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节日文化中,祭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节日祭祀一般可分为两类,即祭祀神明和祭祀祖先。清代的立春是一个全民性的节日,在一些地区甚至认为"立春大如年",要严格遵守一些禁忌。江西《龙泉县志》载:"立春在昼,谓之开眼春,在夜,谓之闭眼春。家皆置春酒为欢,小儿不得相诟谇。" 这种小儿禁忌犹如新年一样。那么在这些地区,祭祀当然也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之一,其内容包括祭祀春神和祭祀祖先。 立春文化历史与民俗演变 周代,是我国历史上慧识哲学文化转换为智识哲学文化应用的巅峰时期,周公作为代表人物之一,对慧识哲学文化的继承以智识哲学文化为记载,进行了全面的治事应用转化。 立春节气最初的文字记载形成于周代。立春之日是一年四时之始,这一天的节、气、候,与这一年的气运有着密切的关系。立春是古代重要的祭祀节日,也是劝农备耕的重要时节,后逐渐演变为流传千古的各种民俗形式,如演春、迎春、打春、咬春等。 诞生于慧识哲学文化而应用于智识哲学文化时期的文献记录中。都充满了敬天爱地、治人事天的正确有为(正有)而治的哲理。正有才能顺应无为,响应天地的无为治理,同步于圣信度数的年周期律。古籍记载中大量透发着古人对自然大道宇宙天地运气能量规律的敬畏和顺应。这些记载告诉我们,顺天应人,应阴阳生杀变化之机,以文武刑德的方式,外用于治国政令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内用于个人生命修身养生处事应世的方方面面之中,方能实现家囚和身国内的风调雨顺、中气和流。今天,我们在了解和掌握这些信息的时候,应当立足于对于质象能址和物相变化的全面把握。 涉及立春时令节气的主要历史著作,比较有参考价值的,首推《黄帝内经乳另外。道学经典里的相关著作,记载的要领和原理也比较清晰。其他如〈史记·天官书》《管子·四时训》〈吕氏春秋·孟春纪》《逸周书·月令解》《礼记·月令》和《淮南子·时则训》等,都有比较典型的参考价值。 立春祭祀 立春日迎春,是古人们一项重要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大史渴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不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后来成为世代相传的全民迎春仪式。〈礼记·月令》在当时起到了行为规范的作用,是西汉时期的郊祀礼形成的基础。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迎春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到东郊迎春,是因为迎春活动所祭拜的句芒神就居住在东方天际时空中。汉代蔡琶《独断》卷之上曰:"东方之神,其帝太吴,其神句芒。"祭句芒由来已久,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句芒为春神,即木神。其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 早期的迎春礼因为承袭着慧识忽学时期人们对春"天"色象境中体元和物元的敬畏和尊重,因而在迎春礼的祭祀仪轨中保持着致诚礼敬、庄垂肃穆的氛围,以推动欲相境的事物与色象境的质元、物元、体元达成更良好的信息互动。在当时,人们的慧识能力虽然已经开始退化,但对色象境的体元、物元、质元这三元还存在着共识,所以,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 当意识哲学文化形成以后。立春中的精神内核逐渐被扭曲和淡化,形式主义开始生成。东汉时期。正式产生了立春迎春礼俗,并出现了有关立春饮食和服饰的民间习俗。在东汉的文献中,如王充的《论衡》、蔡琶的《月令章句》和高诱的《吕氏春秋》注中,均出现了迎春礼仪的事实记述。这是社会在完全堕人意识哲学文化时期后,非完整性与"有之以为利"而川的继承与篡改。重形式,川外在,行于表而未将五德能址形之干内用。 东汉时期,根据《礼记·月令》的记载和规范,在四立之时以及立秋前十八日(长夏),要在京城洛阳举行迎接新季节到来的仪式,即"迎时气"。当时的迎春礼俗有两种形态,一为在东郊举行的迎春礼;一为在城门外举行的树立土牛、耕人的仪式。《后汉书·祭祀志》明确记述了《月令》 和其他礼书在迎气礼产生过程,11所起的作川:"迎时气"是"因采元始中故事,兆五郊于洛阳四方"。这种国家官令的推行,用以祈福、驱邪、敬重农耕。是教化施政的方式,也是敬天畏地爱民思想的具体体现。 东汉以降直至店宋,迎春礼仪基本一脉相承。《魏书·礼志》记载:"立春之日,遣有司迎春于东郊,祭用酒、脯、枣、栗、无牲币。"此时迎春礼仪的级别虽不是大祀,但同样是与天进行主动的信息沟通。这期间,隋朝承袭了后齐的迎春礼仪,并且分别在东郊八里、南郊七里、中兆五里、西郊九里和北郊六里设立祭坛迎气,以符合五行数字"八七五九六"及其规则。 迎春祭祀的活动,在唐代达到了灿盛。唐代重视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应用,对礼仪制度也较为重视。从太宗到玄宗约一百年间,先后制定了《贞观礼》《显庆礼》和《开元礼》。迎春礼仪从唐初开始每年举行,《旧唐书·礼仪志》记载:"武德、贞观之制,神抵大享之外,每岁立春之日,祀青帝于东郊。"唐代礼制中分大、中、小祀三种级别,迎春礼仪属于大祀的一种,场面浩大。皇帝和官司都要斋戒、散祭、致斋,为文武百官设置座次、设置乐器等。之后的历朝历代,无论是迎春祭祀的活动规模还是重视程度,都未能超越唐代。宋代立春不再读时令,只举行迎气礼,但仍为大祀。唐宋时期,迎春的民间习俗得到了巨大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民间立春意识文化形式日渐繁荣,现代全国各地也多有此民俗遗风。 祭祀春神 在一些远离县城或者州城的偏远地区,平民百姓在家里举行迎春活动,这是以祭祀春神的方式进行的。例如陕西《孝义厅志》载:"立春前一日,各设香案于门外,朝东礼拜,谓之‘迎春接福’。"《宁陕厅志》载:"至若远郊,氓庶亦各设香案于门外,朝东礼拜,谓之‘迎春’。"在南方,立春祭祀的活动更为普遍,例如湖北《黄冈县志》载:"比户焚香酹酒,曰‘接春’,旋相为贺。"浙江《武义县志》载:"家设酒肴以祭土神,谓之‘作春福’。" 安徽《泾县志》载:"民家祀土地神。" 土地神为乡土保护神,浙江、安徽一带立春祭祀土神,则一般来说是在二月二祭祀。 可能是由于立春为农耕节日,祈祷乡土保护神保佑农业丰收的缘故。 在江南一些地区,每家每户都于立春日在门口放一张桌子,桌披上贴着写有"迎春接福"四个字的红纸,桌子中间放一个饭甑,饭盛得极满,以"饭饭年"表示"春神万万年"。在饭甑的左右两边各放些新鲜青菜和豆腐,豆腐上插有梅花、松柏和竹枝象征洁净、长青和富足,也有的在大碗中栽白菜和插小旗。等立春时刻一到,鸣放爆竹,行礼祭拜。然后把青菜移栽到菜地或者大花盆中,以示春到。 在浙江和湖南的一些地区,春神又称为太岁。浙江《奉化县志》载":各家祀太岁,作春盘,饮春酒,谓之‘接春’。"《黄岩县志》载":今俗备牲醴祀太岁,"其目的是"送旧迎新"。 有的地方还要请巫祝主持祭祀,浙江《诸暨县志》载":至期,用巫祝祷祀,谓之‘作春’。是日,各家以红笺书‘立春大吉’四字粘于壁。 立春后,人家择吉祀神,谓之‘作春福’。" 在湖南,立春日不仅要迎太岁,而且还不能冲犯岁君,《宁乡县志》载":立春……多按时刻燃香烛,奉迎太岁。间有听星士言年命冲犯岁君,或行运冲犯者,是日杜门不出,谓之‘躲春’。"此外还有"禁戊"之俗,立春以后的一连五个戊日都不能动土,《宁乡县志》载":自后逢戊日,家家辍土锄不动土,谓之‘禁戊’,五戊皆然。或谓戊为阳,土其数为五,木主事则土休囚,故于春首禁五戊以培之,亦通。" "躲春"和"禁戊"的禁忌与民间的太岁信仰和择日习俗有关,但是也说明人们对于春神和春阳的重视。 祭祀祖先 在许多地区,立春要祭祀祖先。例如广东《新安县志》载: "民间以是日有事于祖祠。" 《揭阳县志》载":是日祭先祖。" 江苏《泰兴县志》载":至日礼家神。" 但是立春的祭祖要供特殊的立春节食,河南《汝阳县志》载:"设春宴,啖春饼,荐卜、梨。" 《临颍县志》载":啖春饼,五辛为供具,曰云南咬春。" 《普洱府志稿》载":置辛盘祀祖。"云南《景东县志稿》载":立春,各家具辛盘、春酒以祀祖。"《泰兴县志》载":至日礼家神,亲友交相贺,以荞面和椒蒜炊之,仿古辛盘遗意。"祭祖一般只在重要的节日举行,例如新年、元宵节、中秋节等,立春祭祖,也说明了人们对于立春这个节日的重视。