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征集按例对学生好的教育方法


  摘要:特殊教育主要面对的是孤残儿童,在面对这些儿童时有的是相同背景却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学生的性格各异,行为习惯也各异,因此反映在生活中的表现也就迥异。赏识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赏识不仅仅是表扬加鼓励,更是从你内心深处对学生的爱护散发出来。
  关键词:教育方法;教学案例;教学分析
  一、目前学生存在哪些突出问题需亟待解决
  孤儿是社会特殊群体,孤儿学校是集中抚养和教育孤儿的社会福利机构。孤儿学校的教师不仅要做好知识的传播者,教育的引路人,更要扮演好孤儿"父母"的角色。
  1、举例说明。在某特殊学校有这样两名学生。
  李同学背景,父亲过世,母亲离家出走,在他的父母还没有离开他的时候,他的父亲非常疼爱,有时甚至达到溺爱的程度,七八岁了亲自喂饭,扶着上卫生间大小便。
  父亲经常酗酒,喝酒后就打骂李同学,脾气比较暴躁,李同学犯错后不是打他就是骂他,并没有悉心教导讲道理语气友善。
  陈同学背景,父亲过世,母亲离家出走,在他小时候父亲经常酗酒,每次都是把家东西砸的乱七八糟,经常与他的母亲吵架,当着他的面打骂侮辱他的母亲,后来她母亲忍受不了离家出走,他的父亲死了。
  李同学经常表现的是暴躁的情绪,与同学之间产生矛盾直接动手解决,很少与别人吵架,只是动手,脾气比较暴躁,可能因为一点小事就打骂别人,犯错误老师批评他时他从来都是满脸不高兴憋着怒气,平时跟他交流也很少说话,几乎不怎么跟别人交流。有个人爱好,爱好绘画,对色彩的搭配非常有自己的想法,个性特别鲜明只画自己喜欢的,问他为什么美术课上不画,怎么经常不交作业,说那些太简单,不喜欢,也不按着老师要求绘画。表现在自由散漫上,他上课睡觉不学习,只要困了就睡觉,老师叫他起来不要睡就发脾气,做一些沙盘心理疏导比较抗拒,对任何的心理疏导都抗拒。
  陈同学经常表现是有点呆呆的状态,特别的听话乖巧,别人一冲他喊叫他就不知所措。自己做错事的表现是主动承认,在行为上就能看出变现处不知自在,内疚心理极强,不敢看着别人手不知道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平时表现比较阳光开朗。喜欢舞蹈勤奋好学,特别的听话,别人会的动作他也会偷偷的练习,学习,不怕吃苦。
  经常跟学生谈话,发现李同学陈同学的背景很相似,但是父母对他们的做法却不是很相似,李同学是父亲对他的打骂,他的母亲经常不在家,陈同学是父亲对他母亲的打骂,当着他面前,这就造成了初期的行为模仿,行为影响。
  李同学的初期模仿是不知道该如何理性解决问题,父母是他的第一模仿人对他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论后期老师如何帮助,如何教育也只能是一点点的改观,二年级他表现并不是特别明显暴力倾向,但是很有个性,不怎么爱说话,不能跟别人沟通交流,三四年后暴力倾向明显。后期更加严重,不喜欢上心灵花园认为那是有问题,心理有问题的人去的,不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老师找他去也不去。
  陈同学对待他的初期教育模仿是看到的事物,不是深切感受到的,他看到父亲对母亲的暴力,亲眼所见,认识到这种方式的恐怖性,一看到有类似情景非常的害怕,我认为可能是每次父亲对母亲的暴力,母亲事后都会告诉他要听话,不然就会被打,所以造成他比较害怕有暴力情况,不知所措,一旦犯了错误就会害怕家里事情再次重演,所以他就比较听话。
  李同学陈同学的父亲,一个是对待犯错的李同学产生的暴力,和一个是对待犯错母亲产生的暴力让陈同学看见。对他俩的日后的表现就有所不同。
  李同学现在明显的能主动跟我说出一些事情的过程,能够沟通,不只是一发生事情就急躁,也现在一点点的改善自己脾氣,不乱发脾气,以前没有朋友,现在也交了一个好朋友经常一起玩。
  陈同学犯错误后知道主动承认,也会说出为什么犯错误,以后会改正,不像以前的不知所措,有时候遇见事件也会跟别人理论,不像以前总是呆呆的站在那不知该怎么办。
  这就说明周围的环境对待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特教老师如何教育好这些特殊经历的学生。
  2、案例分析。作为一名老师应该真正的从一点一滴的言行做起,应该有自己的方式方法对待管理学生,不能千篇一律的对待每一名学生。不是一个管理者,每个人在生活的角色都不是生活的管理者而是施行者,每个人都应该有想法被尊重。能让他说出来,敢于面对,而不是以一种全面覆盖的形式做每一件事,不要过分的强调孤儿这个角色,也不要过分的强调特殊群体,去标签化,每个人都是普通学生,不论是学生,领导还是老师,只是学校应该的组成部分,都应该受到尊重,学生也是学校的主人,跟老师一起都是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学生能更好,大家可能缺少的是父母,但是这不是生成的必需品,也不能成为你生长的缺憾或者成为你觉得自己跟别人不同比别人不幸运,不如别人的一个必要事件,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要适应环境,都要面对自己独立去成长。
  提出了非标签化的教育取向,从诊断和安置两个环节介绍了学习障碍儿童非标签化教育的实施现状,总结了非标签化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的有关争论,并结合国情的学习障碍儿童教育实践进行了讨论。
  非标签化教育的提出是根据标签理论提(Labeling Theory)出来的,标签理论由Tennenbaum于1938年提出,该理论吸收了符号互动理论的思想,认为个体一旦被贴上某一标签,就会有意或无意地开始接受这个"标签",并对别人的看法予以认同,围绕被标签的角色来认知自己的行为和观念,做出相应的行为。同时,个体被提上标签后,社会对其另眼相看,迫使他与其他真正具有被标签行为的人为伍,形成标签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不仅减轻个体由标签行为而产生的自己与正常人不一样的心理负担,而且标签者的自我形象被加强,标签群体使标签行为合理化。继而,个体会以标签自居,按照标签的暗示行为模式去做,结果将产生出生更多,更严重的标签行为,于是这种最初偶发性的被标签的行为有可能形成持续性,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动辄给学生贴上标签的教育即为标签化的教育。
  教育实践表明,将一名学生贴上"学习障碍儿童"的标签后交送特殊服务,不仅消耗时间,金钱,而且更严重的是可能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导致标签理论支持下的"学习障碍儿童"这一预言的自动实现,使学生产生很多可以与其他儿童不一致的问题行为。
  二、结语
  孤残儿童最主要的是建立心理,在创伤后如何让他们尽快适应,调节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面对孤残儿童不是要觉得只要他们穿的暖,吃的饱,衣食无忧就够了,应该从心理上更坚定他们,心理上给他们治愈。
网站目录投稿:芷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