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林则徐禁烟后如何落入英国人设的战争陷阱


  林则徐 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禁烟:义律的对策
  1839年3月10日,禁烟钦差大臣林则徐一路风餐露宿,舟车劳顿,终于抵达广州。
  早在林则徐抵达广州之前,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巡抚怡良早已雷厉风行,在禁烟一事上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两年多的时间里共查获鸦片60余万两。这个数据在当时已经算得上是全国之最了。不过,如果和这一时期鸦片走私流入中国高达8.1万箱这个数字相比,可就显得九牛一毛,不值一提了。
  无疑,这意味着,继续使用传统的禁烟手段,如捉拿烟贩、查抄烟馆、驱逐运烟趸船等,已经不可能完成道光皇帝交下来的"鸦片务须杜绝"的使命。
  林则徐决定采取新办法。按照清朝的规定,到广州来的外国商人,只许和政府指定的行商们交易。所以,抵达广州的第八天,林则徐就召集行商们开会,颁布严谕,责成他们传谕外国商人,将贮藏在船上的数万箱鸦片全部上缴。
  行商们以为这又是一次清朝官员索要贿银的例行公事,他们没把林则徐的命令真当回事,连续几天,外国商人们毫无动静。
  3月24日,林则徐做出了最后的决定。他宣布终止了广州的一切中外贸易,继而封锁外国商人集中的商馆区,断绝了里面的各种供给。也就是说,林则徐将一个达6.6万平方米的大商馆区变成了一个大拘留所,其中约350名外国商人被统统关了禁闭。
  没水喝,没饭吃的滋味自然不好受。英国驻华商务总监义律在三天之后,终于决定屈服。他以英国政府的名义,劝告英国商人把鸦片交给他,然后由他交给中国政府。
  义律的表态让林则徐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同时也让被困在商馆区的英国商人们大为兴奋。林则徐认为禁烟总算有了结果,但如果他了解了英商们为何兴奋不已,也许,他就轻松不起来了。
  英商们之所以兴奋,是因为义律的举动,意味着英国政府已经决定保护他们的利益。他们的鸦片本来就是用来卖的,至于是卖给中国人还是英国政府,并不重要。既然政府愿意出面收购他们手里的鸦片,他们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他们爽快地答应了交出库存的鸦片,甚至于将那些还在运输途中,尚未抵达广州的鸦片也一并报了上去;少数几个美国商人见机,也通过关系,把自己的鸦片转让到英国商人名下,以求减少损失。结果是:林则徐收缴到了比他想象中更多的鸦片。
  但这绝非好事。
  3月27日上午,林则徐接到了义律的禀帖,表示愿意交出鸦片。林则徐和他的同事们完全没有意识到:从这份禀帖开始,他们掉入了战争的陷阱。这份禀帖改变了林则徐此行使命的性质,原本针对外国商人的反鸦片走私的行动,从此变成了中英两国官方间的交涉。
  同一天,林则徐还接到了外国商人们集体签名的禀帖。帖子里面说,林则徐所传达给他们的许多事情,相当复杂,他们自己不能做出决定,所以恳请林则徐去找各国的领事、总管"自行办理"。林则徐同样没有发现其中的奥秘,他愉快地接受了外商们的建议,此后,他的所有交涉都直接针对着各国的官方。这也就意味着:从这一天开始,站在林则徐对面的,已经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鸦片商人,而是站在他们背后的各国政府,英国政府则首当其冲。
  按照中国传统官僚体系的评价标准,林则徐两袖清风、实心办事,是典型的模范官僚。但可惜的是,他对近代西方的基本外交经验几乎一无所知,所以,他在不知不觉中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一场本来完全可以界定为中国内政的禁烟运动,升级成了中英两国的外交冲突。而恰恰是这个错误,给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最基本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英国议会是不可能通过对华使用武力的提案的。
  后果:林则徐的判断
  义律代表鸦片商人缴出鸦片,意味着林则徐收缴了英国政府的财产。对于义律,很多近代史研究者都有意为之翻案,说他本身也是一个对华鸦片贸易的坚决反对者。本文无意于讨论义律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但在1839年4月3日他写给英国首相巴麦尊的报告里,已经提出了十分具体的侵华计划和赔偿要求。
  6月中旬,虎门的空气里弥漫着浓重的鸦片和石灰粉混合而成的味道。林则徐在那一刹那,登上了民族英雄的至高点。但他却完全没有意识到,一场即将改变中国命运的战争,已经从伦敦和印度起航了。
  5月1日,正在虎门忙着收缴、处理鸦片的林则徐对形势作了这样一番判断(译文):"到省之后察看夷情,发现他们外表看似很桀骜不训,但内心里其实很怯弱。很多人担心禁烟会招来战争,岂不知这些人远涉重洋六万多里,到这里经商,主客之别、众寡之分,普通人一眼就能看清楚。他们固然船坚炮利,但也只是在海面上拥有优势,进入内港就没用了。广州门户重重,有很多天险可以倚仗。再说,即便没了鸦片贸易,只做正经买卖,他们也能够挣到三倍的利润,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他们也不会选择战争,而舍弃这个码头的。"
  自从成功将本属中国内政的禁烟行动转变成两国政府间的交涉之后,义律的态度就变得日渐强硬了起来。为此,林则徐又专门在奏折里面提醒道光皇帝(译文):义律这个人来华多年,向来狡猾,还经常购买我们的邸报(相当于中央级的内参资料)看,他知道我国对于"边衅"这种事情很敏感,所以希望借此恐吓我们,还到处收买汉奸,散播谣言。林则徐向道光打了包票:他们万不敢以侵凌其他国家的手段来窥伺我中华大国,因此,皇上千万不要上了义律恣意恐吓的当。
  林则徐对自己的判断极有把握。9月5日,他写信给自己的好友,广东巡抚怡良,信中对义律近期所表现出来的强硬态度极为不解(译文):"然而我私下里替义律着想,他是没有任何出路的,就是不知道他为什么至今还不肯回头。"
  澳门的葡萄牙人那里传出消息,说英国已经从本土和印度调集了12艘军舰来华。对此,林则徐嗤之以鼻,他告诉澳门总督(译文):"这些谎言,都是义律他们编造出来的,根本不值得讨论。"
  这种极端的自负一直持续到1840年4月。那时候,英国将对华采取武力手段的消息已经路人皆知,美国领事找到林则徐,告诉他,英国军舰将在6月份封锁广州港,所以,他要求中国方面尽早让美国船只进入港口,开仓卸货,以避开战事,减少损失。对于来自美国官方的正式消息,林则徐仍然不以为然,将其称之为"谣言"——没有基本近现代外交经验的林则徐,根本无法体会出美国领事话里的官方味道。
  6月份,英国抵达广东沿海的战舰已有四艘,但林则徐却在给皇帝的奏折中说:"这些船虽然装备了较多兵器,但其实只是运载鸦片的船只而已",居然将战舰视为商船,将一场即将爆发的改变中国命运的战争,视为一次大规模的鸦片走私。林则徐最后的总结是:"诚如皇上所说,他们不可能有什么举动"。
  7月17日,林则徐的这份报平安的折子抵达紫禁城。此时,英军已经占领舟山12天了。
  战争:清军的准备
  尽管不相信,可战争真的来了。
  实际上,从1839年9月份开始,中英之间就摩擦走火,开始频繁出现武力对抗。到次年6月鸦片战争真正爆发,期间九个月的时间里,广东海面上先后发生过大小不等的战事共七起。但这些零碎的战事都没有引起林则徐的警惕,相反,在向道光汇报这些战事的战果时,林则徐的报告存在着严重的夸大和吹嘘嫌疑。例如:
  (1)1839年9月4日的九龙之战,林则徐奏报朝廷说,清军死2人,伤4人,船舰稍有损伤;击沉英舰1艘,击毙英军17名。英军方面的统计数据却是仅受伤数人。
  (2)1839年11月3日的穿鼻之战,林则徐的报告里说,战后在海里"捞获夷帽二十一顶",己方三舰进水,一舰起火但很快被扑灭。英军义律方面的报告却是:击沉清军三艘军舰,另一艘火药仓被击中而爆炸,另有多艘明显进水,英军没有人员伤亡。
  当然,林则徐报告里的水分,究竟是他自己加进去的,还是前线指挥官曾经向他虚报过战功,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无论是哪种可能,无论林则徐是否确知前线战事的真实情况,总之,这些战事都没有引起他的注意。他一直认为,与清军交战的对手,只是那些没有得到英国当局命令,私自来华的一些军舰和走私商船。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已经在和英国这个国家交战了。
  不过,这些零碎的战事还是促使林则徐做了一些战争准备。在给道光皇帝的折子里,林则徐认为,清军水师仍有在海上全歼英国舰队的能力,但水军远出海面,后方难免疏漏,为防万一,不如"以守为战,以逸待劳",自然百无一失。对此,道光深表赞同。
  随后,林则徐对广东沿海的炮台也进行了检查、加固,加强了许多炮台的火力密集度,也在某些关键关隘设置了第二、第三道防线。利用炮台抵御海面势力入侵是很传统,也很有效的战术,但林则徐的所有防御措施都忽略了一个最致命的问题:所有的炮台都无力防御登陆英军从其侧后方发起的地面攻击。而恰恰是这个漏洞,后来给清军造成了致命的伤害。
  为什么林则徐会留下这么大的防御漏洞?
  林则徐在1839年9月递呈给道光皇帝的一个折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问题。林则徐在折子里说(译文):"夷兵除了枪炮之外,击刺步伐都非其所长,他们还裹腿缠足,装束严密,两腿屈伸都很不方便,如果上岸的话,就更加无能为力了。所以,他们并非不可战胜的。"
  1840年8月,定海失陷,林则徐向朝廷献策,建议高额悬赏,激励军民奋勇杀敌,他居然说,因为英国兵的双腿构造与中国不同,屈伸艰难,所以,他们只要一倒下去,就根本爬不起来。基于这种认识,林则徐认为,英国军队根本毫无陆上作战能力,自然完全不必防御他们登陆作战。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然而即便是他,在1840年这样的关口,仍然荒诞至此,悲耶,叹耶?
网站目录投稿:妙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