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湖南湘钢三校教育集团和平校区开展了低年级课堂常规竞赛。此次比赛面向一二年级,所有参赛班级均在指定的10分钟时间内展示了学生的课堂纪律、班级口号、学具摆放、师生问好、课堂口令、读书和写字姿势、下节课的课前准备提示、课间操排队等常规项目。据悉,此次竞赛是为了使一年级新生更好适应小学课堂,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湘潭在线报道) 对此,有人认为可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有人则认为这是搞形式主义,而且在强化整齐划一,对学生成长不利。笔者以为,小学一二年级正是开展规则教育和习惯培养的黄金时期,通过适当的形式强化这方面的教育无可厚非。 质疑者无非是担忧,整齐划一的训练会影响小学生个性的张扬以及创造力的发挥。不过,我们应该看到,"读书和写字姿势、下节课的课前准备提示、课间操排队"等内容,其实需要遵循一些共性标准。而且,规则、习惯、纪律等与培养创新精神并不矛盾。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在回答"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最主要的东西"的提问时,曾出人意料地答道"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老师告诉我们: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恰恰是这些良好的习惯,让他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获益匪浅。 教育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习惯的养成。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也认识到,终身受用的学习习惯才是孩子成长最离不开的东西。 但需要注意的是,规则教育也好,习惯培养也罢,都应该是一种常态教育,应以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式进行。大张旗鼓地开展评比竞赛,确有"流于形式"的可能性,易于让学生和老师感觉到,好习惯是为评比竞赛而做出来的,评比或比赛时,就要讲纪律、讲规则,一旦不比不赛,就可以松一口气了。这样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只注重表面而忽视实质的现象,规则教育、习惯培养也因此会走样、变味,偏离教育的初衷。 规则教育是小学教育阶段不可或缺的内容,但如何做到不走样、不跑偏,需要教育管理者和小学教师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以"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