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高考成绩放榜还在花钱找专家报志愿


  还在花钱找"专家"报志愿?看过这篇文章再做决定吧……
  一)报志愿是影响一生的大事
  高考分陆续出来了,接下来是报志愿的时候了。
  某种意义上看,报志愿的关键性不亚于高考。
  高考,决定了考生能否考上大学、上什么档次的大学。
  志愿,关乎了考生上哪个大学,到哪个城市生活四年,念哪个专业,甚至可能决定考生未来几十年的生活方式。
  凡是影响深远的大事,不能不慎重对待。
  最近,我听说了这么几件事儿:
  其一、去年某考生家长掏了6000元人民币购买了某公司"填报志愿"的服务。最后,志愿还是在班主任老师的帮助下填报的。
  其二、本地某补习机构联合某名牌大学"专家""教授""导师"开办报志愿有偿培训班。报名费用不菲。
  其三、从路边经过,看到学校附近的某机构打出招牌:专业咨询志愿填报。
  其四、刷朋友圈,看到某网友填报志愿的有偿服务信息,标价是每小时咨询费2000元。
  看来不少"机灵人"基于信息不对称,利用所谓的"专业技能",想人为制造消费需求,收割点"焦虑税""智商税"。
  市场经济,有偿服务,倒也无可厚非。
  但,标价是否合理,则另当别论。
  毕竟,一是周瑜打黄盖,姜太公钓鱼,没有人强迫家长来消费;二是也没有物价部门来审核这种咨询服务的收费标准是否合理。
  顿时,觉得是写篇"填报志愿"的普及性、扫盲性文章的时候了。为考生分忧,为家长省钱,整合有价值的信息,就是本篇文章的目的。
  (二)平行志愿填报"so easy"
  信息技术普及以来,高考志愿填报发生了三大变化:
  其一、知分后报志愿;
  其二、平行志愿投档;
  其三、招生数据公开。
  于是,高考志愿填报的难度大大降低了。
  简单、公开、透明、便捷、准确。
  一句话:自从实行"平行志愿"以来,高考志愿填报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简单概括几句:
  志愿填报精准度大幅度提升了;
  脱档、退档现象大幅度减少了;
  高分考生落榜现象基本消失了;
  高分复读生大幅度减少了;
  名牌高校录取分数线的"大年、小年"现象大大减轻了;
  名牌高校投档分之间的等级更加森严了;
  北大清华的高分霸权更加巩固了……
  本文重点不是分析"平行志愿"带来的影响,而是旨在提供"平行志愿"填报的最简单流程和技巧。故以上影响不做解读。
  然而,现在考生的家长们大多是从"顺序志愿""估分报志愿"时代过来的,毕竟隔行如隔山,在极短的时间内(约两周)要完全吃透"平行志愿"的关键技巧和细节,可能未必能游刃有余。
  网上也有不少关于填报志愿的文章和资料,可笔者发现要么零碎不全,要么理论性政策性强,操作性技巧性差;要么晦涩难懂,漏洞百出。
  故,本文以下部分对需要填报志愿的2018届高三考生、考生家长可能会有一定参考价值。
  愿此文能平抑一下"志愿填报市场"的"天价咨询费"。
  (三)几点说明。
  其一、本文数据和案例主要以河南省为例,数据尽管来自于河南,但方法和技巧适用于采取"平行志愿"填报方案的大部分省市。但不适用采用新高考方案的浙江、上海。
  其二、本文数据部分来自于网络,大多来自于阳光高考信息平台,本文提到的数据,考生和家长基本也能通过网络获取,并无必要"购买"。部分数据笔者进行了简单处理。
  其三、本文提到的概念、方案、数据、原则如与读者所在省份不同,可能是各省高考录取方案有细微差别,请酌情结合省情甄别。
  其四、本文重点以本科一批为例,本科二批录取方案基本同本科一批。提前批不作为本文分析重点(提前批第一志愿为顺序志愿,其余志愿为平行志愿,提前批重点是第一志愿要报好,其余志愿基本没用。)。
  其五、本文重点分析普通文科、普通理科,艺术、体育、军事类院校不作为本文分析重点。
  (四)必须掌握的一些概念、原则、流程:
  1、录取批次:
  即高校录取批次。一共分四批,依先后顺序投档。分别是提前批(所有艺术、体育院校和部分一本院校)、本科一批、本科二批、高职高专。上一批次录取完毕,才进入下一批次的投档录取。考生被上一批次录取,即无法参与下一批次投档。理论上每个考生当年只能被一所高校"录取一次"。
  2、平行志愿:
  最重要的概念。以河南为例,本科一批考生可填报6个院校志愿,这6个志愿之间是"平行"关系。对于考生而言,这6个院校之间有顺序先后,但都是"第一志愿";本科二批,考生可填报9个"平行"院校志愿。一批、二批每个院校可填报5个专业,如果考生所有院校和所有专业都填满,理论上考生在本科一批、二批可填报15个院校志愿,每个院校5个专业,共计75个专业志愿。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考生无须填报如此多的志愿。
  难点:平行志愿的投档原则。
  按分投档、遵循志愿是平行志愿的两大投档原则。
  按分投档:按全省考生分数排队,从高到低依次投档。全省第一名先投档,接着是第二名、第三名……第N名。理论上,全省第10000名的档案是全省第10000个投出的。问题在于,几十万考生参加高考,存在大量考生总分并列的情况,比如总分600分的考生可能一共有300人,他们报的志愿也可能很雷同,先投谁的档?这种时候就先看语文,谁的语文分最高,先投谁的档;如果有10名考生的总分相同,语文分在这300名考生中也同时并列第一,再看这10位考生的数学成绩,谁的数学成绩高先投谁的档案;依次类推,接下来再看英语成绩,最后看综合成绩。所以结论是:在总分相同的情况下,语文成绩好的考生占优势,语文在高考录取中的"分数含金量"最高。
  总结:平行志愿的第一原则是"分数优先""保护高分",避免高分考生落榜、脱档。
  遵循志愿:投档时按考生填写的志愿顺序从前到后投档。以本科一批为例,考生共可填报A、B、C、D、E、F六个志愿。先投考生的A志愿,A志愿无法实现,再投B志愿,B志愿无法实现,就再投C志愿,后边依次类推直至F志愿。如果F志愿也无法投档,则进入"征集志愿"或等待本科二批投档。
  举例:河南文科考生小明高考成绩位居全省第60名,他在第一批志愿填满了6个志愿,依次是A志愿-北京大学、B志愿-清华大学、C志愿-复旦大学、D志愿-人民大学、E志愿-浙江大学、F-志愿南开大学。
  (1)、轮到小明投档时(他是全省第60位投出档案的考生),先看小明A志愿(北京大学),假设A志愿(北京大学)当年在豫文科招生计划为30人(2017年北大在豫本科一批招生计划确实是30人),正常情况下,比小明成绩靠前的59位同学会有不少于30人在A志愿上同样填报北京大学。如无意外,轮到小明投档时,北京大学在豫招生计划已完成。故小明A志愿无法实现。
  (2)、此时即再投小明的B志愿清华大学,B志愿清华大学一般在河南每年只安排2到4个文科志愿,故正常情况下,小明的B志愿也无法实现。
  (3)、此时再投小明的C志愿高校复旦大学,如C志愿也无法实现,就接着看D志愿人民大学。根据往年情况,复旦大学和人民大学在豫招生总计划会超过50人,所以,如无意外,小明以全省第60的成绩,他的C或D志愿基本能保证(小明的排名数值60小于北大+清华+复旦+人大的招生总计划数)。
  (4)、至于后边的F、F两志愿,对于全省第60名的小明来说,仅仅就只是个保险箱而已。
  难点:对于考生的录取而言,是否被某所高校录取,只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他本人在全省考生中的位置;其二、他是否恰当的安排了自己六个志愿的先后顺序。
  举例:小华670分全省第60名,小强669分全省第61名。小华A志愿为北京大学,B志愿为人民大学;小强A志愿为人民大学,B志愿为浙江大学。投档的顺序是先投小华的档(因为他的名次更靠前),小华A志愿北京大学无法实现,B志愿人民大学顺利录取。接下来再投小强的档案,此时假如小华是人民大学在豫招生的最后一人,则小强的档案无法投入人民大学,只能转投他的B、C等志愿。
  突破关键点:尽管小强把人民大学放在了A志愿,即第一顺位上,小华把人民大学放在了B志愿,即第二顺位上,但因为小华总分比小强高1分,名次高1名,故人民大学的最后一个招生指标留个小华,而不是小强。
  理解这个关键点,也就理解了"平行志愿"和"顺序志愿"的根本区别所在:平行志愿是按分数高低投档,先排分,再看考生本人的志愿顺序,不看其他考生的志愿顺序;顺序志愿是各高校优先录取把本高校填报在第一志愿位置上的考生,即把第一志愿报考本高校的考生档案集中起来,再按分数从高到底投档录取。
  过去"顺序志愿"的模式下,志愿叫: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第三志愿,这个顺序是重要性排序。由于各高校都优先录取第一志愿,往往第一志愿就完成了招生计划,故重要的是第一志愿,基本上二、三志愿没啥用。一旦考生第一志愿落空,如无调剂或征集志愿,高分考生基本就等于落榜。所以,顺序志愿情况下,高分考生落榜复读的情况是正常现象。因此,过去考生报顺序志愿,第一志愿和二、三志愿之间,往往梯度非常大,大致相当于北京、郑州、林州之间的落差,或者是飞机、汽车、三轮车之间的落差。
  现在"平行志愿"则完全不同了,志愿叫:A、B、C、D、E,这几个字母的意思是,他们之间是"并列""平行"关系。各高校不是优先录取第一志愿报考自己的考生,而是优先录取剩余可"自由投档"考生中分数最高的考生。对于高校而言,无法获悉考生是将自己排在第几顺序上,只知道哪个考生的分数高,就优先录取哪个考生。所以,现在考生报志愿,志愿之间的梯度可以大大减小,大致相当于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厦门之间的落差,或者是奥迪A8、A6L、A6之间落差。
  重复难点:考生把某高校排在哪个位置,只对自己产生影响,无法对其他考生产生影响。除非两名考生的总分完全相同,且语文、数学、外语、文综四门的单科成绩也完全相同!这种概率几乎等于零!
  有的文章将投档过程比喻为进站上车,考生凭考分进站。招生办就是个停车场,各高校相当于停车场上的大巴,大巴上的座位相当于高校的专业。全省第一名先进站,他可以选最好的大巴(上最好的大学),挑最好的位置(专业);全省第二名接着进站,如果他的A志愿和全省第一名相同,那他可能就学不到和省第一名相同的专业了……。总之,名次越靠前,挑选的自由度越大,名次越靠后,挑选的自由度越低,或者上了想上的大巴(大学),或者即便上了车,也挑选不到好座位(专业)。这种比喻总体靠谱,但不完全科学。各高校招生的人数、专业数不同,所以开来的车型、座位数也不同,有的来的是跑车,只有俩座位(只招俩人),有的来的是一列超级大巴,能装下几百号人(招几百人);有的大巴内部座位之间票价相同(没有专业级差),有的大巴座位之间票价不同(有专业级差);有的大巴内部座位可移动(专业能调整),有的大巴座位是固定制(无法调专业)。
  3、院校梯度和专业级差。
  如前所述,"院校梯度"是指平行志愿之间尽管是"平行""并列"关系,但也应适当拉开梯度,但这个梯度比可以顺序志愿时代小很多。
  例如,小红的成绩是全省第1000名,那去年投档最低分在800-1100名的高校,可以作为"冲一冲"的志愿;去年投档最低分在1100-1300名分的高校,可以作为"稳一稳"的志愿;去年投档最低分在1300-1500名左右的高校,可以作为"保一保"的志愿。
  "专业级差"是指在某高校的5个专业之间,存在着减分录取的安排。举例:某考生小张填报的A志愿高校的五个专业依次是金融、新闻学、经济学、英语、法学。若该校金融专业只录取1人,小张是入围该校考生中的第4名,前三名中已有人在第一顺序上填报了金融学专业,则金融学专业无法录取小张,此时再投小张的新闻学专业,但要减掉小张原始分1-3分(各高校具体分差不同。)投档,和那些把新闻学放在第一顺序的考生竞争,如果竞争失败,则再投小张的第三专业志愿,即经济学专业,但此时要再减去1-3分,和那些把经济学专业放在第一顺位的考生竞争。依次类推,直至最后一个专业志愿。如此设计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考生扎堆填报"热门"专业,导致所谓的"冷门"专业无人填报。故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院校之间的梯度可以小一些,但每所院校内部,专业之间的级差要大一些,以防止被屡屡减分投档。
  4、"服从调剂"和"征集志愿"
  已被高校提档,却填写了"不服从调剂",在分数较低的情况下,很容易被退档。退档的结果是错过整个批次的投档机会,将只能参加"征集志愿"或转入下一批次的投档。
  故,无特殊情况,建议服从调剂。尤其是分数较高的情况下,毕竟在现在的一本大学,先入学,再寻找机会转专业,也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
  征集志愿。有少量高校未完成招生计划,同时同批次又有一些考生因种种原因未被任何高校录取。此次这些高校通过招办发布征集志愿,未被任何高校录取的同批次考生可通过网报系统完成征集志愿的填报。好处是避免进入下一批次的投档;缺点是这些高校的水平在同批次中往往不太具备竞争力,但一般也比下一批次高校要强一些。
  (五)填报志愿应做好的数据准备和操作顺序。
  填报志愿,就是对比数据的游戏,没有掌握充分的数据,志愿无法准确填报。知道自己高考分数后,具体还应该准备哪些数据呢?以下按报志愿的顺序来,逐一说明。
  其一、弄清自己的全省排名。
  报志愿的前提是,是知道自己的全省排名。高考成绩公布的同时,各省招生办(考试院)会对外发布全省高考分数一分一段表,通常在本省招生考试网的显著位置都提供数据下载。如下表(2017年高考河南文科考生一分一段表部分数据截图):
  通过该表,很容易就能获知自己的全省排名。同时,招办下发的成绩单上,一般也有考生的全省排名信息。
  其二、圈定适合自己报考的高校范围。
  假设你的排名是全省第10000名,你需要圈定前两年最低投档分大致在全省10000名上下的高校,比如从9000名到14000名。为保险考虑,也可以圈定平均投档分在9000-13000名的高校。这个数据在各省招办(考试院)的官网上一般也提供下载。如下表(河南省2017年理科的部分数据截图):
  从这些投档统计表中大致可以圈出自己可以填报的高校范围。重要提醒:一定要用"投档位次"来圈定高校,切莫用"投档线差"来圈定高校,前者比较精准稳定,后者每年变化比较大。方法是:可以用上两年的高校投档分,比照当年的分数段表,推算出上两年该高校的最低投档位次。若考生今年的全省排名数值比这个位次小,基本上就能保证入围该高校的投档。举例:武汉大学去年的投档最低分,折合去年的全省位次是第2000名,你今年的全省位次是第1800名,那你填报武汉大学被录取,会是一个比较靠谱的大概率事件。
  笔者曾进行过二次数据处理,将各高校在豫投档分转换为了当年的全省位次。这就是选报志愿的最精准参考数据。如下图(部分数据截图):
  上表最后三列分别是该高校在河南当年投档最高分位次、投档最低分位次、投档平均分位次。按最高位次填报可任意挑选专业,按最低位次填报能被录取就万幸了,按平均位次填报基本可以保障专业。
  注意:在合理位次范围内,一定要尽可能多圈定一些高校。
  其三、缩小包围圈。
  在上一步圈定高校范围内继续做减法。依据城市、高校排名、专业强弱、交通和经济成本、个人生活等方面全面权衡。逐渐缩小包围圈。
  同等条件下,优选一线大城市,甚至学校稍弱一些也可以,比如211的上海大学的竞争力高于985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甚至也高于东北大学、兰州大学,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985的一般专业和211的优势专业,视情况而定;
  能上985,不上211,能上211,不上普通一本。这两句话第一句未必靠谱,第二句则有些道理。
  综合性大学的一般专业与行业高校(如外语类、工科类)的强势专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某些外省高校在当地是二本,在考生所在地却混入一本批次招生;有的外省高校在当地是一本,在考生所在地却低调地到二本批次混饭吃。前一类高校要警惕,后一类高校性价比可能比较高。
  判断专业强弱要多方考察,如专业排名,是否是国家、省重点学科;该专业是否有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同时到该校网站上查询资料,或联系老乡学长详细咨询就业率等情况。不可轻信高校招生办宣传人员的花言巧语。
  当然,没事儿要多翻翻那本报考大厚书。
  其四、利用好网络信息资源。
  如本省教育厅官网、招生办或考试院官网、阳光高考网、新浪高考频道等,包括各种公众号资源。
  (六)填报志愿是个低技巧的力气活。
  总结为几句话吧:
  提前批碰运气,就高不就低;
  一批重在A B, 稳妥中敢冲击;
  CD志愿要保证,学校专业兼顾;
  EF万不可大意,本批同意调剂。
  万一需要征集,或许也能捡漏;
  二批泥沙聚下,也能沙里淘金;
  9个高校任选,专业优先为宜;
  要是高职高专,一定去大城市。
  综上所述,在知分报志愿且平行志愿的情况下,报志愿既轻松又简单。就是个略有技术含量的力气活而已。
  报志愿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大学能继续学习。如果仅仅是把大学当成游戏场、美容院,这样的上大学,意义不大。
  愿此文对今年的考生有点滴帮助。
网站目录投稿:碧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