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进击的维生素


  药店中,琳琅满目的维生素片挤满了货架,价格上至几百元,下至几块钱不等。那么,售价高达几百元的维生素片是否物有所值呢?
  通常,摆在货架最显著位置的是天然复合维生素片,这种维生素多作为保健食品类出售。药店"柜姐"在推销时,往往会在"天然"二字上大做文章,称天然的维生素与货架底部售价仅2元的化学合成维生素片不同,更健康。因此,天然复合维生素理所当然售以高价。
  可实际上,目前无论是"人工合成"还是"天然"的维生素片采取的都是细菌发酵法。科学家多年研究证明,大部分天然维生素和人工维生素的化学结构以及生物活性几乎一模一样。
  所谓的天然复合维生素片不过是一种食品。企业只要保证成分安全,在合法范围忽悠消费者就成。曾有媒体爆料,某售价上千元的保健品,竟全用淀粉当原料,肆意"碾压"消费者的知情权。而药店出售的平价维生素片一般会印有非处方药品标志,按食药监规定生产,审核严格。
  维生素行业并非仅仅停留在药房货架这一方窄窄的天地当中,在普通消费者不常接触的领域,其发挥的作用超乎想象一维生素在饲料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
  涨幅300%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成为了一双推手,为我国维生素企业插上了翅膀。4月中下旬,维生素D3价格与年初相比,涨幅达到了近300%。价格的飙涨让维生素生产巨头出尽风头。
  維生素企业也在不知不觉中,羽翼渐丰,其中,新和成公司的表现近来尤为亮眼。维生素寡头的两大推手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成为了一双推手,推动我国维生素企业发展。4月中下旬,维生素D3价格与年初相比,涨幅达到了近300%。
  对于这次离谱的涨价,专家也无可奈何。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称,受疫情影响,医疗健康相关的原辅料都进入了疯狂涨价的节点,一是因为维生素没有太多可替代品;二是维生素涉及行业非常广,从食品到饲料都需要。
  价格的飙涨让维生素生产巨头一时间出尽风头。
  由于维生素多个品种涨价,国内维生素生产寡头新和成股价暴涨,创造了该公司历史新高。新和成的主要产品是维生素A,此类产品行业集中度较高,因此生产企业议价能力往往都很强。对于疫情的"助攻",新和成喜不胜收,一季度实现净利9.01亿元,同比增长76.51%,并投入超百亿元实施产能扩张。
  不过,新和成的业绩走向被另一国际维生素巨头巴斯夫所左右,维生素A上游核心中间体柠檬醛的产能75%掌握在巴斯夫手上,新和成仅仅占比15%。因此在短时间内,新和成很难完全掌控市场的命脉。
  但意外却给了新和成挣脱束缚的空间——巴斯夫工厂一着火停工,新和成就立马抓住机会,迎头赶上。
  2014年3月中旬,巴斯夫在德国的柠檬醛生产线发生火灾,不得不关闭工厂。这场大火直接导致了全球柠檬醛的供应严重紧张,一听到这个消息,新和成立马对维生素A实行全面停止报价、停止接单的"双停"策略,并上调维生素报价。调整价格后,维生素A价格涨幅达62.5%,维生素E价格涨幅约为22%,新和成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2017年10月,巴斯夫工厂又遭遇了一场大火,工厂再次停产,维生素A的价格被推向最高点。由于维生素A是典型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处于寡头垄断格局,目前全球只有新和成、帝斯曼、巴斯夫、安迪苏等6家企业供应,产能合计3.64万吨/年。新和成这次也没有浪费机会,巴斯夫的停产直接让后者股价暴涨。
  到了今年4月底,新和成再次抓住机会,创造了自身的功名。不过,这次导火索并非巴斯夫工厂火灾,而是新冠病毒疫情。
  当疫情在中国进入"下半场"时,欧美国家正惨遭病毒肆虐。巴斯夫部分装置受疫情影响暂时缩短生产时长,给了新和成再次崭露头角舞台。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新和成向好的局面还将维持很长一段时间。除了维生素A这一推手,蛋氨酸也让新和成锦上添花。
  蛋氨酸的制造工艺十分复杂,原料多为易燃易爆危险品,和维生素A类似,该行业同样呈寡头垄断格局,目前全球生产企业仅8家。其中赢创、安迪苏和诺伟司市场占有率达74%,且者盼布在中国以外。同样受到疫情影响,这3家工厂的产能被大幅削减,因此蛋氨酸价格开始上涨。
  新和成"因祸得福",本来已有5万吨蛋氨酸产能,2020年新增投产10万吨,2021年预计再投产15万吨,一举成为国内企业新增产能最多的公司,如果蛋氨酸价格持续上涨,新和成2020年业绩将增长50%以上。进击的猪饲料
  尽管新和成如日中天,但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该维生素寡头企业却是鲜为人知的存在。一方面,维生素主要应用于食品饮料、医药化妆品和饲料领域,其中,维生素应用于饲料领域占总量的50%以上。维生素A和维生素E应用于饲料行业的占比更是分别达到80%和68%。而这些领域并非普通消费者日常能接触到的。
  另一方面,虽然中国是全球维生素主要生产国,但有超过70%的产品却是用于出口的。就这样,中国维生素公司就在大众眼皮底下,"不为人知"地蓬勃生长。
  2018年,新和成实现营收86.83亿元,净利润30.79亿元,净资产收益率达到20.54%,当时,这家巨头创造了近5年以来的最好成绩。但当时间轴滑到了2019年,新和成的业绩却同比出现较大幅度下滑。
  业绩如此大起大落的罪魁祸首,除了有巴斯夫工厂的停产与复产之外,还有猪瘟作祟。2018年8月,我国部分省份发生猪瘟疫情,造成大量生猪死亡,市场对猪饲料的需求直线下滑,这对新和成的业绩造成了直接影响。
  从长远来看,由于猪价持续上涨,我国生猪养殖预期头均盈利不断回升。而这也吸引了大批行业巨头跨界养猪。5月7日,万科推出食品事业部招聘令,首批招募的岗位有猪场拓展经理,开发报建专员(养猪场)、兽医(猪场)、聚落化猪场总经理。此前,碧桂园、万达、恒大、网易等巨头纷纷涉足生猪养殖行业。
  生猪销售收入持续回升以及巨头的跨界入局,也将直接带动猪饲料市场。这对于新和成等维生素企业来说,未来的销路通畅无比。
  2017年,各类猪饲料价格清一色上涨,究其原因,维生素价格飙涨就是其幕后推手。当时,维生素添加剂预混料价格上涨幅度高达50%,每吨预混料成本暴涨1600~2000元,这种跳跃式上涨直接导致了饲料价格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维生素的价格生态十分脆弱,工厂因检修、环保政策等问题临时停产是常态,猪饲料价格也跟着浮动。
  比如2017年的这次涨价,背后原因就是环保政策的实施,导致上游原料供应厂家停产停业,造成市面上原料供应不足,从而导致原料价格上涨,维生素销售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最终蝴蝶的翅膀扇到了猪饲料行业。
  那么,除了新和成,我国其他维生素企业的现状又如何呢?藏在身边的隐形大佬
  上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为降低制造成本,开启了产业转移的漫长诗篇,当时,中国人力物美价廉,成为了这些企业的首选。这些企业中不乏有制药企业,于是,世界原料药的生产中心由欧美、日本转向发展中国家。
  趁着这一东风,中国维生素产业苦心研发,并迅速崛起。2006年,中国维生素总产量15万吨,占全球份额的46%;到2015年,这一数字便增长到了26万噸,占全球份额70%。
  一大批维生素企业也从中脱颖而出:
  花园生物是全球最大的维生素D3生产商,市场份额高达30%,与此同时,这家公司还是国内唯一具有NF级胆固醇生产能力的生产商;新和成成功跻身全球第三大维生素巨头,成为国内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最大生产商,也是国内唯一拥有柠檬醛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浙江医药是我国重要的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是国家维生素、抗耐药菌抗生素、喹诺酮产品重要的生产基地,也是国内最大、全球第三大天然维生素E生产商……
  与此同时,危机也悄悄潜伏在四周,它们就像一群隐藏在暗夜的狼群,跃跃欲试,等待着反扑的绝好时机。
  浙江医药李春波董事长曾坦言:"纵观浙江医药的发展历史,浙江医药是从做原料药起家,重点为维生素类产品,这种以原料为导向的企业发展模式,迟早要受到极大的制约。"
  原料药企业多为生产粗放型企业,换句话说,中国维生素企业大都低调地活跃在产业链上游,原料药工艺简单,对技术要求低,产品竞争激烈;企业对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质量要求高的新型和复杂产品则供给不足。
  因而,不管它们头戴的皇冠有多重,都不为广大消费者所了解。想要走得更远,它们的当务之急便是向生产精细型高端制剂企业转变。
  从2015年以来,全球维生素行业的领导者帝斯曼和巴斯夫在维生素生产环节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这一举动再次挤压了中国维生素企业的市场。中国维生素企业的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国际维生素产业经过多年的分化、改组、并购,已经形成了集中度很高的全球市场竞争格局,基本形成了由中国企业、巴斯夫和帝斯曼的三极格局。中国维生素企业想要破局,还有很长一段略需要走。
网站目录投稿:孤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