拼杀。备军敌不过,急退,战马资重不及收。操军夺粮马无数,正欲追击。操于帅台观望,心下狐疑,恐敌是诈败,急鸣金收兵。刘备转身杀回,夺下敌营。操退守阳平关。诸葛分兵两路,张飞魏延截粮道,赵云黄忠烧山断柴草。许褚出守粮道,贪杯大醉,被张飞逮个正着,一枪刺透肩膀,夺了军粮。操一面领兵救回许褚,守城不出。诸葛又起疑兵,西门放火,南门擂鼓,操胆战心惊,弃城而走,正预曹彰来援,安营扎寨,稳住阵脚。常有退兵之心,但恐人耻笑,踌躇不决,正思虑间,夏侯惇来问巡营暗号,操脱口而出,鸡肋鸡肋。暗号传开,杨修闻之,谓众曰,丞相有退兵之心,可收拾行囊,以免到时慌乱。是夜操提刀巡查,见将士皆整包裹,心惊肉跳,忙相问。众人以杨修之话对答,操大怒,即缚杨修,罪乱军心,推出斩首。翌日强行出兵,大败,被魏延一箭射中人中,折了两颗门牙,众将死战得脱。操悔杀杨修,传令即可退兵。 曹操,被诸葛吓怕了,败在心态上。人年纪大地位高,福禄侵蚀,没了当年的年轻气盛,只剩下满腹狐疑,被诸葛抓了弱点,往死了捶打,哎。人活一口气,一旦泄了,只好安分守己,了掉余生,若强行厮杀,易遭反噬。 杨修之死,早有征兆。其人恃才傲物,于主公面前不知收敛,再加上曹丕曹植宫斗,修助植,遭丕暗算,言语重伤。操早生杀之心,鸡肋之事,只是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从周朝以来对于天下的定义。而《三国演义》一书所呈现的便是东汉末年分三国的史诗。读罢后,我陷于遐想之中。 东汉末年,卖草鞋为生的贵族刘备,与杀人而逃的关公和杀猪卖酒的张飞"桃园三结义",共创大业。三分天下时,因为刘备文有卧龙、凤雏等经天纬地之贤臣;武有关公、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虎将。所以,刘备也有一席之地。 曹操虽然兵少粮少,可是他却讨董卓、伐袁术、杀吕布、降张绣、灭袁绍、攻刘表……可见,曹操他十分聪明,正如他《短歌行》所写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豪情壮志。刘备他虽然兵也少,但他仁义宽厚、爱民如子、礼贤下士、知人信人……所以有陶谦三让徐州、临难时携民渡江、风雪中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因此,有民心的刘备成就了伟业。 当我看到东吴和曹操打"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一下子收了十万有余的箭时,我觉得诸葛亮十分聪明,而周瑜是多么惊讶,又多么想杀了诸葛亮呀!他以为诸葛亮日后会成为江东大患。当看见"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时,马上在脑海中想到:江东的将士们对周瑜如此忠心耿耿,"赤壁之战"的胜利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三国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关公了,他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毒、单刀赴会……可惜关公败走麦城,被东吴杀之,一世英明画上了一个句号,可惜、可叹、可恨。 在三国的最后时候,三分归一统,司马炎成了这个世界的主人。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