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虚实辩证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有所闻,心澹澹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中寒,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辨心脏病证文并方 心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 心病者,必胸内痛,胁下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太阳及舌下血者。其变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则病心中痛,善悲,时眩仆,视其有余不足而调之。经云:"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证如是。" 陶云:心德在耎①。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辨脾脏病证文并方 脾实则腹满,飧泄;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虚则身重,苦饥,肉痛,足痿不收,胻善瘛,脚下痛。 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皆调其三里。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辨肺脏病证候文并方 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凭胸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气,肩息背痛,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辨肾脏病证文并方 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腹满,面色正黑,泾溲不利。 肾病者,必腹大胫肿,身重嗜寝;虚则腰中痛,大腹小腹痛,尻阴股膝挛,髀胻足皆痛。 邪在肾,则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项强痛,时眩仆,取之勇泉,昆仑,视有余血者尽取之。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大小补泻汤组方法则 小泻汤 (1)按照(辅行诀》记载的"以辛补之,以酸泻之"的法则组方。 (2)严格以二泻一补的格局组成。 (3)药味为3味,分量上各药均为3两(计量单位特殊者除外),煎药的液体容量为3升,煮取1升,服法为"顿服"。 (4)其余四脏"小泻"方(除小泻心汤),基本同样遵循以上三条法则。 小补汤 (1)按照(辅行诀》记载的"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补之"的法则组方。 (2)严格以二补一泻一"急食"的格局组成。 (3)药味为4味,分量上补泻之品为3两,"急食"之品为1两(计量单位特殊者除外),煎药的液体容量为8升,煮取3升,服法为‘旧三服"。 (4)肝病诸方中仅小补肝汤附有加减法。 (5)其余四脏"小补"方(除小补心汤),基本同样遵循以上四条法则。 大泻汤 (1)在小泻肝汤的基础上加人三味药物,其中两味是治疗"我生"之脏—心之实证的小泻心包汤的两味药味不同的主要药物—黄岑(苦泻)、大黄(咸补),另一味是本脏急食之品甘草(甘缓)。 (2)大泻肝汤的药味辛咸甘酸苦五味俱全。其余四脏"大泻"方(除大泻心汤),基本同样遵循以上法则(依此法则,大泻肾汤所加的三味药应该是两味小泻肝汤中不同药味的主药,再加一味肾宜急食之品而成,事实上干姜的使用并不完全符合本规律—尽管辛味符合,所以称为"基本,’,但笔者认为从主治看此处积实较千姜更适宜。 大补汤 (1)在小补肝汤的基础上加入3味药物,其中两味是治疗"我生"之脏—心的虚证的小补心包汤的两味"补品"—旋覆花(咸补)、代储石(咸补),另一味则是小补心包汤中的"泻品"—竹叶(苦泻)而成。 (2)大补肝汤与大泻肝汤一样也是五味俱全。 (3)药味为7味,所加另三味之分量均为1两,煎药的液体容量为1斗,煮取4升,服法为‘旧三夜一服"。 (4)其余四脏"大补"方(除大补心汤),基本同样遵循以上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