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是最浓的人生滋味》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24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7-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淡是最浓的人生滋味》读后感(一):平淡之中有情趣 书中的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一个天真可爱、情趣满满老先生跃然纸上~平平谈谈的日常生活中,身边人和事的很多细节、多少瞬间,你可曾留意其中的乐趣?无论多大,不妨都保留一点童心哈,少点约束、多点情趣,突破诸多限制,哄自己开心、也让身边人快乐,尽情尽兴体会生活的多样滋味。 《淡是最浓的人生滋味》读后感(二):《淡是最浓的人生滋味》 这本书的标题中,一"浓"一"淡",两个背道而驰的字眼被绑在了一起。细细想来,淡寓于浓之中,浓又归于淡,人生的滋味儿便是如此。 汪老恬淡的性格与他温馨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汪老提到他的生母"她嫁给我父亲后还能每天写一张大字,可见她还过着一种闺秀式的生活,不为柴米操心。"这是风雅的余韵。他的父亲,在"春风既成,惠风和畅"的时刻,领着孩子去放风筝。叙说着家长里短,亲密的父子关系,使他时常怀念童年。 汪老的笔下细节中,趣味横生,我对他的一段景色描写印象甚是深刻。"晓月朦胧,露华滋润,荷香细细,流水潺潺。"短短十六字,抓住视觉、嗅觉、听觉,将夏日夜景描写的活灵活现。让我想置身于此,嗅嗅荷香,拍打流水。 他被批为右派,下放改造,文字中也从未流露出苦意。相反他庆幸这段经历,让他更了解农民的生活,有利于他的创作;相反他因此得以品尝数百种马铃薯而自得;相反他随遇而安,接受这一切。 汪老的人生态度与温雅之气,是我渴望学习且拥有的。也渴望能同汪老般,把平淡生活过的富有温情、富有童心。 《淡是最浓的人生滋味》读后感(三):不能再上一次大学,那就汪曾祺吧。 再有十天,我就上班满3年。工作填满了生活,已经很久没读书。 其实也不算是没读书,毕竟还是把好看的网络小说扫了个遍。追剧、聊天、刷综艺,可就是没有耐心,静下来,认认真真,读一本书。对着有些好书,坚持不了几分钟,就会"太长不看"。 我觉得我挺浮躁的。可是再浮躁,看到微信公号发一些关于汪曾祺的文章,还是会想着老老实实看完。因为汪曾祺的文字是好看的,别人写的汪曾祺的文章,也不应该差到哪里去。 想起汪曾祺,就会想起高中的时候在学校发的《语文》课外教材上的《受戒》,那是第一次看到汪老的文章,也让我一下子就爱上了"明海"和"小英子"。 爱上了汪老的世界——"我们那里"。 感觉他的文字平淡朴实,像在和看书的人闲聊慢扯,寥寥几句,就让人觉得特别熨帖,特别舒服。我应该是很爱这种感觉的,因为可以让我暂时跳脱现在的节奏,也因为我可以一篇一篇看下去。 看到汪老写西南联大,写那群可爱的师友。让人仰慕神往。 其实那应该算是最坏的时代吧,——日寇侵华,平津沦陷,国难当头。 可似乎也是个最好的时代——北平、清华、南开被迫辗转南迁,组成了"空前绝后"的西南联大。 梅贻琦、张伯苓、闻一多、沈从文、金岳霖、朱自清、吴宓……一个个名字,如雷贯耳。 那些扛着锅碗瓢盆一路行军至昆明的"西南旅行团",那些骑着毛驴,甚至独自挑着行李一步一步从河南走去昆明的学生……苦中作乐的他们,那么鲜活可爱。 看到汪曾祺的这些文字,其实很想去那个时代看看,很想去感受一下。看看在那个动乱的年代,生活是不是像他说的那样好。 可是再往深一想,我知道我内心是不愿意去的。因为我可能忍受不了那个时代的苦,即使去了,我也看不到这些美好。 因为,我没有汪老那双善于发现美好的眼睛,没有食苦回甘、品淡知浓的心态。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 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 它们很温暖,我注视他们很多很多日子了 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 你说我在做梦吗? 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 人生如梦,汪老投入的却是真情。 生活大抵是有痛苦的,有时候很想回学校再"修炼修炼",可是看起来不太现实。既然不能,那我想,闲来读一读汪曾祺,大约也是一样的。 《淡是最浓的人生滋味》读后感(四):他是把生活写得最好的作家 汪曾祺最众所周知的身份自然是作家,在对其进行介绍的时候,往往都是冠以"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最后一个士大夫""京派文学代言人"等。他的文学造诣早已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和推崇,不仅在文学圈口碑卓著,还在普通读者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 但是,很多人就难免因此忽略了他的另一种身份——生活家。 有人评论他的散文是——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 所以说,在我们看来,汪曾祺就是把生活写得最好的作家,这样一个作家,他是极其爱生活,极其融入生活的。他的"平淡式"的写作和"平淡式"的生活,都是"写到极致"或"活到极致"式寻常的表现。 生活家是近年来才有的概念,但是,我们觉得这是非常符合他的一个身份。而且,无论从哪个时代来综合评选,他都能当之无愧地当选最懂生活最会生活的生活家之一。 汪曾祺的生活淡而有趣,他写起来也是淡而有趣。没有华丽的句子,只有朴实的娓娓道来。在写父子之情时,《多年父子成兄弟》中父亲给他点烟,父子两人你一支我一支的景象,让人读来既觉羡慕,又觉可爱、有趣。《跑警报》中,学生们在躲避日军飞机轰炸之余谈恋爱的场景也让人觉得心酸中偏带一丝好玩——他把这种乐观精神叫作"不在乎"。 生活是很好玩的——汪曾祺不仅这样说,也打心眼里这么认为,更切实这样去玩。 下放到果园,给果树喷波尔多液喷成了专家,也会揶揄自己被染成蓝色的衣服;在沽源画马铃薯,结果成了"吃土豆专家"。他在《葵·薤》中说道:"第一,我希望年轻人多积累一点生活知识。第二,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自得其乐》中也说:"……找点事情消遣消遣,通常说,得有点业余爱好。"他自称不会做菜,但是做的菜却被很多人说好吃。他笑称"塞肉回锅油条是他的发明,可以申请专利","粗菜细做是制家常菜的不二法门",还说"做菜要有想象力,爱琢磨,要多加实践",最后更是说"愿意做菜给别人吃的人是比较不自私的"。 无论什么事,他都能从中找到乐趣,并且真的乐于去做,这一点非常可爱。他嬉笑怒骂,真实不做作,以至于被现在的人称作"大师中的小清新"。他做的事都是俗事,他交往的人也都是俗人,可他的俗里,一丝一缕都透着雅。不装,不作,不端着,配上本身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汪曾祺"俗到极致是高雅"了。 这样的汪曾祺无疑是接地气的,却又不因接地气而变得土气庸俗。他深入生活里,把生活玩得淋漓尽致,和生活融洽得恰到好处,真可谓是俗世里不俗的妙人。 这当然是生活家,而且是大大的生活家,最货真价实的生活家。 这样的人,谁能不爱呢? 他的生活,好玩,有趣,真实,贴近世俗,贴近最平凡的普通人,每个人都触手可及,每个人都能从他身上发现"生活原来是很好玩的",从日常琐事里自寻其乐也不丢人。不必豪宅名车,不必镶金戴玉,不必酒绿灯红,就那么平平凡凡,平平淡淡,就有意思。 从这个角度来说,汪曾祺可以说是"老百姓式生活家",是爱好生活享受生活的普通人的代言人。这样的汪曾祺,最可爱,也最为人所爱。 《淡是最浓的人生滋味》读后感(五):在被玩坏的世界里,做一个好玩的人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狄更斯如是说。 这是一个好玩的时代,也是一个好玩的时代。前者第三声,后者第四声。 一个时代好与坏,总是各有各的说法,众口向来难调,也许过着更好的日子的人,往往比过着更差的日子的人,还要更频繁地抱怨生活。 于是,世界有不有趣先放一边,有的人,已早早地把自己弄得无趣了。 生活是很好玩的——汪曾祺如是说。 在很多人的意识中,所谓的伟大作家、文学名家必须是巍然不动、一本正经的,就算不如鲁迅那般永远一副"斗士"的"横眉冷对状",至少也不能嬉皮笑脸、嘻嘻哈哈,一副为老不尊、吊儿郎当的样。 汪曾祺偏不。他就要吊儿郎当,就要嘻嘻哈哈,就要做个好玩的人,和好玩的人。 一般人所认知的好玩,是浓烈的,外放的,喷薄而出的,激情的;汪曾祺不同,他的好玩是淡淡的。 本性贪玩,却又本性恬淡,这样看似矛盾的性格,奇妙的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这个好玩的老头儿。 好玩,不容易,淡而好玩,更不容易。这恰恰是汪曾祺的个人魅力之所以如此之强的重要原因。 他的好玩,体现在他与父亲的称兄道弟上——《多年父子成兄弟》中,自己写情书父亲帮着参谋,父子俩抽烟父亲先给儿子点上……待到汪曾祺成了父亲之后,与他的子女之间也是平等的关系,他允许他的子女叫他"老头儿"。 他说——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这一点上的"好玩",是最为珍贵的人性中的好玩。这样的有趣的、好玩的、平等的父亲,才能让自己的孩子自由地、健康地、有独立人格地成长。 汪曾祺的好玩,还体现在他对逆境的随遇而安和自得其乐。 被下放到农场,结果自嘲成为全世界吃土豆最多的人;被安排给果树打农药,便成了著名的"喷波尔多液专家";给同学代笔,结果被老师说"比汪曾祺写得都好";跟同学们一起跑警报,却把一次次避难写成度假与游玩…… 然而他写的这一切故事都很淡,没有大肆渲染,没有浓墨重彩,只是平铺直叙,简简单单的描写,就给人以最真实的感觉,就让人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这种笑如此自然,甚至带一点优雅,完全有别于那种低俗小品没品笑话式的笑料给人的感觉。他就是把一种天真可爱的状态以本来面目展示给你,你就忍不住笑了。这种忍不住,这种让你忍不住的能力,一方面来自于他好玩的天性,另一方面,来自于他"大味至淡"的文笔。 他的淡文字是"语到极致是寻常",是出神入化之后的返璞归真。 而他的人,本身,无须出神入化,一直都是璞而真的。 《淡是最浓的人生滋味》中,写的都是简简单单的身边人和日常事,他的父亲、母亲、继母、保姆、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大学同学、朋友等。没有夸张叙事,没有九转十八弯的伏笔,就像一个没有写作技巧的人,全是大白话,却读来字字有味儿。这,大概就是文字淡到了极致之后的回香吧。 辣和咸,人人都能吃出那种味道;而只有品淡,才是吃中的高手。汪曾祺的文字和其人,就像这种美食,越品就有味,越品就越舒服,那是一种深入灵魂久久缠绵的愉悦。 苏北说:"喜欢汪曾祺是一件快乐而高雅的事。" 我觉得,喜欢汪曾祺,是一件好玩又有滋味的事。 《淡是最浓的人生滋味》读后感(六):夜读:生活,是很好玩的 四个部分的小章节,看似不相干的独立小散文体,实则是按节点铺排。是淡却最浓! art1 由七十岁寿辰而感发,汪老写家门、父亲、母亲、老师、孩童时的学校...熟悉的平平常常的人和事。以平平常常的感情去了解长辈,用平平常常的方法叙述世间小儿女的平常。 art2 在上一章节的尾片"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我不是一九五七年打成右派的,是一九五八年‘补课’补上的,因为本系统指标不够。"汪氏俏皮,道出不顺境遇,启出第二部分随遇而安之"哄自己玩儿"。当然,也不完全是哄自己。 art3 西南联大这所大家辈出,能和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平列而无愧色的大学之林,像蜜蜂寻找蜜源一样飞向昆明的师生,即使斯是陋室,不衫不履,却对工作、学问热爱到痴迷的程度。也能在这样有限条件下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吃,对生活充满兴趣,那是一种呼吸到独立思考、学术自由的空气。 art 4 七十书怀忆起人世间想一想,觉得很有意思的人、事,会扑哧笑出声来,把这样的事记下来或说出了,便挺幽默。 富于幽默感的人大都存有善意,常在微笑中。整本书普普通通的话,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普通堆砌的文字组织有汪老式的幽默,幽默得很温雅,却真实。 淡而能浓,存本味,得清香。 书中两处印象尤深:地质系同学篇。在描绘了地质系同学从外表、体型、到内涵后,写到"郝贻纯在女同学里是长得好看的,但是她从来不施脂粉(我们的女同学有一些是非常"捯饬"的,每天涂了很重的口红去听课)..."在21世纪红唇风靡的今天,只能说日光之下并无新鲜事,今天所流行的,前人早日复古过。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篇。"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沈先生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但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在批阅学生的习作时,写的不是批语而是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文笔讲究。除此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 你或许会说因为汪曾祺是沈从文得意的门生,所以篇章‘殷实’,但我想所有在码字路上想做码农的创作者多想能有此导师,幸也! 5月10日是沈从文先生逝世30年,他对生活、对文学、对爱情,总有自己的一番"耐烦"。 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沈先生这样教创作的方法,是很能值得推崇的。书中还写到"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协调。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市民"这段话最好的举证就是《红楼梦》。《红楼梦》里你把名字盖起来,但凭对话,就能辨明话出之哪位人物之口,曹雪芹用不同身份的语言,贴近人物的细微,写出不同角色该有的精髓。 汪老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把日常生活淡写。唯一个人觉得不足之处时,重复叙写处过多。每个章节间都有前一篇独立体的"唠嗑"。 关于本书有一句评语:在烦躁的时候读读汪曾祺的书,能静心,暂获一点清凉,暂得一丝平静,暂做一刻闲人。 每个时代都有时下的烦躁、焦虑,一束光阴副苦茶,生活,是很好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