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西安某小学刘老师发现几名学生带皮筋玩具枪到学校玩,担心有安全隐患,便将玩具枪没收,并在家长微信群里点名几位当事学生的家长,要求注意监管,多名家长表示赞同。但其中一位家长的回复,让刘老师感觉不太舒服。就因为这,在微信群里,刘老师与该家长你一言、我一语产生了争执,几句话过后,老师便将该家长从家长微信群里"踢"了出去。(10月25日华商报) 家长群是老师与家长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教师可以在群里发布诸如考试安排、课务调整、放假调休等消息,也可以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家长可以在群里打听孩子课堂表现和学习情况,也可以向老师提一些合理化意见、建议等。可是自打有了家校群,一言不合,家长就被教师踢出群的案例时有发生。 有家长因为发了句牢骚、提了下意见,被踢出群;有家长细问了一下书本费被踢出群;有家长因抱怨作业多被踢出群;有家长因为质疑老师安排座位不公、怀疑老师收礼被踢出群;河南荥阳的周先生则更冤,他因为没有按照学校老师给的答案填写调查问卷就被踢出群…… 在教师看来,家长犯错,就当被"踢"。但我以为,在家校群里,家长有错,并非都错在家长,就像开头报道中的"玩具枪惹祸踢群"案例来说,起争执主要责任还当在教师身上。 首先,学生带皮筋玩具枪到学校玩,教师发现后担心有安全隐患,就没收了玩具枪,这个做法本身并没错,教师的错在于,不应该在群里点几位当事学生家长的名。家长群是一个公共空间,老师在群里发言,一定要尊重学生和家长的人格和尊严。指名道姓等于当众批评家长,这会让家长觉得很没有面子,尽管"多名家长表示赞同"。如果教师在群里对事不对人,笼统地要求家长加强管教,相信"当事"家长肯定都会心知肚明,自觉配合教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如果确必要"点名",那当一一私聊交流,向学生和家长提出要求,如此,也就不会发生后面的尴尬事情。 其次,该教师的错在于缺少起码的宽容精神。被踢出群的家长说:"这东西小孩偷偷摸摸地买也只适合在家里玩,拿学校去不妥当。老师收得好!不过娃娃都喜欢舞刀弄枪,看来革命江山后继有人了。"很显然,该家长对教师的做法是完全支持的,并没有对教师没收玩具枪有不同看法,只是用一种幽默、调侃的语气来评点此事。做教师的如果大度地"呵呵"一下,便不会有后面你一言、我一语地无谓争执了。 再次,该教师的错还在于缺少起码的危机公关意识。家长被踢出群,当然十分不满,在另一个群中回复教师,要求将自己添加回家长群中,否则将去教育局投诉。该教师非但没有让步,反而却说:"我叫刘某某,你实名举报不要说错了名字,人家找不到我。"还让家长赶快去教育局投诉。该教师在明知家长要投诉的情况下还用语言刺激对方,在这种语境下,本来或许没当真的家长,不投诉反而骑虎难下了。可以说家长的投诉,完全是被该教师逼出来的。 "玩具枪惹祸踢群"事件,尽管被踢出群的家长后来和教师"冰释前嫌",握手言和,重回了家长群,但此事留给人们的思考似乎并没有结束。我以为,作为群主的教师,真的不能像那位家长所说的"用站讲台上俯视的态度对待家长",教师和家长只有相互携手,行形成合力,才能共同营造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是教师实现教育效果最优化的伙伴,而非是零和博弈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