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刘邦杀韩信这个事情,存在很多的争议,很多人觉得刘邦不应该杀韩信,但是刘邦再历史上,作为一个开国皇帝,诛杀功臣这个事情一直都是存在的,而且刘邦杀韩信的时候张良就在旁边,为什么张良没有阻止刘邦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刘邦并没有固定会听谁的建议,而是他认为谁说的对,他就听谁的。张良的许多建议被刘邦采纳,是因为张良能站在刘邦的角度上,尽心尽力为刘邦谋划。据《史记 淮阴候列传》记载,韩信是被吕后所杀。其时,刘邦对韩信虽然并不信任,还没有决心要杀他。其时陈豨造反,刘邦带兵平定叛乱。韩信被留守的吕后赚到宫中杀掉。而《史记》同时记载,韩信与陈豨是有联系的,说其谋反,也不全错。 历史从战国时的大混战时期,走到秦朝的统一。国家政治发生了很大变化。东周时代,列国并存。周天子之下,各个国家之间,是一种并列的关系。以人伦关系来比喻的话,是兄弟关系,哥们关系。谁的能力强,大家就奉他为大哥。春秋五霸都是这样的大哥。战国七雄,也是这样的大哥。秦统一天下,封建的政治有前推进了一大步。秦始皇以武力统一天下之后。取消了以前的这种哥们儿关系,新建一种父子关系。从此以后,各地掌权管事的,我不再是你们大哥了。而是你们的爹。你们要得到的好处,必须经我同意,是我给你们的。 历史的发展与政治的变化不是一撮而就的,有个慢慢发展的过程。秦的这种新的政治形式,还没有成为所有人所接受的共识。当秦末天下大乱,项羽取得优势地位的时候,他的政治理想就是做春秋战国时的霸主,所以他称西楚霸王。而且,他复立了六国的后裔为王。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而刘邦的志向决不是当一个霸王老大哥。他的理想是当众人的爹。当初也有人给刘邦出主意,让他复立六国后裔为王,刘邦已经同意了,就是因听了张良的话,才取消这种做法。张良说了六七个不可的原因。其中一个是,一邦大弟兄跟着你闹革命,现在你复立六国之后,将来革命成功了,你拿什么东西分给他们? 韩信做为刘邦的属下,他的军事行动,应该是为刘邦服务的。可是,看看平天下的过程,就会发现韩信不断犯着政治的错误。 在平定赵魏之后,韩信应该继续平定燕齐之地。可是,韩信听了广武君李左车的建议,休养观望,壮大实力。李左车为韩信出主意,与战国时诸候的谋士这主子谋划是一样的。他们没有意识到,韩信上面有个主子。韩信壮大自己力量的时候,事实上形成了与项羽刘邦三足鼎立的一股势力。这样的情形,不管韩信是否想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与刘项一同争天下的能力。刘邦对他不放心是正常的。所以,刘邦趁夜晚到他大营,收了他的兵权,分了他的兵之后,让他平定齐国。 韩信平齐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当时刘邦的使者郦食其已经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齐王田荣投降了。韩信一发兵,齐王便把郦生给烹了。平定齐国之后,韩信请求刘邦让他代理齐王。当他的使者见到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见到韩信的请求大怒。刘邦说:"我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及欲自立为王!"这个时候,张良提醒刘邦说:你不同意,难道能阻止他吗?如果逼反了他。就不好了。 刘邦毕竟是豪杰,一点就通,立即改口说:大丈夫要当就当真的,代理什么!于是,就封韩信为齐王。 刘邦在最危险的时候,韩信不发兵相救,居然居功威迫。他被秋后算帐是非常正常的。 这两个事情反映出的都是韩信与一般人身份的不同。就是他是可以争天下的人物。是可以与刘邦平起平坐的人物。这正是古代做臣子的大忌。要不然你就起兵造反,成则为王败则寇。要不然,就努力做个臣子。好好听爹的话。韩信的心里,一直把刘邦当成平等的哥们儿。这就是他的取死之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与韩信想当诸候不一样。张良在政治上一直非常清醒。韩信封齐王,是张良代表刘邦去办理的。在这一过程中,谁是刘邦的自己人,谁是刘邦虚与委蛇安抚的人,一目了然。 在革命成功之后。刘邦在齐国封张良三万户,张良坚辞不受。只要了个留候。这就是张良聪明之处,善于韬光养晦。与韩信争做齐王,不可同日而语。 刘邦平定叛乱回来之后,听说韩信已经被自己老婆杀了。且喜且怜之。且喜,说明他也有杀韩信之心。只是没有下定决心,且怜之,说明他也知道韩信是并不想反的。想反他早反了。只是没有给他个齐王当当,他心里不高兴罢了。韩信也不想想,刘邦把项羽复立的六国之后全灭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在国家大政方针面前,怎么可能对韩信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