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新闻报道:今年国庆节前,家住广州的江女士参加了儿子就读的中黄(黄埔)小学举办的家委会竞聘。为了给孩子最科学的教育,四年前她将重心从事业转移到家庭后,一直坚持阅读或上学习班,"每天学习时间不低于5个小时"。如今,江女士的家中已经有1000多本关于教育、亲子、个人成长及管理类书籍,谈及英国、美国、日本等各国教育理念和方法,她也能娓娓道来。正是凭借着不懈的坚持和优秀的学习能力,江女士从120多位优秀新生家长中脱颖而出,成功进入本届中黄小学家委会学习部。对于此次竞聘,江女士感慨道,尽管参与竞争的每一个家长都有不俗的履历(有的是做在线教育平台的创业者,有的是全球500强的企业高管,还有高科技领域创新型人才),但在竞聘现场,没有人拿职位或者是身价做文章,而是比学习。(10月15日澎湃新闻) 近年来,家委会几乎成了学校的"标配"。在组建家委会的过程中,有些学校为了规避"杂音",常常将与学校契合度高的"好好家长"作为优选对象;有些学校为了眼前利益,往往将家长的职位、财富、人脉等外在条件设为聘任前提。这种夹带"私念"的家委会,一段时间内或许能够为学校工作带来一定便利,但时间一长,家委会的形象必然会在家长们心目中大打折扣。另外,家委会中"习惯性配合"的家长一旦占多数,学校管理者便很难听到有价值的声音。职位、财富、人脉一旦成为入选的前提,家校之间的利益交换便在所难免。这不仅违背了家委会的根本定位,还会给学校的声誉带来负面影响。 反观中黄(黄埔)小学家委会的筹建,除了应有的程序正义,在选拔标准上更是超"凡"脱"俗"。通过"拼学习"竞聘家委会成员,将学校尊重知识、崇尚学习的教育理念展露无遗,同时,也将真正优秀的家长吸收到家委会中。这样建立起来的家委会,不仅能够发挥家校联系的"纽带"作用,在引导家长学习、指导家庭教育方面也一定能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选出学习力强的家长进入家委会,可以让更多父母明白:好家长是"学"出来的。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们一旦明白这个道理,必然能够尽可能抓住机会为提高自己的家庭教育水平"充电"。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如果父母爱上了学习,孩子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持续强化,家庭便能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有了一个个家庭学习共同体作背后的支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自然不成问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常见的家委会组建过程,这种通过"拼学习"组建家委会的做法堪比一支镇静剂,能有效消解家校合作中的浮躁。这样的做法若能得到推广,不仅对学校发展难能可贵,对教育改革发展环境的好转也将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