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文主要论述了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时候,要以课文为载体,自觉的贯穿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磨练学生的意志,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关键词:心育教育;树立自信;熏陶情感;磨练意志 1.培养自信 自信心乃成功之本。只有自信,我们才能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只有自信,我们才能追求卓越,勇攀高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1.1激励。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斯蒂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是告诉,而是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投向学生一份爱、一份期待,通过激励的语言,赞许的目光,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的勇气,从而获得再前进的动力。 1.2赏识。教师给予学生一句不经意的表扬,一个赞赏的目光,一个灿烂的微笑,都会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动力和心理上的愉悦,使学生心里阳光一片。所以,我们应提倡赏识教育,经常发掘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如果我们在学生有了一点进步时多鼓励,取得一点成绩时多表扬,学生就会产生信心。自信就是力量,学生有了信心,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最终就能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 1.3成功。我们要制造机会让学生成功,让每个学生每天都得到一点成功,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快乐。在教学方法上,因材施教;在要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不同;在讲课中,要面向大多数同学;在考试时,以考基础知识为主;在其他方面,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表扬肯定。学生尝到了成功的甜头,学习的劲头就更大,信心也就更足。 需要提醒广大教师的是,应杜绝使用讽刺、挖苦、讥笑、揭短等打击学生积极性的语言,更不要体罚学生。 2.熏陶情感 教师的情感教育制约着学生的求知心理,能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化腐朽为神奇,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情感线索去修养品德,去求知探索。 2.1在讲读中启发情感。我们根据课文的内容,设置情感导语和情感线索,并使之贯穿全文。这样既能使学生自觉的进入学习氛围,也能在情感中求知学知,在情感中陶冶情操。在讲析初中课文《十三岁的际遇》时,笔者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体会学生七岁的梦想,十岁的自信,十三岁的际遇。且不说其文才飞扬的文章,单是她的经历就让人羡慕不已。作者"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而感到自豪……"的誓言令人钦佩不已。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的分析点拨,学生读着这优美的诗句,仿佛看到了历史上的无数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和发展而英勇斗争的雄姿。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会感受到诗人描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脑海中还能浮现出一条历史人物的丰满画廊,也进一步鉴赏到词句的意境美。 2.2在读背中激发情感。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背诵,结合教师的范读,再现作品的艺术魅力,使学生经过形象感受和情感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反复诵读朱自清的《背影》,可以体会作者浓浓的父爱和亲情。背诵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以体会作者"先天下之忧而憂,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和抱负。教师要强调学生课外的反复朗读、背诵,让学生学会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表达情感,理解作者的感情。 2.3在写作中抒发情感。语文学科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优势,那就是写日记、作文。作文是抒情言志的。教学中,如果能让作文真情感人,无疑将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也会使学生更具有人文精神的。 我们可以在作文教学专门训练中培养情感。语文教师可以有意引导学生写作有情感内容的题材,借此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学生的随笔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情感的重要途径。如今的学生情感冷漠已成普遍现象,诉说自己寂寞、没有朋友(也不会交朋友)的学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随笔本应该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语文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要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展笔墨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以引起师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做,既能沟通师生情感,又能培养学生健康情感,还能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因为,"亲其师则信其道",可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日记中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记录成长的故事。通过作文训练,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通过教师自身的情感来影响学生的情感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密切相关。如果一个教师水平一般,但学生喜欢她的课,那么,这个教师的教学成绩就好。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老师,那么,对其所教的学科自然也没有学习热情,成绩就不可能好。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渊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而且还必须有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 3.磨励意志 学生在学习中总会遇到困难,意志顽强的人会迎难而上,而意志薄弱者就会知难而退。因此,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3.1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结合教材介绍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优秀人物的事迹,以及学习周围的典型,从而让学生从榜样中汲取食粮,磨励意志。比如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有意识的推荐学生去看一些有关作者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成功成才的,从而学习作者那种逆境中奋发有为的意志。比如,海伦的《享受生活》,主要体现了作者那种身残志坚的顽强意志,体现了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生命的热爱,对美的追求。此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思考:学习上的失败应怎样看待?如果你现在身处逆境,你会怎么办?以培养学生的正确对待逆境,在逆境中积极进取的坚强意志。 3.2充分发挥媒体的教育作用。有目的的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看影视、读报刊也是对学生进行意志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读奥斯特罗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点军校的《没有任何借口》,可以看央视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感人事迹、""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英雄事迹,可以读中国青年报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的光辉业绩,可以欣赏《工夫熊猫》中的超级肥熊猫"阿宝"克服了自己满身的赘肉和心理的魔障,经过师傅的调教,成长为真正的龙武士的精彩故事。每次活动后在班上组织讨论,让英雄的故事刻骨铭心,以此来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意志。 3.3充分发挥语文活动的教育作用。有效的语文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增强责任感,从而成倍提升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如何设计语文活动课呢?要选好内容,使学生"可以动";要放手,让学生"真正动"。比如通过反复的读书背书培养学生的耐性,通过上台演讲培养其勇气,通过小组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在活动中,老师只是指导者,要让学生唱主角。 当然,每个学生的意志类型和发挥水平是有差别的 ,其可塑性较大,所以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特点,采取对症下药的教育措施,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新课改的要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严峻现实的迫切需求,更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培养身心健康的世纪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