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火把节是什么时候


  火把节的日期,各地一般都比较统一地定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对此,凉山彝族有关火把节的古谚语说:(猪月朔九夜,日子不用选。)其意思是说,每年的猪月也就是农历的六月,朔九夜就是初十五后的第九个晚上,这一天的日子不管属什么,也不管日子好与坏都要过火把节。
  虽说火把节是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但由于各地习俗的差异,所以,节日的选定,举行活动的日子都有所不同。
  据介绍,普格县乡村中火把节较闹热的中心—日都地撒一带所选的日子,是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那个属"龙"的日子。据说这是一个非常吉祥的日子,龙日路卧饱龙,年底会有一个丰收饱肚子的好日子。(阿凉子者(火把节的日子),(螺髻山报)1985年2月。)彝族算日子一般是以十二生肖(属相)来推算日子,即一个月的第一天以鼠日为首以此类推,这一套记日方法与初一至三十的记夜方法是配套的,如初一如果是鼠,那么三十的一天为蛇,所以一个月不管月大月小皆为三十天,上个月的月尾一天为蛇的话,下个月的初一应为马,以此类推下去。
  关于月份名称,由于历史原因,各地彝区推算月次并不一致。凉山彝族地区没有正月、二月、十二月之说法。一般以十二生肖名称加时间词"月"来计算月的先后次序。月份生肖名称一般排列的次序应该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相当于汉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但是不知何故,凉山彝族圣乍地区通常以位于第七位的"马"为首。
  不仅如此,而且凉山彝族"圣乍"、"所地"、"义诺,’三大支系间的"首月"即"正月"生肖排列次序也不一样。毛绮如(大刁谅山夷家)(四川省建设厅1942年。)一书说:"夷人记算历法,既如此简单,故不论男女老幼,均能详记和推算。惟因无历书记载,至年代久远,难免各地发生差错,刻下以各地夷人计算之历法比较,记年完全相同,记月则差错有三种,如宁属夷人之马月,则挨云南边境之夷人,巳为羊月,而雷(雷波)、马(马边)、屏(屏山)、峨(峨边)之夷人又巳为猴月矣。至大凉山亦不统一,或与宁属相同,或与雷、马、屏、峨一样,各记各月不相纠正也。"
  以上所说的宁属夷人即圣乍支系地区以"马"为首,靠近云南境之夷人即所地支系地区以"鸡"为首,雷、马、屏、峨之夷人即义诺支系地区以"羊"为首。
  凉山彝族月历与云南和贵州彝族月历比较,云南、贵州部分地区的月历与凉山的相同,有些地区则不同。
  由于各地彝族月历不同,所以彝族火把节就定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从民间到大多数史志中的记载都是这样的。
  然而近年来学术界对彝族火把节日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对此争论不休,所以很有必要提出来进行探讨。
  有关学者不顾火把节日期的事实,说什么"云南星回节(火把节)虽有十二月和六月两个时间,但是由于这两个月均可视为岁末或岁首,也就是说均可为年节,所以,即使把时间定为六月,其意义与‘星回岁终’的十二月也没什么两样。"(徐兴祥、杨新旗(星回节传自中原考),(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陈久金、卢央、刘尧汉(彝族天文学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说:"星回节是在当时民间通用历法的岁末。……因此,这里的星回节显然是在隆冬季节,与《太平广记》十二月十六日之说相合。由此可证,南诏时代大理和昆明地区的星回节是在隆冬季节,并没有用松脂粉往火把上撒的活动。……火把节就是彝族的新年,上面已经论证过了。按照传统的方法,将彝族新年译为星回节是很合理的。但又为什么将火把节称为星回节呢?
  很简单,因为过节时的一项重要活动是洒松脂粉,它给人们造成很深的印象,久而久之,火把节就成为星回节的一个通俗称呼流行开来,以至掩盖了这个节日的真实意义。然而,了解内情的人仍称之为星回节。"不得不让人觉得这个问题奇怪。虽然陈久金等人围绕星回节是火把节说了很多,却仍然是在绕弯弯,并没有说明为什么十二月之说和六月之说的关系,其中自相矛盾的地方显而易见。特别是。星。回节和火把节的关系问题,《彝族天文学史》中一会儿把两个节日说成一个,一会儿又把两个节日说成两个。
  该书第189页说:"很显然,无论是星回节还是火把节,都是汉族人对彝族新年节日的称呼,前者重在节日的性质,后者表现节日的活动,两个名称都各有道理,我们只想提出,火把节的名称比星回节晚得多,而且专指夏季那个星回节。"言外之意冬季还有个火把节。诺海阿苏(彝族火把节起源于冬季星回节》((彝族文化)1988年年刊。)一文说:"火把节时间一般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六到二十七左右。……火把节真正的起源是星回节。……这样说来彝族一年有两个星回节,一个在六月,一个在十二月。彝族为什么有两个星回节?"作者自问自答道:"就是说彝族一年过两次年,六月一次,十二月一次。为什么一年有两个星回于天而除夕日?这在汉文文献中是很难找到答案的,可是在彝文文献中还可以找到依据。"据作者介绍,彝文文献中有哪一个月该做什么活路之类的语句,作者认为找到六个月为一年的证据了。可是仔细一看便发现并不是什么六个月为一年的证据,文献只是说六个月庄稼就该成熟了,并未明确六个月为一年的论述。何况只是孤证。当然彝族历史上假如真有六个月为一年的历法作为旁证,那么作者的上述说法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时至今日从未发现与此相关的六个月为一年的任何线索。显然,大家一看就知其说法是牵强附会的。
  文郁成(彝族的火把节)(载(节日的传说)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一文说:"每年一到彝历虎月(农历七月),位于大凉山下的布拖坝子便老少云集,热热闹闹地过起了火把节。"很明显地把凉山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过的火把节按照"所地"布拖地区推算月历法把它误载为农历七月。
  另外,有些史志和一些资料也把火把节的时间记载为十二月十六日、六月六日、七月、八月。
  宋《太平广记)引(玉溪编事》:"南诏以十二月十六日谓之星回节,游于避风台,命清平官赋诗。"这条材料很值得探讨,因为再也很难找到同时期或之前之后的有关材料的记载。火把节既然是大多数彝族地区的一个普遍过的节日,那么至少应该不会只有这么一条孤证材料。另外从时间上来看,它距南诏时期已经较久远了,可以说有误载的可能,或有张冠李戴之嫌。例如(贵州通志》就把"彝族年"也说成是过火把节。这种现象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的彝族习俗不深人了解造成的。例如:
  弘治(贵州通志)普安府风俗:"州志:夷人每岁以冬夏二季月二十四日为火把节,屠-}F宰牛,以祭其先。小儿各持火炬喧戏于市,如上元,除岁然。"
  值得注意的是,史志中往往把"年"说成"节",把"节"也说成"年"。由于当时的一些文人对彝族年和火把节不了解,或穿凿附会互相传抄,以讹传讹,所以出现了不少以火把节为"年"的误载误传。
  故上述所谓"夷人每岁以冬夏二季月二十四日为火把节"和把火把节说成"彝族年"都是错误的。
  众所周知,彝族历来比较隆重和统一的重大节日有两个,一个是"彝族年",时间大约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份左右。《蛮书》
  记载:乌蛮"每年十一月盛会,造酒礼,杀牛羊、亲族邻里,更相宴乐,三日内作乐相庆,惟务追欢,户外必设桃茹,如岁旦然"这讲的是彝族过年的情况,说明彝族十一月份过年十分古老,直到今天有许多地方的彝族仍在十一月份过年。另一个则是"火把节",时间固定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而且火把节在热闹程度上比彝族年更为隆重。
  有关火把节的日期和内容,在四川、云南、贵州一些史志中有较详细的记述,同时对有关彝族习俗也有不同程度地描述。
  除明清之际的方志中记述火把节习俗外,现代有关专家学者在调查彝族社会历史时都注意搜集有关火把节的资料和其它材料,这些材料无疑对研究火把节习俗具有一定的价值。现摘录部分材料如下:
  "六月二十五日火把节。火把节是在秧苗栽下田后举行的。
  这天傍晚,农民点燃火把,照田照沟,照屋里的阴暗地方,照房前房后。他们认为火把节过后,秋风就要来了。火把节可能是农民防虫灾的原始习俗,一直流传下来的。(吴恒、李壮伟(巍山县举雄村彝族社会调查),载(云南彝族社会历史调查》1963年内部资料本。)关于火把节的起源,传说很多,县志上也有记载,这里不细说。
  "六月二十四日这天白天,农户们都要在各自的田头地头杀鸡祭祀,祈求丰收。所祭为玉麦祖,为玉麦神叫魂。祭时在地里以土块搭一小楼台,象征来年丰收之兆,表示谷米满仓。入夜,点燃松炬。哀牢山彝族全寨扎一个大火炬,有桶般粗细,立于旷地中央。然后每家都点燃一把小火把,放在大火炬的周围,大家围着燃烧着的熊熊火炬,舞蹈欢歌,尽兴而散。"(杨剑、李凯(景东县彝族社会调查》,载(云南彝族社会历史调查)。1963年资料本。)"在四大节日中,以火把节最大,但本寨以及附近彝族,在相当年代以来已不很举行。据说在本寨一区东山下彝族地区过去不过这一节日,但在节日里一般也无突出的活动。"(邵献书(宣威县三区戛立乡长房村彝族社会调查),载《云南彝族社会历史调查)1963年资料本。)"阴历六月二十四日过火把节,这是撒尼人热闹的大节日,在这一天男女青年要抬着火把,尽情地跳乐歌唱,寻求对偶。"
  "阿细最盛大的节是过老年和火把节。在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二十四过到三十,过节前农民也要好好地准备一下,赶紧料理生产,欢乐地跳乐几天。‘阿细跳月’是阿细人民最喜欢也最闻名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跳月’又名‘跳乐’,阿细语称为‘高斯必’,即快乐地跳的意思。这一集体舞,阿细青年男女老幼都喜欢跳,据说它是近十几年来由阿细古老的民间舞蹈‘老人舞’
  发展而来的。在盛大的火把节里,各村的人常聚集在一起进行各种娱乐,‘跳月’是不可缺少的项目之一。平时则是在月亮上升的时候,一群男女青年便集中在松林里,空场上,男人用小笛吹起动人的旋律,大三弦也弹起热情有力的节奏,这时就有姑娘们唱着轻快的歌曲,拍着手热情地迎上来,于是热情奔放的‘阿细跳月’便开始了。人们往往跳到深夜,直到天明。他们常常通过跳月来互相认识并进行恋爱。跳月时有乐器伴奏,有高音笛、低音笛、月琴、二胡、小三弦、大三弦以及低音三弦等,这些乐器都能掌握,边奏边跳。每种乐器的奏法都具有显着的民族特色,特别是高音笛的带有装饰滑音的演奏法,成为突出的民族特色。
  阿细跳月在八十多年前,那时节奏比较慢,跳月只在公房和晚上去树林里进行,不能让父母、长辈们看见,是一种谈情说爱的娱乐活动。那时唱的多跳的少,多半是两人对跳,后来发展成了普遍性的集体舞。人们常常流传这样一句话‘阿细人到哪里,大三弦到哪里,哪里就有快乐。"’(柳春(阿细人的文学艺术情况),(云南彝族社会历史调查)1963年资料本。)"火把节,彝族名‘甲火格’,于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这天,任何人不得下地劳动,有钱人家杀猪(30斤以下),平常人家杀羊,贫穷人家杀鸡,再穷的人也得吃一顿好饭,以资庆贺。宰羊和鸡时不用刀杀,必须掐死。宰后,全家人围坐在火塘前面,由一人手提全猪、全羊,在围坐人头上向左绕七转,向右绕九转,预祝全家平安,免除百病。接着将鸡头拿在手中,在自己荞地里游转数圈,并取少量新荞(此时部分荞子已经成熟)回家,做成把把,连同酒肉敬献‘马都’(灵牌)。"(王承权、詹承绪(宁菠彝族自治县跑马坪乡彝族社会经济调查》,载(云南小凉山彝族社会经济调查)1962年资料本。)"夷人节日极少,相传凉山有所谓火把会……惟在每年八月立秋之后,处署之前,约当阴历七月,夷人之六月,夷家男皆上大凉山黄茅埂剪羊毛。"(常隆庆《马峨屏调查记)1964中女年)。
  我们从以上这些实地调查材料中可以看出火把节的日期和活动内容基本上是与早期记载相符的。
网站目录投稿: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