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曾创作散文《伤仲永》,借江西金溪人方仲永由一邑称奇的神童沦为平庸之人的故事,告诫人们成才不可单纯依靠天资,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当代,"仲永"依然存在,最近上了热搜的江西抚州宜黄县理科高考状元杨仁荣即是这样的例子。 杨仁荣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设计专业肄业后,曾与家人失联9年。9年间,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冲突,理论与实践的脱钩,杨仁荣在生活、事业上屡屡受挫,几乎"一事无成",境况有如"方仲永"一般悲情。尤其是他无法承受自己"天才变平庸"的心理落差,封闭内心甚至抗拒与家人相处。他的经历折射出的不是后天知识教育的不足,而是生存教育的缺乏。我认为这就是当代"方仲永"的悲哀,原因有三。 其一在于学生死读书本却缺乏实践。阅读是要从书中汲取养分,与书中高尚人物对话,这无疑是修身养德的最佳途径。但是死读书本、缺乏实践、缺乏意志的磨炼,就很难经受风雨,无法适应环境,更无法笑对成败。杨仁荣喜欢读书,如他自述,书是他最好的朋友。而书中所讲的担当、孝道,在他身上却无从体现。失联九年间,杨仁荣知道父母的牵挂,他的内心因充满自责而备受煎熬。尽管如此,他却始终不敢回家面对父母,不愿家人知道自己生存的艰难。社会是最好的大学,一个人如果不经历社会的磨砺,即使满腹经纶的天之骄子也免不了处处碰壁。 其二在于空有理想却不懂生存。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树立远大的理想。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有远大理想固然是好事,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时时将自己的理想宣之于口,昭示于人,很容易会被认为"野心勃勃""不务正业",甚至会被冠以"异类"的臭名,在社会的集体生活中寸步难行。毕竟社会还是由普通人组成的,横空出世的伟人凤毛麟角。当理想和现实冲突、理论与实践脱钩、抽象的理想难以实现时,人们才开始审视自己,发现原来自己也是社会的普通一员,生存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这让我想起了美国最古老的纳尔逊中学,创办300多年来,学校大门口始终屹立着两尊苍鹰与奔马雕塑,它们已成了这所中学的标志。人们普遍认为鹰代表"鹏程万里",马则代表"马到成功"。但如果了解了这两尊雕塑的缘起,就会发现其意义并非如此。那只鹰其实是一只被饿死的鹰,它为了实现飞遍世界的远大理想,苦练各种飞行本领,结果忘了学习觅食的技巧,踏上征途的第四天就被饿死了。那匹马也非千里马,而是一匹被剥了皮的马。它嫌第一个主人给的活多,又嫌第二个主人给的饲料少,结果在第三个主人那儿虽不用干活、饲料又多,但却很快被剥了皮。纳乐逊中学创办者之所以将这两尊雕塑耸立在校门口,为的是让学生们警醒,仰望天空的同时不要忘了脚踏实地。 其三在于家长对孩子过分期盼导致心态失恒。"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跳出农门"的观念深入几代父母的心。家里出了"神童",定会光宗耀祖。家人供着,亲戚捧着,邻居敬着,"神童"愈发自傲,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此以往,心理禁区不能触碰,稍遇挫折,心理崩溃,一旦走向竞争激烈的社会,必然面对理想的幻灭和信仰的迷失。 此外,当代"仲永"之悲哀也反映出学校对生存教育的忽视。素质教育倡导、实施多年,学生书包依然沉重,练习题仍旧繁多。学校要创特色,学生学习成绩仍为重中之重。考察教师业绩,同样是以学生成绩为主。而学生成绩的考查依据还是卷面分数,还是要靠死读书得来。对于培养学生"独立生存""应对挫折"的教育却缺少研究更缺乏实践。 当代"仲永"之悲哀,正如饿死的鹰和剥皮的马,在时时警惕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生存之道是教育的永恒主题! 值得欣喜的是,目前高考制度改革正向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考核的方向良性发展,相信今后我们不会再为"仲永之伤"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