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每到秋天到来的时候,总会吟起陶渊明这首诗,想象着在远离城市的山坡上,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看天、饮酒.....回归自然的怀抱,将日子过成一首首小诗。 现代人,有谁不喜欢陶渊明的生活? 逃离职场樊笼,追求诗与远方 和很有抱负的年轻人一样,陶渊明也曾怀着一腔治世理想进入官场,二十几岁的时候考上了公务员,我已有深怀,履运增慨然,陶渊明怀着这样的救世理想走进了官场。 由于性格原因,曾五次辞官,第五次的官位是彭泽县令,但那时候的陶渊明已人到中年,在魏晋南北朝那样一个政治混乱的年代里,在职场上早已碰的头破血流的陶渊明再去做官已纯属为了生计。但他还是在四十一岁那年,再次辞官,永远地告别了职场。 理由是:田园将芜,胡不归?家里的田地即将荒芜,恐怕是一句托词,真正的原因,他内心的田园即将荒芜,因为他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辞职后的生活在他的《归去来兮辞》里写得很详细: 以亲人间的知心话为愉悦,以弹琴读书为乐来消除忧愁。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西边田野里要开始耕种了。有时叫上一辆小车,有时划过一艘小船。有时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有时走过高低不平的山路。草木茂盛,水流细微...... 人生只有一次,很多时候,我们迫于生存的压力,迫于他人的眼光,迫于对物质的追求,与生活虚与委蛇,转过身来,却发现荒芜了许多最好的时光,错过了对亲人的陪伴,错过了对内心的关照。 是他,用实际行动追随了内心,放弃了眼前的苟且,去往了那一片诗与远方。陶渊明的生活方式,跨越一千六百年的时光,影响着万千中国人。而那句"田园将芜,归不归?"更是扣问了无数困顿的心灵。 做一个懂审美、有情怀的农民 实际上,每一种生活都要付出代价,辞掉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就要躬耕于田垄之间,去做一个辛劳的农民,好在陶渊明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二十几载的仕途生涯给了他明确的答案,让他更加清楚地洞悉了自己的内心,无论出世还是入世,陶渊明都是怀着一颗积极的心,主动做出的人生选择。 当辞去彭泽县令回乡种田时,陶渊明彻底告别与自己纠缠半生也羁绊半生的职场,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欢欣鼓舞地写下这首《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对于前二十年的生活,他是否定的,但是幡然醒悟幸好还不太晚。 正如鲁迅所说,他没有什么慷慨激昂的表示,他的态度比嵇康阮籍自然的多。 对待理想抱负,他不像唐代才子李白那样羁傲不驯又内心矛盾:今朝人生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满是牢骚任性,归隐时也不像《桃花诗》里那样"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清高自诩。 就连洒脱的苏东坡,人们也能从那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读出一丝不甘和自我藉慰。而陶渊明不,他就像今天的我们告别了一份不喜欢的工作,离开了三观不和的同事一样,轻飘飘地放下过去,投身到的自己的真性情中,这是一个更接地气的陶渊明,真正的魏晋风骨。 随遇而安,调侃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 世俗观念里,陶渊明并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他官职不高,却没有升迁渴望;年少丧父又丧母,中年丧妻,共结婚三次,人生的大不幸几乎全被他遭遇了,虽儿子众多,但是个个愚钝。看看陶渊明是怎么晒娃的吧: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孩子们不仅不通文墨,甚至智力也低于常人,放在今天陪伴孩子写作业心脏病发错的现代人身上,恐怕早就因焦虑过度患上抑郁症了。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孩子们这样,他尚且能够喝得下去酒,也不失为一种乐观豁达了。 陶渊明离开我们已经很久了,但是他像一位知己,每到秋天,翻开他的诗句,你仿佛看到他躬耕于南亩,种豆于山下,在秋高气爽的晴空下,与三五好友把酒话桑麻...... 这样的场景告诉你,生活也许很累,但一定会有另外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