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产品经理干的活,真的就是在探索,但不做探索,断然是不行的,说不定哪天就冒出一个让用户耳目一新的新兴产品。 Peter(郑志昊)的一篇文章《为什么腾讯总能做出好产品》昨天发出,就在朋友圈开始刷屏,果然,今天就是10万+。 文章非常实在,一个人的发展,或者一个公司的发展,好几年的时间,做了几次调整,折腾了很多新项目,仿佛都是在浪费时间,对公司的发展没有太大帮助,然而真正改变组织命运的,就是一个产品或者业务突然杀出来,改变了整个公司的格局。 这匹黑马,看起来是偶然的,其实也有很多必然,其中原因,文章已有总结。 一是腾讯的产品研发机制,让优秀的产品有机会冒出来,并且淘汰不好的产品和团队; 二是腾讯的文化,包容和正向激励,更多团队有机会去尝试新的方向; 三是腾讯对待产品有一种自下而上的环境和氛围,内部讨论问题,无论职位高低,一定有人站出来和老板叫板,大家用理性的逻辑思维来考虑问题,而不是权威和职务。 一个公司可能同时在做好多件事情,每件事情上平均花的时间也差不多,但是,要想让每件事情都极其成功,是不大可能的,只要这些事情有一件成功,就足以带起整个公司。微信是腾讯这些年成功的那件事情。 用户价值为依归:产品成功的土壤 Peter是个非常重视用户体验的人,BLUES加了Peter的微信好友,以前在他担任大众点评总裁的时候,偶尔会发一些用户体验的反馈给他,他总是积极的回应,反馈的速度,都难以相信这是一个公司总裁,可以这么快的回复用户反馈。这一点,或许也是腾讯的产品文化吧,用户价值为依归,最快速的响应用户的反馈。 这个在马化腾身上,也是淋漓尽致,江湖上的很多传说,其实都是真的,例如那个广为流传的段子是:一天早上来到公司,发现Pony(马化腾)凌晨4点半发的邮件,总裁10点回了邮件,副总裁10点半回,几个总经理12点回复了讨论结论,到下午3点,技术方案已经有了,晚上10点,产品经理发出了该项目的详细排期,总共用时18个小时,"腾讯的产品迭代就是一个被马化腾的邮件推着走的过程。" 文章中的一个观点:腾讯文化一方面很包容,另一方面是以正向激励来带动整个团队。腾讯是很强的集体决策机制。Pony(马化腾)的管理风格是:除非他强烈希望干预的事情,否则他都愿意让团队去试,并让不同团队去竞争。 腾讯内部能让团队去做各种尝试,其中很重要的是基于腾讯的经营理念和文化价值观去做事,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倡导正直、进取、合作、创新。 这些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绝对不是口号,而是落实到企业管理者和每一个员工身上。 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注重长远发展,不因商业利益损害用户价值; 二是关注并深刻理解用户需求,不断以卓越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用户需求; 三是重视与用户的情感沟通,尊重用户感受,与用户共同成长。 积极的听取用户声音,获取用户反馈,是产品经理的基础行为要求。早些年的腾讯,在马化腾的推动下,腾讯内部形成了一个"10/100/10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用马化腾自己的话说,"这个方法看起来有些笨,但很管用。" 换到现在,产品经理估计可以问问自己,每个月有加几个用户为微信好友,收集过几条用户反馈,做过几个用户访谈,发现过几个用户问题。 不会做产品,那就多听听用户声音,多到用户场景去进行产品体验,就怕产品经理自己埋头在办公室画原型,然后推动开发上线,上线了,有没人用不清楚,用起来是否爽,更是不清楚;然后,又画下一版原型,推动下一版上线……这样的产品经理是不合格的。 腾讯内部允许多个团队去尝试,哪怕是同一个方向的尝试,大家公平竞争,用产品和数据说话,还不用担心项目泄密,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企业倡导的正直文化。 BLUES于2009年到腾讯做数据运营工作,当时有一个日常工作,就是每天撰写数据日报,然后发送出来,我都很惊讶,这么核心的产品收入数据、产品流量数据、用户活跃行为数据,是发给当时的整个部门,每个同事都能看的这份数据齐全的日报,而不用担心数据的对外泄露,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正直。 进入腾讯的第一天,新员工必须明确腾讯员工高压线,这些是不能触碰的: 故意虚报假账; 收受回扣; 泄露公司商业机密; 从事与公司有商业竞争的行为; 违法乱纪行为; 打听或泄露薪资等保密敏感信息的行为。 那些看不到的腾讯产品 外部用户看到的,多数是成功的产品,其实很多内部产品都在不断尝试新的方向,也有很多产品都没有到放量阶段,在灰度内测阶段,或许就因为一些数据指标达不到预先设定的目标,就被证明没有发展而被取消。 看看下面的腾讯APP列表,有些应用,或许你都没听说过,但说不定,就有那么一两个指不定哪天就冒出来。产品实在太多,只截取了部分。 很多产品经理干的活,真的就是在探索,但不做探索,断然是不行的,说不定哪天就冒出一个让用户耳目一新的新兴产品。 科学决策:有效的产品评估机制让好产品冒出来 Peter总结的三点,腾讯做成好产品的原因,其中第一点,其实很关键,是硬通货,很多公司也在做尝试,确没有杀出来一两个产品,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尝试的路上,缺乏有效的产品评估机制。立项靠老板拍脑袋,中途改变方向,也是凭老板的经验判断,没有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 互娱是腾讯收入最高的部门,曾经的48个月年终奖传说让很多同行羡慕不已。诸多优秀的游戏产品诞生的背后,其实是有一整套科学的决策机制。 下图是腾讯互娱在多年前就开始启用的游戏开发流程(IGD),通过多轮GR评审不断优化产品,保证产品研发质量。 产品下线,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 看到Peter一文,有感而发,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