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拔得头筹,企业文化竞争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从众多世界500强的企业大学建设实践可以看出,近年来如火如荼的企业大学建设,为企业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创建途径。企业通过自己的企业大学将追求企业目标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结合,使员工个人的价值实现与企业的价值体现相一致,使员工视"实现企业目标"为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这种建立在伟大愿景上的驱动力和凝聚力远远胜过任何物质的刺激。纵观优秀企业的企业大学建设,无不通过这个平台实现了企业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扬,本次也将通过几个案例分享来介绍企业大学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企业大学:嵌入企业文化的基因 一所企业大学从创立之日起,就与企业文化具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从企业大学的战略定位、运营宗旨、运作理念到管理制度、流程和运营过程,无不要与企业文化紧密相关,可以将企业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具备着企业文化的基因。企业在设计企业大学的时候,就会将企业文化融汇其中,笔者近年来参与过国内许多企业大学交流调研,看到一些企业大学从布局、园林、装修等方面,处处都深刻体现着企业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企业大学构筑起了企业文化导入的有效渠道,打造为企业知识管理、人才加工、市场竞争的智力平台,灌输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思想,最终成为实现企业战略规划的有力武器。 笔者曾为某国内大型电子制造企业设计其企业大学时就提出了"1234"设计思路,这个"1"讲的就是企业大学建设的一条主线,即企业大学主线,"2"是两种主要学习方式:E-Learning方式和传统面授方式结合,"3"是三类学习参与者:企业全体员工、企业市场价值链的各环节(代理商、经销商、供应商等)、员工家庭,"4"是四大知识资源库:企业大学通过四块重要的内容资源构成企业学习内容,分别是通用课程资源、定制课程资源(含定制面授内容)、自主课程资源和辅助资源库(含图书馆、案例库、行业资料法规库等)。之所以将企业文化放在前面,就是强调企业大学建设要紧密围绕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通过建设先进的网络学习管理平台构建E-Learning学习体系,补充传统面授方式解决重点学习问题,形成电子学习、集中培训、工作项目研究三者并行结合的新型培训体系,形成点面结合、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学习和工作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方式。 企业大学里的讲师有很多是企业的管理高层,他们与下级员工往往都是来自两种或多种文化环境里,如果他们之间没有很好的文化交流和沟通,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将会发生作用,破坏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在企业大学中,他们彼此能够正确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员工还能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企业内部可以建立一种融洽的氛围,协作增强,管理效率提高。 企业大学都有专门针对企业不同层级员工设计的管理课程和技术课程,这些课程对加强公司战略的沟通,改善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员工的管理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企业大学也是员工之间思想交流的理想场所。被培训的员工虽然来自不同的部门,但凡是在这里培训过的人,潜移默化中会形成一种共同的认识和观念,而这正是企业文化的体现。 随着业务的扩大,企业会设立更多的分支机构,会拥有更多的员工,这些员工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文化背景、道德标准、价值观。如何促进他们思想和企业的融合?如何创建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如何留住优秀人才?企业大学在为员工提供培训内容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传递企业文化。 企业大学:推动企业文化的传承 国内的企业大学究竟是如何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摩托罗拉大学可以作为一个标杆进行研究。摩托罗拉大学中国区成立于1993年。通过给各个不同层次的员工进行各种技术和管理培训,摩托罗拉大学为公司管理本土化提供了助力,极大地促进了公司事业的发展。随着摩托罗拉公司的发展,摩托罗拉大学也悄然变身——从单一的内部培训,转向供应商、客户和战略合作伙伴,同时还试图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与企业有共生性的价值链。 摩托罗拉公司规定,每位员工每年必须要接受与工作有关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也很多样化。其中包括新员工入职培训、企业文化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管理技能培训、语言培训及海外培训。通过长期实践和探索,摩托罗拉大学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培训系统,该系统主要分为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设计与采购、培训实施和培训评估四个部分,为公司发展和员工成长及时提供所需要的学习方案。 在教育培训系统基础上,摩托罗拉大学提供了独创的"六西格玛黑带"项目,在业内外影响颇大。该项目主要是为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培训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使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推广、应用改进质量系统的工具和方法,从而改进质量系统和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和完善,"六西格玛黑带"计划已显示出巨大的成效。项目评估结果也表明,黑带专业人才团队有效提升了公司的质量管理,提高生产率尤为可观。 另一个通过企业大学推定企业文化建设的是海尔大学。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海尔大学创立之初就提出:海尔大学要成为海尔员工思想锻造的熔炉和能力培训基地,要成为中国企业界的"哈佛大学"。事实上,在国内企业大学中,海尔大学一直以专业培训模式而著称。 海尔大学认为,创造良好培训环境是提高培训效果的前提。强化对员工的培训是一种长期性、持续性的系统工程,目的是培养能适应并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创造有利于员工学习提高的良好的培训环境是先导。 海尔大学内部除设立轮值老师外,在集团内还建有330余人的内部兼职师资队伍。所有可以授课的人员都进行教师资格认定,持证上岗。在外部,与清华、北大、中欧国际工商学院、IMD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组建起可随时调用的师资队伍。 海尔大学依据海尔集团的发展战略,围绕市场终极效果,通过"现场、案例、即时、互动"的创新培训形式,进行问题管理培训、创新能力培训、发展能力培训等。通过互动学习,寻求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并总结成模块,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在新的创新模块平台上进行更高水平的创新,从而形成不断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 海尔把培训和个人的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学习和培训越多,个人职业发展的机会就越多。在海尔,上至集团高层领导,下至车间一线操作工人,企业根据每个人的职业生涯设计为每个人制定了个性化的培训计划,搭建了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企业大学:企业文化建设的道场 毋庸质疑,企业大学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大学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道场"。在这里,面向内部不同层级的员工可以进一步宣贯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理念以及行为规范,面向外部,也可以向企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传递企业的市场原则、做事理念和规范。 从企业大学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企业创建企业大学,一方面是保证其经营成功、扫除文化障碍做出的一种尝试,而另一方面,事实证明,这是企业实施文化建设和传递的有效途径; ——公司经营企业大学的重点,除了针对技能、能力的培训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贯穿整个企业的组织文化,促进企业文化的传播; ——企业大学的创办是企业将培训和教育同企业的战略需求的结合,它不是一种时尚,而是企业发展的自身需要; 企业通过企业大学积极地将自己的文化传递给员工和合作伙伴,从而使员工和合作伙伴逐渐适应并接受这种企业的价值和理念,并按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工作模式来开展公司的日常业务。但是,这毕竟只是企业单方面的灌输,更为重要的是企业需要认识、吸收新的文化因素,让企业大学成为企业吸收新的文化因素的窗口,使企业的文化不断吸纳新的内涵,在融合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